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甘肃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4-07-09 04:24研究组
发展 2024年3期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工园区

研究组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持续扩规模、提等级、延链条、增效益,助推传统化工产业优势向现代化工转型,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工产业结构持续由“重”转“轻”,成为支撑甘肃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全国化工产业布局变化及对甘肃省打造化工产业集群的利好分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和生产国,也是化工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国内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持续变化,为甘肃省发展壮大化工产业集群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一)从产业整体布局看,我国化工产业主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化工产业内陆分散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持续集聚、2000年以来沿海持续扩散三个阶段。特别是2000-2017年,我国化工产业布局主要受技术、市场、原材料、区位、交通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沿海强、内地弱”的明显特征,2003年我国化工产业主要在环渤海天津-淄博、长三角上海-南京、珠三角广州-茂名集聚,围绕重要港口呈点状布局;而到2013年沪宁沿线连成一片热点区、环渤海地区也变为淄博“一家独大”。从产值表征看,2003年上海市等前10个城市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化工产能,而到2013年前10名的城市总产能仅占26.7%,城市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北京、无锡、杭州产能大量退出,而东营、潍坊、大连、徐州、宁波、苏州、鹰潭等地产能大幅增加。这一时期,江苏沿海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江西省西北部地区化工产业迅速崛起。

(二)从细分行业演变看,2000-2013年各细分行业因产业要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如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细分行业,受资源条件牵引,空间分布持续分散,如炼焦业2003年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上海市,而2013年向以榆林、鄂尔多斯、阿拉善盟、安阳、唐山、邢台、曲靖、喀什、海西州等地区转移。再比如炼油业,主要分布以东营、延安、潍坊为代表的石油城市和惠州、青岛、盘锦等沿海港口城市。在这种背景下,以榆林为中心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新疆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地区等区域产能呈现较大幅度上升,由此出现国内第一批化工产业转移。

(三)从化工产品市场看,我国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已形成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各类精细化学品迭3万多种,焦炭、硫酸、烧碱、纯碱、乙烯、化学农药原药、初级形态塑料、化学圩雏等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均持续保持增长。比如,染料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产量约占全球染料总产量的70%以上;医药原料药和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医药原料药出口量世界第一;工业表面活性剂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化工制品外贸结构优化,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材料连续第二年进口下降,出口大增,净进口量下降明显。2022年,我国有机化学品进口量同比下降26.6%,出口量同比增长11.3%,净进口量2280.4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5.7%;合成材料进口量同比下降9.7%,出口量同比增长12.3%,净进口量2130.4万吨,同比减少24.5%。(如表一所示)

2018年以来,我国化工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生态、安全、土地等逐渐成为化工产业转移重构的重要因素,大量危化工企业从江苏、浙江、东营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特别是2019年响水“3·21”等重特大事故后,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快。如果说上一轮化工产业转移奠定了陕西榆林、宁夏宁东等资源型城市依靠化工产业崛起的基础,那么本轮危化企业外迁将成为西部地区集聚化工产业的最佳机遇。从当前情况看,接力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有三点机遇需要把握。

一是危化企业转移只是开头。现阶段东部地区主要针对高危险、高污染化工企业制定相关措施,化工企业转移数量与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政策的制定出台紧密联系。如江苏省近年来通过调整“禁限控目录”,发布“负面清单”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安全、环保等方面要求,从转型升级角度推进化工产业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从而使部分化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或停业。近年来江苏省共有909家企业转移或停业,其中主要集中在2020年,转移企业占比达到37%,同年江苏省制定出台的化工企业生产排放标准及相关规章制度累计达到21件次。可以预见,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态承载力收紧、土地产出效益标线提高,针对危化企业的管控措施势必向日化、精化等细分行业传导,化工企业转移压力将持续提高,大量化工生产企业转移仍是大趋势。

二是西部地区承接仍是重点。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企业趋势较为明显,广泛以宽松监管环境和优惠招商政策吸引转移企业。2016年以来,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10省区共承接整体转移企业330家,其中精细化工240家、基础化工53家,转移甘肃115家、宁夏53家,分别约占转入总量的35%、16%。“十三五”期间,全国共有1190家化工企业获得行业准入许可,在转移企业占新增准入许可企业比例方面,甘肃最高,约为94%,宁夏、内蒙古次之,分别约为47%、30%。以酒泉为例,2016-2020年间新增准入企业40家,基本由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而来,其中精细化工企业35家,约占全部新增企业数量的87.5%。西部地区转移企业占新增准入许可企业比例较高,一定程度反映出转移企业更加倾向于在西部地区投资。

三是技术转移效应有望释放。产业转移按层次可分为三类:平移式转移,即把原装置搬迁;复制式转移,主要生产工艺和产品水平不变;升级式转移,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目前化工产业转移主要以复制式为主,转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额大多在1-2亿元,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拉动,但主要表现在投资效应,持续贡献能力有限。而随着危化项目转移结束,复制式转移模式将向升级式转变,部分细分行业已经表现出继续集群转移的倾向,如化学制药、化学电池制造、化学新材料等产业,受原材料、土地和环境等要素影响,有望向中西部地区持续转移,形成技术转移产生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有效产业支撑,需及时分析掌握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以备及时招引落地。

二、甘肃省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化工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加之近年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以“骨干龙头企业引领、园区支撑、区域聚焦”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颜料等产业集群。2022年,全省石化行业(甘肃比照国家发改委,将所有化工产业产值统一计入石化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3.3%,工业增加值占比由2021年的31.1%提升至35.1%,全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87户,较去年同期增加53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2.0%,保持了绝对首位。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传统石化产业基础雄厚,作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摇篮,拥有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和玉门油田等国内知名大型石化企业,兰州石化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产能70万吨/年(兰州);庆阳石化原油加工能力370万吨/年、聚丙烯产能10万吨/年,玉门炼化总厂年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石化产业已成为甘肃工业的支柱产业,长期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含能材料产业起步较早,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作为“一五”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生产研发含能材料的摇篮,拥有硝化、光化、氢化等特种化工技术,形成异氰酸酯、氯碱化工、氟化工、硼化工和有机硅等产业链,其下游企业主要代表有北方三泰、昌元化工、刘化集团、郝氏炭纤维、兴业新材料等企业。金属加工副产衍生有序,依托金川公司冶金的副产品硫酸、氯气、氨气、焦炉煤气等原材料,衍生下游化工产品,配套发展磷肥、硫酸钾、合成氨,现已形成以金川集团为核心的40余个化工产品供需关系,集聚了春天化工、甘肃景源、瓮福化工、新川化工等系列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除这些大型龙头企业外,还有西北永新、方大炭素等涂料、树脂、炭素材料生产龙头企业,化工产业门类相对齐全。

二是化工园区承载有力。随着精细化工企业承接落地,全省有精细化工企业落地的园区共计35个,占全省各类园区总数的59%,其中,省工信厅牵头组织认定并公告的化工园区(化工产业集中区)14个,分布在酒泉(4个)、张掖(4个)、白银(2个)、金昌(2个)、武威(1个)、兰州新区(1个)。2019年、2020年两年时间甘肃已陆续承接300余家精细化工转移企业,医药、染料/颜料、农药等精细化工企业数量逐年递增,正在逐步形成化工产业集群。目前,主要有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银东工业园化工集中区、银南工业园化工集中区、高台工业园区盐池化工园区、金川工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玉门老市区化工工业园、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瓜州县柳沟煤化工产业园等化工产业园区。2022年14个认定化工园区石化产业产值达到510亿元。(如表二所示)

三是产业资源支撑有力。甘肃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陆上能源输送大通道,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炭探明资源储量291.7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278.34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集中层厚,是理想的动力、气化、煤化工用煤;石油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83亿吨,全国排名第4;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581.05亿立方米,全国排名第13。以2018年化工产业转移初期水平为基数测算,甘肃省五类化工生产原材料中有4类呈正增长,2021年甘肃省焦炭、烧碱、纯碱、乙烯等主要化工产业原材料产量分别达到499.85、47.72、7.69和73.85万吨,分别较2018年增长39.47%、148.67%、100%和14.69%,硫酸产量为259.16万吨,虽然较2018年的486.65万吨有大幅下跌,但较2020年增长4.36%,呈现恢复态势。2022年,全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营业收入1215.2亿元,同比增长2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营业收入427.0亿元,同比增长24.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营业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2.8%。同时,重晶石、萤石、石灰石、芒硝等化学矿、非金属矿资源丰富,2018年以来甘肃原盐开采量持续保持在10万吨以上,为发展精细化工提供资源支撑。

四是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兰州石化建成投产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装置,丁腈橡胶产能达到10万吨,规模居国内最大、亚洲第二、世界第三;12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预可研已上报中石油集团审批,120吨/年聚丙烯催化剂项目和2万吨/年超洁净超高压电缆料生产装置改造项目取得可研批复。白银公司绿色药剂项目顺利开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一期主体厂房已经建成,华实生物全球医药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金昌能化低阶煤高效利用制氢及50万吨/年高浓度尿基复合肥、银光集团光气化工循环产业链等一批重大项目已解决能耗指标等约束难题。科元控股天然气深加工项目、陕煤集团60万吨可降解材料等—批大型项目签约落地,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后劲十足。

总的来看,甘肃省化工产业发展可以说在各个领域均实现了突破,部分化工产品从无到有,一些优势产品产能持续扩大,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业引入体量总体较小。部分行业虽然保持了大增速,但产业增量还比较小,如化学农药原药、初级形态塑料和化学纤维,2021年全省产量分别为4.76、179.57和0.14万吨,较2018年分别增长290.16%、42.75%和366.67%,但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以2018年为基数测算,2021年化学农药原药、初级形态塑料和化学纤维产业转出量分别为30.17、50.38、27.98万吨(除正常产业增量),较2018年的增量分别为3.54、53.78、0.11万吨。总体看甘肃虽然招引了大量化工企业,但产量产值总体仍然偏低。承接项目主要以医药及中间体、原料及新材料等为主,与甘肃具有优势的传统石油化工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新建精细化工项目未能与传统石油化工形成紧密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兰州石化等企业的大宗基础化学品需要从省外采购,而精细化工企业需要的石化原料也需从省外采购,即石油化工、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一直未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还有差距。2017年,国务院要求对省(区、市)所有化工园区开展摸底调查,对各化工园区现状及发展前景逐一进行评估和论证,明确可以承接迁入企业的化工园区(以下简称承接园区)及承接产业类型,随即制定出台《甘肃省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评估认定办法(试行)》,对不同等级的化工园区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以实现分级分类精准监管,不断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水平。目前,甘肃大部分专业化工集中区均已通过省上化工园区承载力评估认定,但对标《甘肃省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评估认定办法(试行)》中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园区安全、环保、公用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旋薄弱,有些园区规划快,建设周期短,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健全,园区内管廊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置、应急平台建设、园区智能化等整体配套设施不完备,信息化水平较低。

三是引入项目盈利能力有限。甘肃省精细化工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大型及国有精细化工类企业很少,除了白银银光、金川集团等少数国有企业之外,新引进的大中型国有精细化工类企业几乎没有。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省内精细化工80%的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62%的没有投入科研经费,存在“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2021年,我国精细化工百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67亿元,平均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4.52%,平均毛利率为29.9%,而甘肃精细化工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仅为2.58%,平均毛利率仅为17.3%。招引建设的煤化工主要生产焦炭、焦油、粗苯等初级产品,精细化工几乎全部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类,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较为突出,农药的主要差距是自主创新品种少、高效制剂差距明显,涂料、胶黏剂、化学试剂等都与高端产品差距大。园区产业关联度低,没有鲜明的上下游企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链接,缺乏明显的产业链体系。

四是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较多。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潜在的环保、安全风险较大,大家“谈化色变”,对招引建设化工项目存在认识偏差。比如,化工产业园区认定问题,因化工产业园区需求的基础设施配套标准比其他产业集中区更高,甘肃化工产业园区认定标准设置为产业集中区中具一定数量化工企业且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达标,才能给予认定,但从产业转移角度看,化工企业更愿意落地在已经认定过的化工产业园区,认定标准与招商引资实际相互矛盾,不利于地方依托化工产业园区建设争取项目资金,也不利于依托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再比如,省内化工园区虽然普遍制定了化工产业未来五年或三年发展计划,但对于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群化的发展没有做出明确定位,产业发展多以项目方式切入,产业链不配套、产业信息不对称、产业抗风险力低。

三、推动甘肃省化工产业集群提质的几点建议

从甘肃省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基础优势看,化工产业是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甘肃省化工产业持续提质增效、集群集聚发展,需与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将化工企业作为招引重点,以高标准化工园区承接企业落地生产,促进甘肃省化工产业从增量发展转向量质齐升。

(一)坚持“桥大聚小”,推进化工产业拓能增量

化工产业特点鲜明,在产业中上游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而在产业下游,尤其是精细化工领域,均为专精单一产品的小企业,故而促进甘肃省化工产能升级,需以“抓大聚小”为思路两头用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甘肃省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向下游延链补链。围绕兰州石化、庆阳石化、玉门石油炼化总厂3家炼化企业,有效延伸壮大烯烃、芳烃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增强下游企业对烯烃产品和芳烃产品的消纳能力,促进企业炼油结构向增产化工原料方向转型。形成以烯烃、芳烃化工产业为延伸的“油头化尾”产业格局。推进兰州石化地企融合、精心打造兰州石化“减油增化”转型升级产业链集群、玉门炼油总厂“特色炼油+特色化工”产业链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链集群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集群。紧密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发展布局,以银光公司、金川集团等大型骨干国有企业为核心,打造优势互补、市场需求、下游延伸精细化工至终端市场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支持庆阳石化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项目建设。2022年庆阳石化积极落实国家“减油增化”要求,提出投资58亿元,新建一套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和30万吨/年烯烃催化裂解装置,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打造陇东特色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成品油将减少95万吨/年,新增化工产品77万吨/年,回收二氧化碳50万吨/年,富产氢气1.46万吨/年。2022年4月份,中石油炼化分公司《关于下发部分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庆阳石化规划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部署等内容符合集团公司炼化业务发展方向,原则同意”,此项目已写入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庆阳石化已为该项目预留土地600亩,水资源、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已落实。甘肃应抢抓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与中石油对接,争取该项目尽陕落地实施。

另一方面,聚焦精细化工细分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招大引强工作。深入研究西北地区及省内化工产品销售半径,将甘肃精细化工作为拓展石化产业链条的原材料来源,开展下游产业延伸工作,围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两个产业链方向,有计划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石化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省内各类化工园区差异性发展,促进精细化工有关园区与大型龙头企业的有机配合,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链条,引导不同行业精细化工企业扎堆集聚,形成产业良性循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园区内外企业、产业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力争形成区域间各具特色又相互依存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二)坚持“聚焦行业”,推进化工产业提质增效

化工细分行业种类繁多,应充分利用现有石化和精细化工基地的战略布局基础,聚焦化学制药、化工新材料、化学电池等具备资源性、安全性、可转移性特征的细分行业做剖析、抓争取、促突破。

1.化学制药。化学制药产业链条明显,是甘肃省最具潜力和爆发力的主攻方向。国家支持发展仿制药生产,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落实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工具方案》,仿制药产业正在加快布局,其中医药中间体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是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握医药、农药及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业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引进高效提取纯化、绿色酶法合成、微流控技术、微通道反应等关键核心技术,招引国家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中的51种仿制药生产加工企业在甘肃省建厂设点,促进形成仿制药生产加工基地。现阶段应继续加大医药、农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招引力度,统一集聚布局,并依据现有中间体生产产品向下游摸排,积极招引下游制药成药企业,全面打造经济高效、工艺环保、生产安全的医药中间体产业基地。

2.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范畴主要包括特种工程塑料及其合金、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微电子化工材料、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特种胶粘剂等十多个大类品种,应瞄准初级形态塑料和化学纤维中间体抓招引。可充分利用白银周边的氟化工产业条件和资源优势,对接中东部先进氟化工企业,引进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四氟苯甲酰氯系列产品和氯氟苯乙酮系列产品项目,实现产品结构精细化。可利用长庆油田和兰州石化丰富的甲苯资源以及北方三泰公司的液氯资源制备二氯甲苯,结合中天化工的氢氟酸资源,生产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二氯三氟甲苯。积极引培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延伸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及六氟乙烯等含氟单体下游产业,重点建设六氟环氧丙烷、六氟丙酮、六氟异丙醇、七氟醚等新材料中间体生产项目。

3.化学电池。化学储能是当前化工与能源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甘肃省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拥有镍、钻、铅、铜等新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正极材料有金昌北方国能锂业高纯度锂盐项目、白银时代瑞象新材料磷酸(锰)铁锂项目等,负极材料有兰州新区宏彬负极材料项目等,电解液有达维智慧能源电池电解液项目等,武威宏氟锂业已经开始了钠离子电池用电解液钠盐添加剂的研究工作,实现了二氟草酸硼酸钠的公斤级小试送样生产,可以有效提升钠离子电池的耐压特性和循环寿命。可以说甘肃省在镍钴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方向已相对成熟,应继续以化学储能为方向,着力引进关联企业,推动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密切跟踪氢能产业链的发展,依托兰州新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储能电池新材料等项目,发展化学储能产业集群。

(三)坚持“建强国区”,推进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当前,甘肃省化工园区数量少且相关配套质量不高,部分园区承接企业数量有限,化工园区布局未能有效和区域资源禀赋统筹起来,为更好承接化工项目落地,应在省级层面统筹省域各类化工园区建设,更好支撑全省化工产业发展。(如图一所示)

—是布局建设平庆综合能源化工园区。当前,甘肃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与资源富集区存在空间错位,大多数相关产业布局在河西地区,如金塔北河湾、玉门建化、张掖高台等地区煤化工项目,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用煤大多从新疆淖毛湖、内蒙古策克口岸等地调运,优质煤炭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不利于相关产业链培育。相反,甘肃陇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平庆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规划的重点区域,煤炭、油气资源富集,其中,庆阳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亿元,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40%,煤炭资源储量236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的11.8%,占全省的94%;平凉市煤炭地质储量650亿吨,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110亿吨,占全省探明资源量(291.74亿吨)的38.04%。但平庆地区有化工企业落户的产业园区仅有两家,缺少专门建设的化工产业园区。相较宁东、榆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地区,甘肃陇东地区煤炭、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是客观因素,但从长远看,这是维系国家战略安全和产业链稳定的重要资源储备,未来15年将迎来规模开发的重要黄金期。建议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的“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重要指示要求,从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分别在平凉、庆阳专门布局建设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充分学习陕西榆林和宁夏宁东能源基地建设模式,促进现有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产出扩能提效,加快推动资源性产业集聚集群,结合大型煤炭基地开发,配套建设煤炭专用运输线路,促进区域水资源统筹高效利用,构建煤炭清洁供给、资源要素集成、产业集群耦合、产品系列高端、技术先进成熟、装置大型经济、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建设兰白地区精细化工园区。兰白地区各类化工产业园区相对集中且基础配套较为成熟。兰州新区2018年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材料后加工等产业,对工业蒸汽、污水处理、危固废、危化品物流园等公用工程按照“保本微利”原则,最大限度为人园企业服务。截至2022年9月,园区承载招商引资项目145个、企业102家,落地各类化工产品500余种,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储能电池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是甘肃最有条件、最有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周边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也广泛布局化工产业,生物医药、染料生产、化学纤维等产业门类齐全。建议加大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对污水处理、热电联产供应等保障设施建设给予倾斜,在项目立项和资金额度上给予支持,帮助补齐“配套基础跟进”的薄弱短板,守住来之不易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良好发展前景。应持续依托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积极承接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重点招引落地石油化工产业下游产品、农药及农药中间体。此外,高端精细化学品需经过研发、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等程序,但甘肃暂无中试项目批复指导意见或办法,建议省上出台精细化工中试项目审批管理办法,为中试项目合规、合法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甘投资。

三是优化建设河西地区化工园区。河西地区得益于大量未利用地资源和环保政策优势,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力度和时机较陇中地区更早。酒泉、张掖等地相继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积极建设化工产业园区,甘肃14个典型化工产业集中区中有8个在河西地区。以酒泉为例,就有玉门老市区、玉门建化园区、瓜州柳沟、金塔北河湾4个承接化工产业落地的园区,但纵向与兰州新区化工园区、白银化工产业园区相比,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能够承接的化工项目总体有限,在甘肃承接落地的化工产业转移项目中占比不足30%。过于分散的产业园区和企业不利于产业培育,也造成政府基础设施投入质量效益下降。建议对河西地区化工产业园区进行整合,各市州突出重点打造一个产业园区,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陕补齐污水处理、危废处置、消防救援、物理围栏和电子围栏、在线监测系统等刚性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建设园区物联网、智慧园区服务平台等设施,严格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准入制度,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水平,确保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化工园区企业入园采取飞地和分税制,各市州分别招商统一入驻产业园区,对所得收益按照园区建设投入、税收收入作分配,以全市之力打造一个化工产业园区,对更好参与产业转移竞争、吸引更多企业落地意义重大。

(四)坚持“优化环境”,推进化工产业有效落地

重点是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深化与化工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五权”改革。

1.推进用水权改革。探索采取水务一体化模式,建设水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实行化工园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控,统一配置黄河水、矿井疏干水、再生水,健全取用水许可告知承诺、非常规水补贴、企业间水指标短期交易等机制,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

2.推进土地权改革。创新市场化供地机制,推广“标准地”和零地技改,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用市场化机制盘活闲置土地,最大限度挖掘土地供给潜力。

3.推进排污权改革。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建立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创新排枵权抵押融资、完善排污监管体系等,重大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则上先从减排项目形成的削减量中划拨,不足部分在全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4.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要求,加强用能预算管理,积极争取将省内重点化工园区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能耗单列范围,形成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电力资源保障供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全电量参与直接交易。

除此以外,甘肃省对待化工产业态度严紧,项目立项、环评审批、安全审查均按照国家规定政策顶格落实,这是承接化工产业项目保障区域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但一些制度机制中存在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化工企业转移落地,如同一企业复制式转移的,项目环评、安评不能互认等问题。建议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企业“证照分离”全覆盖、“一照多址”改革、“不来即享”等多项举措。同时,进—步加强与产业转出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联系,调用化工产业项目原有环评、安评、立项等各类审批材料作为转移项目落地评价背书,对不符合当前政策、甘肃省环境以及技术升级等产生的其他审批要件不符的情况,按照补充说明、评价调整等形式开展,简化化工项目审批落地流程,以优良营商环境助力化工产业持续培育壮大。

猜你喜欢
精细化工化工园区
北京华立精细化工公司
泉州永春骏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精细化工车间“三字诀” 让精益安全理念落地生根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精细化工废水污染特性分析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