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龙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通胀压力,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提升等方法,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有着紧迫的现实需要。而西北地区固然土地广袤,但由于长期干旱缺水,生态系统脆弱且自身稳定性差,土地质量、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低下,这些问题在陇右等农牧交错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在困扰陇右等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资源紧缺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以黄河上游支流黑河等河流为水源,通过洮河水系向陇右地区调水,并借此加快推动陇右地区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是建设陇东南经济带、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引黑济洮调水是重振陇右的重要战略
(一)区外调水是陇右地区的现实选择。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域,大抵为黄河与青藏高原以东、陇山与六盘山以西、秦岭西脉以北一带,主体包括甘肃南部的天水、定西,以及兰州、平凉、白银等市和宁夏南部局地。陇右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以天水、定西为例,两地水资源总量约3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33立方米和536立方米。陇右叉处于黄土高原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2500米。故而从周邻的黄河和长江上游高海拔地区向陇右调水解困,是现实、可靠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二)调水济洮符合区域水资源演变趋势。洮河发源于甘、青两省交界的西倾山北麓,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河水水质优良,为甘肃中南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水资源。引洮工程以满足城乡生活供水及工业供水、生态用水为主,供水范围涉及陇右地区5市11个县区,年调水量5.5亿立方米,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缓解了域内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在洮河水的滋润下,陇右地区不但不再为饮水发愁,而且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还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引洮工程既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支持生态环境稳定,而洮河的径流性水资源毕竟有限,陇右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考虑到陇右水资源供给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以有效举措保障洮河水量充沛、水质优良,水源保障安全高效,仍然是迫切的现实需求。
(三)引黑济洮是既有水利工程的有益补充。得益于引洮工程的建成运行,42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陇右“水荒”问题实现根本性扭转,有力地兜住了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当前,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可喜进展,该工程可有效化解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根据有关规划和研究,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前期论证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它对我国南北方协调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引黑济洮调水可以协同上述重大水利工程,形成互为补充、相互配套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有益于实现陇右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统筹管理。
(四)源头调水是生态系统可控的良性变量。黑河又称墨曲,发源于四川境内的岷山西麓,流经若尔盖湿地,紧依洮河、白龙江策源地一西倾山支脉郭尔莽梁南缘,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年平均径流量18亿立方米。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的实施,玛曲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据水文资料显示,2019年黄河在玛曲入境时径流量约86亿立方米,出境时水量增加到201亿立方米,增加了115亿立方米,近几年平均出境流量较2007年增加近四成。引黑济洮近期可以沟通黄河、长江上游的黑河、洮河、白龙江等水系,远期可以连通白河、贾曲等河流,从源头上实现水资源的互调互济,充分发挥丰枯调剂、蓄泄兼筹、多源互补、科学调控的调水功能。
(五)基于历史地理角度审视调水生态风险。引黑济洮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是陇右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而调水能否实施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后者则主要涉及若尔盖地区。对于这一问题的辨析,甘南尕海湿地生态的成功修复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尕海湖新中国成立初曾设有渔场,之后几度干涸,21世纪初通过人工筑坝,将忠曲河引入尕海,湖域面积和水位得以恢复,而若尔盖湿地也同样经历了从退化沙化到治理修复的过程。至于地质学范畴的若尔盖盆地,则是一片高原湖泊,近年来古湖逐渐消溃转变为湿地沼泽地貌,现在的花湖、尕海湖就是古湖孑余。引黑济洮不但会显著增加若尔盖地区的地表水面积和蓄水量,而且会增加湿地边缘地带的地表径流,这一变迁直观看来能够推动域内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不过科学深入的比照验证和分析研究仍然是解决现实问题和优化远期规划的客观需要。
二、陇右地区水网建设的组合策略
陇右地区分布着两个主要的河系,黄河水系和渭河水系,它们大致以甘肃渭源县至宁夏西吉县一线为分水岭和对称轴,各自呈扇形分布。北以黄河祖厉河支流土门岘河为界,南以秦岭北麓渭河上游干流为界,东西分布有葫芦河和洮河,域内苑川河、关川河、祖厉河、散渡河等河流水系纵横交织。这些河流水系自成网络,为陇右水网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而诸多水利设施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又为陇右水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与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统筹解决陇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现代化水网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对此,就陇右水网建设谈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向陇右中北部远端调水是问题解决的根本策略。陇右地区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朝西北开口呈马蹄形。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使得引调水能够更多地以自流的方式实现配置调度,而陇右中部北部区域的供水矛盾和生态治理难度恰恰更为凸显。比如域内的祖厉河,因河水苦咸又称苦水河,其年径流量为1.12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却达0.62亿吨。但陇右中部横亘有华家岭一胡麻岭一线山脉,它们距离引洮工程水源九甸峡水利枢纽约70-100公里。如何通过库渠涵连通,科学高效实现这百公里内的河流水系贯通和人工水利设施建设,为引黑济洮入陇的增量水资源打破地势阻隔,在更广的范围里实现空间均衡配置,应是陇右水网建设的关键所在,犹如“棋眼”。
(二)水源地生态建设策略可以增强陇右水网的辐射功能。在张家口一兰州一线,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与胡焕庸线大致重合,这是气候与生态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地理结构的典型例证。基于国土空间格局的整体观和系统观考量,如果这一区域的生态安全风险不能及时消除,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威胁,可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肘腋之患。反之,筑牢域内的生态安全屏障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支撑。然而陇右地区周边高、中部低的地势特点,使得引黑济洮入陇调水受高程起伏和距离成本影响很难实现更远端的跨区域输送,如陇东地区。但若是能够抓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侧重河流水源地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构筑“区域水网+生态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便能更好地发挥陇右水网在生态安全保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三)实施多层分级的径流拦蓄是值得倚重的有效策略。加快构建陇右区域水网,充分发挥重大水利工程的体系优势和综合效益,是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的迫切要求,然而区域现代化水网建设仍然面临着系统性规划、项目可操作性、智能化管理等问题和挑战。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和利用常常容易被忽略,而实际情况是地下水资源,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和大气圈、地表水以及生态环境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地下水具有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的特点,地下水拦蓄工程形成的“地下水库”亦具有综合效益高、可操作性强、抗风险能力强的比较优势。依据海拔高低适当拦蓄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建设多层级的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放大器”作用提升水网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
三、结语
从唐宋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到清末“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两句以鲜明的对照,形象地概括出了陇右因为历史时期连年战争和生态破坏导致的沧桑巨变。这一历史变迁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过去,同时也让我们以史为鉴、学史明志,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信仰者、践行者和奋斗者。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两次视察甘肃,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全省上下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重要内容,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在新时代背景下,引黑济洮调水入陇和陇右地区现代水网建设,作为可供进一步深度探讨和研究论证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应当有助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加新的活力,助力我们重塑陇右地区的富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