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费马点”面纱 探模型间联系

2024-07-09 03:37:16刘焕邢成云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

刘焕 邢成云

【摘  要】  几何最值问题种类多、变换形式多样,是近几年全国中考比较热的模型考点.中考题目涉及的线段最值模型中,含有“将军饮马、阿氏圆、胡不归、费马点”等不同类型.通过“费马点”模型的由来追溯与其基本模型、重要结论的呈现与证明,探寻不同题目中不同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费马点;旋转变换;最小值;数学模型

1  “费马点”模型的由来

1643年,在一封写给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的私人信件中,费马提出了下面这个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几何难题,请求托里拆利帮忙解答:给定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B,C,求平面上到这三个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的位置.后来人们就把平面上到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距离之和最小的点称为△ABC的费马—托里拆利点(Fermat-Torricelli point),也简称为费马点(Fermat point)或托里拆利点(Torricelli point).

2  “费马点”基本模型

以△ABC的三边向外分别作等边三角形(如图1),然后把外面的三个顶点与原三角形的相对顶点分别相连,交于点P,则点P是△ABC的费马点(方便起见如简图2).

图1

图2

2.1  定义:费马点就是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点[1].

2.2  费马点结论

(1)当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小于120°时,费马点是对各边的张角都是120°的点;

(2)当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大于等于120°时,费马点与最大角顶点重合[1].

2.3  费马点的证明

证明一  将图2中的△AP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到△CP′E,如图3,则AP=EP′,△CPP′为等边三角形,则CP=PP′,PA+PB+PC=P′E+PB+PP′最小,即B,P,P′,E共线.

当B,P,P′,E共线时,可以看出∠APB,∠BPC,∠CPA都等于120°(如图4).

图3          图4

图5

证明二  用几何画板作出等边三角形ABD与等边三角形ACE的外接圆⊙O1与⊙O2(如图5),不难发现点P同时在⊙O1与⊙O2上,所以∠APB=∠BPC=∠CPA=120°.

3  费马点与其他模型间的联系

3.1  费马点与“手拉手”模型

问题要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第83页的习题第12题说起:

图6

如图6,△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若把图6中CD,BE的交点记作P,如图7,连接AP,即有一组手拉手全等模型△ADC≌△ABE.可得结论:

(1)∠BPD=60°;

(2)AP平分∠DPE;

(3)点P是△ABC的费马点.

图7

图8

图9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图成立有一个必要条件:∠BAC<120°,若∠BAC≥120°,这个图就不是图7了,就会成为图8、图9的样子,此时∠BAC=120°时,点P与点A重合,∠BAC>120°时,点P到A,B,C距离之和大于点A到A,B,C距离之和.综合来看,这时点A是△ABC的费马点.

图10

利用“手拉手”模型,证明一下为什么∠BAC<120°时,点P满足∠APB=∠BPC=∠CPA=120°,PA+PB+PC的和最小.

如图10,在线段PE上截取PP′=PA,根据∠APB=120°,得出△APP′是等边三角形,可证△APC≌△AP′E,所以PA+PB+PC=BP+PP′+P′E=BE.

图11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我们换个P点位置,∠APB≠120°,如图11,同样可以构造等边△APP′,同样有△APC≌△AP′E,转化PA=PP′,PC=P′E,PA+PB+PC=BP+PP′+P′E>BE.

所以,P点满足∠APB=∠BPC=∠CPA=120°时,PA+PB+PC的和最小.

这样我们在做费马点的题目时,除了用好旋转变换外,还可以构造等边三角形,例如:

图12如图12,在△ABC中,∠ACB=90°,∠BAC=30°,AB=2,点P是△ABC内一点,则PA+PB+PC的最小值为    .

这道题是2021年滨州数学中考第18题,可以从旋转和构造等边三角形两种方法来进行求解.

方法一  将△AP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DE,如图13,连接PD,CE,当点C,P,D,E共线时,PA+PB+PC=CE时值最小.

图13

图14

方法二  以AB为边作等边△ABE,连接CE,如图14,根据上面的“手拉手”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当PA+PB+PC=CE时值最小.这道题也可以以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因为∠BAC=30°,所以以AB为边作等边三角形便于计算.

费马点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构造60°的旋转,如果了解费马点,可直接进行处理,如方法二,这时P点的位置就不重要了.但这个方法二也有取巧之嫌,可快捷解决选择题和填空题.

除了滨州中考题,近两年在其他地市中考题中也有涉猎,如2022年四川宜宾市第12题,2021年辽宁丹东市第16题,2020年重庆市A卷第26题,2023年湖北随州市第23题等.尤其是2023年湖北随州第23的第(3)问,以阅读理解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即学即用的数学素养,它不但考查了费马点的数学意义,还体现了费马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一道价值不菲的好题目,限于篇幅,仅展示一下第三小问.

图15

如图15,设村庄A,B,C的连线构成一个三角形,且已知AC=4km,BC=23km,∠ACB=60°.现欲建一中转站P沿直线向A,B,C三个村庄铺设电缆,已知由中转站P到村庄A,B,C的铺设成本分别为a元/km,a元/km,2a元/km,选取合适的P的位置,可以使总的铺设成本最低为    元.(结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

3.2  费马点与“胡不归”模型

“胡不归”问题常以动点问题为背景,典型的利用等效法,与三角函数、相似等知识结合来解决.以下即为用“胡不归”模型解决费马点问题的例子.

如图16,在△ABC中,AC=2,BC=2,∠BCA=15°,在△ABC的内部有一点P,连接PA,PB,PC,则PA+PB+3PC的最小值为    .  图16

PA+PB+3PC不符合“胡不归”问题的kAP+BP(0

图17

像上题所求最值中三条线段的系数有不为1的情况,被称之为“加权费马点”问题[2],

图18

解决方法还可以通过旋转进行线段转化,只不过要根据系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旋转或放缩方法(在此不再展示).

另,如图18,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边长为4,P为△ABC内部一点,求AP+BP+2PC的最小值.

说明  这个题出现了2PC,可以以PC为斜边,构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9),也可以以PC为直角边,构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20),进而把问题化解.

图19

图20

3.3  费马点与“将军饮马”模型

“费马点”问题与“将军饮马”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只是“将军饮马”是通过轴对称变换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垂线段最短”等数学基本事实来解决;而“费马点”模型其精髓所在则是通过旋转来改变线段的位置,优化图形的结构(要么集中分散条件、要么化隐为显、要么化不规则为规则),再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垂线段最短”等数学基本事实来解决[3].其实,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换是内在相通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4  几点思考

4.1  用好几何模型,提升数学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初中几何被归纳出来的几大模型,其实原型都在教材当中[4].如前文提到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第83页的12题,本身潜藏着好几个重要模型,外显的“手拉手”旋转模型,内蕴的角平分线模型和“费马点”模型,以此题为基,不断改编和拓展,可衍生出诸多中考题,成为命题专家命题的重要题根.模型思想属于一类可靠且被验证为有效的数学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几何模型能有效缩短认知的长度,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围绕这些模型的学习,可以不断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空间感知力、想象力,让学生能快速建立空间思维,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扩展几何眼光,不仅能使学生提质增智,还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2  几何模型教学,破除循规蹈矩,依循自然合理

作为教师由于先得先知,具有丰富的解题经验,容易将几何模型高度提纯而一步到位,存在不自觉的惯性思维,而缺少对学生解决问题必要的过程指导,导致学生短时间内难于理解接受.如前文提到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第83页的12题,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切忌直接告知学生这是“手拉手模型”以及隐含的费马点模型,而是需要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作业以及测试中反复感知这类模型,通过类比、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再引出来,会让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容易理解接受,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告知、讲解这些模型,如同天降结论,会使学生对横空出世的模型结构认识不足,理解自然浅薄,在应用时往往就只能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一旦外显条件不具备,或者问题进行了乔装打扮,就难以迁移而不得思路.因为学生在没有对模型结构通透之前,获得的是惰性知识,没有活力,只能硬套模型,惯性而为.从而导致学生反复的学模型,老师反复的教模型.所以说,在教学时要把握好度,要破除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一味地套用模型练习,而是要教好“专家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将模型巩固好、迁移好.

4.3  立足教材基地,加强培根固原,探寻模型关联

当下有一个不好的倾向,重教辅,轻教材,把教辅上盛行的模型奉为圭臬,其实教材上的每一个概念、定理(公理)、性质,包括教材上的典型例题均是一个模型.“费马点”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其模型就在教材中,而不是从天而降的飘来物.所以说,我们不能死守模型,唯模型是举,若不能融会贯通之,就会落入模型的窠臼而固化自己的思维.基于此,作为教师要深耕教材,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本图形帮助学生加固好,并善于挖掘教材本体中内隐的思想方法,使之成为处理问题的利器,通过数学的思想观念去统领所谓的什么模型.另外,几何模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模型的教学也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单一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抽取模型的能力和应用模型的能力[4].通过探寻各类模型之间的关联,把模型进一步结构化,成为更上位的统帅,如此,才能真正地落实好减负增效,若在中考复习阶段纠缠于这些模型,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说,还会阻碍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金花.费马点问题与构造旋转拉直法[J].中小学数学(初中),2021(06):32-33.

[2]刘霞.与“费马点”相关问题的处理策略[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9(10):28-31.

[3]杨世奇.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数学史模型[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1(10):32-34.

[4]章蓓蓓,朱雅莉.用好几何模型,提升数学能力[J].林区教学,2023(01):71-75.

作者简介

刘焕(1986—),女,山东滨州人,中学二级教师,多次执教市观摩课,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及中考研究.

邢成云(1968—),男,山东滨州人,中学正高级教师(二级);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邢成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突贡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主要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及中考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篇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电子制作(2019年23期)2019-02-23 13:21:34
孪生支持向量机数学模型与应用综述
测控技术(2018年8期)2018-11-25 07:41:56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的LabVIEW仿真分析
电测与仪表(2015年2期)2015-04-09 11:29:00
两种泵功图量油方法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比较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2:51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
河南科技(2014年5期)2014-02-27 14:08:47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分析及MPPT控制仿真
电源技术(2014年9期)2014-02-27 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