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4-07-10 15:53王冰冰
廉政文化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

王冰冰

摘   要: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是通过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实现党的思想建设系统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制度作为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特征的行为规范,在价值导向、工具理性和变迁逻辑三个层面构成与思想建设同向而行的重要基础。制度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创设思想准则、构建行为边界,在其静态的条文呈现与动态的运行演变中发挥巨大推动力,加强和巩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建设成果。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要增强制度认同,打通制度得以遵循和执行的思想通道;要加强制度融入,建构制度体系渗透思想建设的运行机制;要维护制度权威,保证制度体系成为思想建设的硬约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基础;制度推力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4)02-0014-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相继开创新阶段的光辉历史,也是党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建设史。在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实践中,坚持刚柔并济是党一以贯之坚持的重要原则,不仅发挥教育的浸润作用,也通过明确思想红线、划定行为界限,以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性推动思想建设,并不断巩固思想建设成果。制度是政党加强思想建设的关键要素,要从解决制度认同入手,加强制度融入,维护制度权威,在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建党效能。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

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探究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应以“党的思想建设”为主体,以“制度”“制度化”的概念为切入点展开分析。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发挥着正本清源、固本强基、凝心聚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坚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立根铸魂,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不变的初心使命锤炼党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②“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③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开展全党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保证全党思想高度统一、保持全党生机活力、坚定全党信念意志、增强全党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不断实现新飞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⑤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思想建设引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⑥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想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定位。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提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⑦、“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⑧等重要论述。在实践上,党领导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交流培训、民主生活会等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各种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夯实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铸牢党性之魂。为应对重大挑战、把握重要机遇、解决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思想建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在学精、悟透、贯彻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制度、制度化与思想建设制度化

分析“制度化”的内涵,始终绕不开“制度”的概念。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对象,因而,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辩证统一,指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建立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凡勃伦将非正式规则作为制度的存在形式,认为“制度实质上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②,从心理学方面说,可以概括为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不把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而是研究集体行动的结果,认为制度只有被一个群体承载时才能发挥作用。如诺斯提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为设定的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制约,以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减少不确定性,但制度也处于不断演进之中,而且制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③康芒斯把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对个人选择的控制”④,而集体行动控制和约束个体行动依靠的是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从博弈论的角度指出:“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⑤,起着协调参与人信念的作用。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认为,“制度是非常稳定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规范、价值标准、地位和角色,它们都是围绕着某种社会需要被建立起来的”⑥。我国早期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⑦。郑杭生认为,社会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范围中围绕一定的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⑧。王思斌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⑨虽然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对制度的定义和认识不同,但他们都把制度看作是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对于制度功能的认识也基本一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为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按照一定目的和具体程序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及法属性的规章或准则,蕴含着一定的理想信念、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社会价值,规范和影响个体与组织的行动,保证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化是社会程序、社会义务等等,在社会思想和行动中逐渐获得某种规则地位的过程。”⑩波普诺从组织的角度分析制度化,指出:“当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效率地实现其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它就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简言之,它就制度化了。”{11}亨廷顿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12}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化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一系列要素和行为逐步向规范化、常态化、有序化发展的过程,强调社会成员在面对某种情景时具有相似的认知和行动,进而形成某种集体行动领域。制度作为加强思想建设的规则体系,既是多元参与主体提升思想素养的规则空间,也是约束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场域,彰显规范准则的功能价值,建构参与主体的理性共识。

因此,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根本目标,制定覆盖思想建党各领域、各环节的一系列法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将党的性质宗旨、价值理念固定下来,明确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要求与行为准则,并在实践过程中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以保证制度持续发挥其约束力和规范性。二是通过采取宣传、教育、监督等举措,保证思想建党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并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逐步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实现思想建党系统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坚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立根铸魂,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不变的初心使命锤炼党性。而制度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力量,保障思想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思想建设的贯彻落实和创新发展。

(一)理论逻辑:制度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支撑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①制度在推动党的思想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力量主要是指通过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依托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性和科学性,发挥制度在管党治党方面的强大效力,以制度优势助推党的思想建设与时俱进、行稳致远。从价值导向层面看,制度与思想建设的宗旨具有同质性,规范思想建设的基本方向。从工具理性维度看,制度与思想建设的目标具有同向性,推动思想建设的贯彻落实。从变迁逻辑视角看,制度与思想建设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保障思想建设的持续创新。

第一,制度的规范性保障思想建设的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制度在政党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党的纲领性文件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如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1847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章程》中明确盟员的条件,对同盟的各级组织及盟费问题等做出系统规定,将“反盟罪行”专门列为一章,强调如果不遵守盟员条件,视情节轻重使其离盟或开除出盟,并规定了离盟或开除盟籍的执行主体和程序。恩格斯指出:“如果建立一个没有纲领的党,……那末这就不成其为党了。”②列宁指出:“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使党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组织性的分子。”③制度明确规定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调动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具化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强化党员对党尽责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制度明确规定干部权力的来源,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权力的根本性质,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制度明确划定权力边界,使党员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无特权、无例外、人人平等的意识,保证权力行使不出格、不越权、不脱轨,做到公正用权、依规用权。制度明确规范权力运行程序,通过保证党的政令畅通和党组织的有序运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的思想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制度的约束性推动思想建设的贯彻落实。思想建设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塑造党员的思想意识发挥着直接作用,但对党员行为和党员活动的约束作用是间接的,而思想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党员活动、规范党员行为、推动实践发展。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制度建设,指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①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列宁指出:“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部分服从整体,那是不可想象的。”②这些表述强调了制度对于党员和党组织行为的约束作用,明确了制度是维护政党团结统一和实现政党工作集中化的重要保证。党的制度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不仅对党员思想产生内在震慑作用,而且对党员行为具有硬性约束功能。以条文形式固定下来的制度可以使正确的思想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为其转化为正确行动提供有利条件;可以在发现错误倾向和错误苗头时,对照党章、准则等既定之规教育党员,及时纠正其错误思想;也是制裁丧失理想信念、背离人民立场等“问题党员”的重要依据。制度还具有客观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因身份的差异、地位的高低以及时空的变换而改变自身的约束功能,使思想建设在制度的约束中不断得到发展、深化和升华。

第三,制度的科学性推动思想建设的创新发展。“时变法亦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制度制定和变迁的重要原则。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会随着物质基础、外界环境、自身理性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出现制度滞后于形势、与实践相脱节等情况。科学管用的制度,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以及制度发展规律;必须扎根本土,符合历史实际、时代实际、地域实际、领域实际;必须合乎目的和价值,所体现的关系和规范的行为是平等的,才能得到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才能更好地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践力量。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把握制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将思想建设中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思想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刚性原则和实施细则。通过健全制度体系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重要遵循,使党员真正做到心有信念、学有目标、行有准则、动有成效,避免思想建设流于形式上的号召或空洞的说教,以制度的与时俱进使党的思想建设有规可依,推动思想建设的创新发展。而在制度更替的动态变迁中,必然会存在冲突与对抗,制度面临的现实环境也会相对不稳定,在这种博弈中势必会产生高昂的制度成本。因此,要充分考量制度动态变迁中的成本与收益,以制度的科学性聚合共同目的和共同利益,为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认同和团结一致创造条件。

(二)实践逻辑:制度是强化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推力

制度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升广大党员政治修养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制度助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守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政治灵魂和根本支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以制度建设推动思想建设,构建以党章为根本、其他法规制度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坚定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制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等主张 ①,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规定党的目的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②。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在完成民权主义革命之后,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③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④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为提高全党思想政治素质,统一全党思想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如何开展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崭新的课题,党果断破除旧的思想顽疾和体制障碍,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新情况、新特征架构起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而且“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⑤。新时代,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建设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系统全面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⑥我们无比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第二,制度助推党的创新理论刻骨铭心入头脑。科学理论是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坚定是高举旗帜、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敢于斗争的强大思想动力。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制度推动理论武装逐步走向深入,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运用政治分析、组织常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等十项材料,采取党报、训练班、个别谈话等十八个方法教育党员和党的指导机关。⑦延安时期,党相继制定《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等文件,重视党员思想入党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使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1951年2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强调“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以便逐步地造成全党的理论高涨”①。1953年9月,党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新干部”的方针,此后,党领导逐步建立了以党校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党内教育网,建立党委会,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干部轮训制度,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文件,强调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力量;编辑出版重要领导人的相关著作,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教材和辅助读物,如《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坚持将主题教育、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党校培训、干部教育、党支部活动和广大党员的日常学习中,如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党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理论武装,使广大党员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三,制度助推广大党员正心明德、严以修身。积极开展与党内各种错误主义和错误倾向的思想作斗争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式。党重视以制度为依托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正确原则,保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927年8月,八七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批评并纠正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政治状况和党的总任务议决案》《对于中央政治局报告的决议》等,批评李立三犯了冒险主义与“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相继制定《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等文件,强调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改变官僚主义作风,整顿贪污腐化和违法乱纪现象。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认识,科学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为统一全党思想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还相继制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提出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坚决同腐败行为和腐败之风作斗争等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出制度规定,强调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严密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③,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三)时代逻辑:制度是持续推进思想建党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①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历经千辛万苦所建立的大厦极有可能顷刻之间坍塌。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面临着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思想文化交流交锋频繁的新形势、网络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新挑战。制度性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减少分歧,从而逐步形成思想共识。制度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规范和约束作用,为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提供依据和保障。毛泽东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②立足新阶段的复杂形势和特征变化,党应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制定蕴含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的法规制度,为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提供基本遵循。好的制度,既可以有效预见和防范风险,打好有准备之战,又可以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打好战略主动战。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可以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入党条件、党员标准、入党程序,推动党员数量与党员质量协调发展;在专业化和高素质要求下,促使党员牢记自己是先锋队成员的身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③

“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④以制度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可以使广大党员通过熟悉并掌握制度的主要内容,领会制度的制定宗旨和主要精神,强化广大党员对于制度的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把制度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约束,以思想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制度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可以使广大党员时刻牢记必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职尽责、遵规守纪,不论发生任何情况,都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绝不搞表态性服从、选择性服从、应付性服从的“伪忠诚”,绝不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以制度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可以使广大党员坚决防止并纠正一切偏离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错误言行,与未经党中央批准而随意使用的不严谨的政治术语作坚决斗争,与那些表面上宣扬而实际上诋毁党中央的言论作坚决斗争,严禁任何形式、任何名目的个人崇拜。从实践层面上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坚决执行、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彻底的纪律执行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弘扬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忠诚老实、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好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党的团结统一。

三、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实践路径

制度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党的思想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是落实思想建设方针政策、巩固思想建设成效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举措,要增强制度认同,打通制度得以遵循和执行的思想通道;要加强制度融入,建构制度体系渗透思想建设的运行机制;要维护制度权威,保证制度体系成为思想建设的硬约束。

(一)增强制度认同,打通制度得以遵循和执行的思想通道

制度认同是历史主体在深刻理解制度制定立场和秉持原则的基础上,对制度理论、制度要求的建构性认同;在准确把握制度构建逻辑和运行成效的基础上,对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的价值性认同。增强制度认同,推动形成以共同价值理念为支撑的政治认同、以共同价值追求为根基的思想认同、以显著成就为动力的情感认同,进而促使历史主体产生遵循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自觉实践。

第一,增强制度认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政治方向,防止陷入价值中立陷阱。制度制定要始终与党的性质宗旨保持高度一致,法治与政治关系密切,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①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产物,与政党政治是有机统一体,与党的思想建设处于同频共振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政党的生命,性质决定政党的本质属性,宗旨表明政党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彰显了党的人民立场,要求广大党员恪守为民宗旨、永葆人民情怀。端水走路,眼睛不仅要盯着手里的盆,还要看准前方的路。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并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增强制度认同,要坚持遵循客观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走入任意制定的误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揭示了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历史发展也有规律,人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开展活动会受到各种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就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在规律的指引和规范下制定的制度具有科学性,是产生制度认同的重要前提。制度制定要始终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执政实践中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执政规律,为党自觉能动加强自身建设、开展领导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制度制定还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意见,使广大党员发自内心地认同、支持和拥护制度体系,坚定制度自信。

(二)加强制度融入,建构制度体系渗透思想建设的运行机制

制度体系融入思想建设,即思想建设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制度体系作为一个要素渗透到思想建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新思想建设理念、丰富思想建设内容、创新思想建设方法、提升思想建设成效。制度融入是一个涵盖基本理论、制度设计与实践行为三个层面相互贯通的整体性工程,因此,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第一,要明确为何融入、融入基础、融入原则等基础理论,形成凝聚内在势能的引领力量。制度体系融入思想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提升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思想建党规范化、常态化的重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与思想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标引领上具有同向性,在实践过程中都具备开放性与本土化特质,是制度体系具备融入思想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融入原则方面,制度体系融入思想建设要始终遵循思想建设的客观规律,遵照制度体系建设的合法性原则,遵从现实关照的创新性原则,不能让制度成为空中楼阁造成“制度浪费”,也要避免出现简单重复的“制度克隆”,使制度在思想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以系统完备为基础,制度体系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与配套完善相结合,着重解决思想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加强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以党章为统领,确保制度全方位覆盖党的思想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从制度体系内部来看,制度之间要满足价值同向、逻辑自洽、结构耦合、协调统一等要求,针对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配套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举措,避免产生相互违逆、相互冲突、衔接不当等问题,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以科学规范为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要坚持规划合理、程序严密、于法周延原则,着重解决思想建设过程中的约束性和协调性问题。制定制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一般应成立专门起草小组,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表决稿。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调查研究、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凝聚共识,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运行高效为关键,制度体系建设要坚持流程顺畅、执行有序、于事有效原则,着重解决思想建设过程中的程序化和渗透性问题。

第三,要落脚于制度规范转化为高度自觉的实践行为,做到心中有党、心系人民、心念责任、心存戒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①党员干部要心怀崇敬之情,把制度要求刻印在心上,自觉地遵守,主动地落实,将制度规范转化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向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看齐,坚守政治原则,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制度规范转化为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时常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开展自我批评,增强政治敏锐性,明真理、辨是非、站得稳、行得正;将制度规范转化为乐于奋斗与奉献的思想自觉,在危急关头勇于不畏艰险、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敢于担当、不懈拼搏,在关键时刻牢记使命、冲锋在前。

(三)维护制度权威,保证制度体系成为思想建设的硬约束

制度权威关乎制度的生命力,强调参与主体对制度的尊重与服从,影响制度的运行效能和功用发挥。维护制度权威,既要遵循制度权威构建的一般要求,也要结合思想建设实际分析制度权威建设的具体路径。制度权威既源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有效性与执行力,也来自参与主体发自内心的尊重、拥护与服从。维护制度权威是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建设效能的必然要求,使制度真正成为加强思想建设的硬约束。

第一,制度的科学性是产生制度权威的重要前提,“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①。要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指引下,制定科学的法规制度,保障“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广大党员的法治意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思想建设各方面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对思想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逐步提高,制度体系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推进理想信念、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综合发展,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宏观架构,而且要设置操作细则,加强衔接配合。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党的制度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和根本准则,坚持科学立制、民主立制、精细立制,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在范围上,既要横向覆盖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各方面,又要纵向贯穿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工作全过程;在类型上,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在内容上,既要有授权性制度,又要有惩戒性制度,尽量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

第二,制度的有效性是提升制度权威的重要基础,“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③。制度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党内法规建设为例,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④。这意味着党内法规已经发展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基本达成了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目标。党的二十大修订的党章明确提出“不断健全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吹响了全面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向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推动了党内法规体系从“比较完善”走向“更加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任务,而健全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准则的党内法规体系则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首要任务与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七部分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⑤,这是党第一次把“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单列成章进行专门论述,体现了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征程上,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面对党提出不断健全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面对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现实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改革创新,推动党内法规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思想建设的要求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突出针对性、指导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切实保证其有效性。

第三,制度的执行力是维护制度权威的重要抓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①,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思想和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要通过一定的实践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主要任务是使广大党员在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但最根本的体现是广大党员在行为上协调一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千差万别。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样的,由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团体组成,而不同团体对成员的行为要求也不同。制度权威可以使广大党员在认同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标准有意识地调适自己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制度权威影响力范围内各成员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加强党的团结统一。通过在全党开展制度宣传、制度解释、制度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制度意识、法制意识、纪律意识,增强尊崇制度的政治信仰,营造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构建遵守制度的行为文化。要通过完善关于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员考核范围,使监督检查和问责惩处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遏制制度执行中的机会主义,提高制度公信力,维护制度权威。

责任编校   陈   瑶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PCs Ideology Construction: Basic Connotation, Logical Principle and Practical Path

WANG Bingbing(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 Construction, Party School of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o realize the systematic, normalized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scientific formulation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As a behavioral norm with fundamental, overall and stable characteristics, institu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the three levels of value orientati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evolution logic.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CPC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rough creation of ideological norms and construction of behavioral boundaries, the system plays a great role in its static provisions and dynamic operation and evolution, and strengthens and consolid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CPC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To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PC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identity” and open up the ideological channel for the system to follow and implement; to strengthen “system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system to permeate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maintain the “authority of the system” and ensure that the system becomes the hard constraint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institutional thrust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研究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新模式初探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