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峰 刘亚从 芦啸 岳明英 卢潇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强竞争优势、加速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德阳市为“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部署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成都、德阳两地坚持走同城化、集群化发展道路,发电设备产量累计突破6亿千瓦,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料生产基地,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居全国第一,重型燃气轮机等15项产品国内市场占有保持第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高端能源装备产业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研发制造基地之一。成都市、德阳市与甘肃省的兰州市、天水市有基本相同的“前世”,如今却有截然不同的“今生”,学习借鉴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对甘肃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成德集群概况
(一)发展历程
成都、德阳工业体系始建于“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成都、德阳、自贡等地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型机器、水电设备企业。“三线”建设时期,又陆续新建迁建了一批与电力装备相关的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研发中心、德阳为制造基地的成德电力装备产业体系。1992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德阳经开区)。德阳经开区成立后,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引入大量的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企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特色趋于鲜明,形成了以水电、火电、核电为主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6月,德阳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新型电力装备市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鼓励园区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了“水火核风光气”六电并举及氢能的全产业研发和制造体系,成为我国高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22年11月,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下简称成德集群),成为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二)发展成果
近年来,成德集群在国家能源装备制造版图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全局的地位持续提升,已成为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具备先进水电、清洁火电、高端核电、大功率风电、燃气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维修、运营等全产业链能力,生产制造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和气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16%的风电装备、10%的太阳能电池片,相继研制了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新一代“人造太阳”等一批“国之重器”。从2011年,德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8.6亿元成为首个千亿集群,到2022年,成德集群实现产值2300亿元,发电设备产量累计突破6亿千瓦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成德集群集聚了东方电气、国机重装、通威集团等龙头企业及30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其中通威集团凭借多年来在技术、市场的积累,结合上游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协同优势,2022年全年组件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名,客户覆盖国内主要央国企发电集团及海外40余个国家与地区。据中国能源报和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显示,通威集团已迈进全球新能源企业排行榜前十。成都、德阳两地集中了一大批能源投资、勘探设计、研发咨询、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和服务机构,组建创新平台80余个,具备“水火核风光气氢”全产业体系研制能力,已基本形成“装备+工程+投资+运营+服务”融合发展格局。
二、成德集群的先进经验
(一)聚焦政策引领,高标准谋划
近年来,四川省先后出台了《培育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实施方案》《支持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20余项,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发力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一手抓创新驱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建设德阳大学科技园,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一手突出企业培育,实施百亿突破行动、“蓝鲸倍增”行动、专精特新培育行动,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聚焦国企改革,高效能推进
四川省不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进一步推动释放改革活力,增强企业发展动能,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社会职能剥离、历史遗留问题扫尾等工作,使国有企业能够聚焦主业、聚力发展、提质增效。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省属国企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成率达100%,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占比达到99.5%,实现绩效考核全覆盖,省属国企集团层面配备外部董事48人,766户子企业建立董事会、661户实现“外大于内”。
(三)聚焦“强链育群”,高起点培育
成德集群以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集合成都创新、德阳制造比较优势,共建协作平台、共育产业集群。出台《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工作要点》聚焦重点产业链,一区(市)县一重点,依托一批集聚“链主”企业、汇聚高能级平台、集中先进资源要素的主力产业园区(功能区),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建立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合作交流,研究谋划集群发展合作方向、合作重点和行动计划。成立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主导编制产业发展系列规划,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推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深化“头部+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发展模式,统筹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共建“飞地园区”,700余家成德企业实现产业配套,德阳先后引进的川发龙蟒锂电、欣旺达动力电池、东旭光电等百亿级项目为成渝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配套。
(四)聚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成德集群着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依托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资源优势,加快集群内部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促进产业发展由个体创新向集群创新转变。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源潜力实施“裂变式创新”,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或突破,逐步孵化剥离成立子公司。通过首购首用、销售奖励、项目支持等政策激励,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为统揽,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团队签订合约,着力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例如四川省发改委探索推进“创新平台布局组建中引入赛马机制”,组织开展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赛马制)组建工作。首次获批建设的“四川省氢能制备及储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东方锅炉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基础,与四川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科院赣江院等科研单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面向氢能领域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攻坚可再生能源绿色高效制氢和高密度储运氢领域技术难题。同时深化改革人员引进机制,柔性引进中国第十一批青年千人教授、外聘技术专家,灵活高效推动氢能研发工作提质增效。近3年来,成德集群攻克了424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68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1项填补国内空白,131项重大技术装备获得国家、省首合(套)认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五)聚焦数字转型,高水平建设
成德集群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三化改造”和“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重构式创新、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积极开展集群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和底层验证,突破核心部件装配、大件加工等离散型企业数字化瓶颈,输出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和成熟数字化经验,通过“公有平台+购买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成立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对接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咨询与诊断、数字化工厂规划与建设、智能装备研发与验证、智能产品设计与仿真等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服务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以东方汽轮机为例,通过集成高端数控加工设备、智能物流设备、智能检测设备和生产管理系统,成功打造国内首个汽轮机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并带动建安机械等164户配套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
三、成德集群的经验启示
成德地区产业集群化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推动和企业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对成德集群发展与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的对比,经过梳理总结,归纳出以下四点经验启示:
(一)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
立足省情实际,依托资源禀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专,加快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布局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持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全面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优化重组、强强联合、破产重整、管理提升等多种方式,使资源效率、要素配置等更趋合理,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引导省属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增发、发行债券、并购、资产注入等多种方式,扩大上市公司规模和市值。
(二)围绕主业“强链育群”,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
依托甘肃省兰州、天水、白银、金昌、酒泉、嘉峪关等装备产业比较优势较好的地区,坚持强链育群筑牢“生态圈”,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配套产业链条化。结合装备制造优势领域,坚持“链主+配套”融通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存量企业技改扩能、增量企业加快壮大,培育优质企业雁阵,切实打通产业链堵点,增强产业间协同配套能力,发挥上下游业务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纵向整合,合力推动产业链形成闭环。聚焦目标精准招商,按照“招商地域精准化、招商链条精准化、招商企业精准化”思路,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及时发布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锻长板重点领域、补短板突破环节、关键产品技术攻关、重点产业区域布局等清单,紧盯装备制造业龙头、核心企业,瞄准国内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地区,密切跟进衔接各行业零部件企业,能整体“搬家”的搬过来,愿单品“出嫁”的娶过来,达到招来一个、引来一串、带动一片的产业发展效应,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着力抢占产业新赛道、打造振兴发展新动能。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立足产业所需、发展所向,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整合产学研用服金各方力量,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制定“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指南,对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实施攻关。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重构创新激励体系,聚焦“从0到1”,针对重大科研项目里程碑节点设置科技攻关奖金,改变只奖结果不奖过程的模式;聚焦“从1到N”,配套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推进中长期激励向科研一线骨干倾斜,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持续加强“三化改造”,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坚持“标准先行”总体思路,立足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分级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印发了《四川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试行)》,引导企业加速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科学评价企业、行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成德集群内企业持续在“三化改造”方面加力,已全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如东方电机、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中国二重、顺腾机械5户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工厂、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结合甘肃省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部分企业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际,坚持系统观念,树牢“一盘棋”思想,以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坚持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支撑,按照“问题导向一目标牵引一项目驱动一示范引领”的思路,对全省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三化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围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等分类建立“三化改造”企业梯度培育库,谋划实施一批重点“三化改造”项目,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工艺改造、设备更新,补齐质量、管理、标准化、节能环保、安全等发展短板。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服务,摸清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需求,提供高质量“智改数转”诊断报告,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提升数字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先行突破,研发和输出数字化转型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吸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个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大数字化转型宣贯力度,提高企业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的认识,推动企业转变发展观念、积极适应变革,主动融入“智改数转”大局。通过全面实施“三化改造”,推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重塑甘肃省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增强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引领企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