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虹菲 宋彩凤 林宝翠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细化社区服务,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助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树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促进特殊儿童潜能激发,为其社会化打下基础”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围绕分析五邑地区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实施情况,对比广东其他地区,归纳五邑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不足与策略,为进一步完善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路径优化建议。
关键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社区治理;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08-04
一、研究概况
(一)城乡社区治理
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研究,国外多数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逐步扩展到与治理有关的政治学和管理学范畴。有学者将社区参与多样化情况和治理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社区参与多样化情况对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体现决策民主的重要性等方面非常有必要。这些不同视角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多角度思路。城乡社区治理不断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议题,相关研究成果呈现直线型的增长趋势,主要集中在社区人口、社区空间、社区文化化等综合性研究、社区治理理论研究以及社区治理体制等专题性研究方面。[1]但从其他学科进行探讨的文献较少,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这一“小切口”的相关研究内容更少。
(二)特殊儿童康复教育
国外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环境,政府层面上,相关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措施已经较为完善,但部分特殊儿童家长仍对学前融合教育有矛盾心理。同国外相比,我国在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支持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家长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态度也大不相同。目前大多研究为对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基于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背景下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研究较少。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立足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总结五邑地区的经验,旨在推动普特融合教育,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通过研究五邑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发展在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特殊儿童教师、社区群众与特殊儿童家长,访谈对象为各地儿康中心负责人与一线教师,跟踪观察对象为江门市P区特殊儿康中心56名个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追踪观察法。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特殊儿童教师、社区群众的两类调查问卷,根据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需求与满意度制订家长问卷量表。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获得江门市三区儿康中心及所在社区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对56名个案跟踪观察,了解普特融合教育与社区融入情况。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先进经验,最终根据量化与质性分析结果,提出对策。
(三)研究描述
1. 总体情况概述
问卷调查上,向特殊儿童家长发放需求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为84.4%;向儿康中心及相关单位教师发放现状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8份,有效率为99.3%;向所在社区群众发放现状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01份,有效率为99.8%。
实地访谈中,线下访谈江门市三区儿康中心负责人,线上访谈五邑地区的康复教育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并向广州、佛山相关单位进行访谈与调研,对比分析,总结提炼先进策略。
实践追踪上,分别实践追踪江门市三区的特殊儿童,其中针对P区56名个案跟踪观察一年,了解普特融合教育与社区融入情况。
2. 样本情况分析
(1)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现状调查区域分布分析
本次调查为五邑地区及广东其他部分地区。通过地域对比分析,分析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现状,并提出推广建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跟踪观察进行纵向分析。对广东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区群众、特殊儿童家长等进行调查与访问,掌握量化和质性材料。
(2)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家长问卷量表分析
以江门市三区0-6岁特殊儿童的家长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家长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需求与满意度方面的情况,并从家长视角分析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康复教育需求上,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需求程度很高,几乎全部项目分数处于4分以上。其中教育内容的需求最高,平均分为4.503。表明特殊儿童家长十分重视教育理念,注重儿童康复教育内容。
满意度情况上,整体上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满意度中等,大多项目得分处于3.5分左右。其中对于教师职责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分为3.978,其次是教育内容满意度、便利服务满意度,平均分数分别为3.893、3.736。专业支援满意度最低,平均分为3.700。
(3)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教师与社区群众问卷分析
通过对教师与社区群众问卷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活动融入社区活动频率较少,但融入社区治理的群众意识较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单位归属性质多样且师资团队较为丰富,但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4)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纵向追踪观察情况分析
通过跟踪社区融入情况发现,心理融入频次较高,说明社区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比较强;社交融入频率越来越高,说明特殊儿童及家长主动融合意识较强。物理融入中特殊儿童享受公共服务的频次较高,说明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
(5)部分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横向对比分析
五邑地区可借鉴广州市经验,搭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间的“红联共建”,发挥各层级党支部优势,整合资源开展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借鉴佛山市“五个率先”特殊教育发展工作机制,学习吸收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云平台和开发送教电子课程技术。
四、研究结论
(一)先进经验
1. 精准落实理念
近年来,五邑地区逐步提高特殊儿童康复资助标准,加强特教中心建设,完善康复救助服务体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强化学前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精准落实“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理念,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层面助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2]
2. 明确强化机制
依托江门市政府、市残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统筹,具体指导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各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连接妇女儿童研究会、社会爱心企业、社区社工组织引导特殊儿童个人及家庭参与联动、协同共建,形成“四级联动”“协同创新”的康复教育发展机制。
3. 深化举措开展
一直以来,五邑地区高度重视0—6岁特殊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出台的《江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加强了多部门、多学科协作,全力推进“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育人模式,从架构组织、内容实施、支持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帮扶共建。[3]
4. 全面提高意识
江门市政府于2022年12月印发了《江门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年)》,加强了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精准实施康复教育服务,通过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社区人民群众的预防意识和康育结合意识。
5. 提升示范作用
江门市重点打造社区康园服务网络,推行机构服务星级评定管理机制,推动服务提质增效。打造和谐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问题分析
1. 特教特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保障机制不够明晰
在数据统计和访谈中发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单位的归属性质比较多样。可看出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十分关注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多方参与协助管理;但专门针对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开设的公办独立性单位不多,康复教育保障机制不明晰。
2. 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群众意识较强,融入社区活动的频率不高。说明在康复教育组织管理、社区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
3. 智慧网络,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云端建设需要加强
云端建设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中的一部分,在横向对比中发现江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智慧网络建设有待加强,线上课程技术有待开发。
4. 资源整合,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品牌项目继续开发
在纵向追踪观察中发现特殊儿童更容易接受艺术特色教育,可考虑在课程设置和康复辅助支持中开发品牌,推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
5. 推动治理,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宣传力度优化提升
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要提升职业化能力素养,优化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路径,及时回应社区群众需求及特殊儿童群体需要。在康复教育宣传力度上仍需下功夫。
五、建议与对策
(一)健全长效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 健全“制度+经费”双重保障
建立健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工作长效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梳理五邑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单位属性及规划管理,明确各层级职责与任务。落实经费保障,确保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同时让更多社会组织与慈善企业等进行康复教育投资。
2. 打造“顶层+基层”双向互动
做好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管理人员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区级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相关工作,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做好各区级、村级人员配备,配足配强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专业人员。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基层配备,强化上下双向互动机制,使康复教育体系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规定,强化监督提升融合效果
1. 参照江门政策规定,强化考核体系
参考江门近年来关于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规定,加强相关部门的考核,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推进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网格化管理。根据所涉教育、康复两大重点工作以及对康园的管理权责,明确各板块的牵头部门与协作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一体推进。全力承担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需要,推动城乡治理现代化发展。
2. 打造横向区域融合,形成内涵提升
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融合教育服务的专业程度以应对多样复杂的特殊需求,是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4]着力强化各地区专业指导中心功能,并联合区教育局、区残联全面承担研究指导、服务培训、资源开发、质量管理等职责;依托医院、高校和特校的专业人员组成领航团队,支持满足特殊儿童的整体需求;着力打造多领域协作互通的立体覆盖模式,形成内涵提升。
(三)整合共享资源,着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1. 加强部门联动,减少基层工作量
总结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多部门联动的先进经验,借鉴江门五邑地区“四级联动”协同创新,优化康复教育路径,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从而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
2. 推动智慧网络建设,增强基层治理力
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市、区、镇、村的信息共享功能。可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家正在建设的“低收入人员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广东省正在建设推行的“智慧救助”系统,不断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智慧网络”数据平台的搭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打造地方特色,传承文化深化康复教育
1. 深挖本土文化,擦亮地方品牌特色亮点
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可借鉴江门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举办的特殊儿童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重点突出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品牌特色项目,促进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
2. 依托五邑“侨情”,传承非遗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五邑“侨情”特点,深挖本土文化,同时发挥港澳华人华侨作用,建立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资助品牌项目,在将五邑“侨情”接续下去的同时,把五邑非遗传统文化渗透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中,树立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品牌项目。
(五)加大宣传力度,践行服务营造共治氛围
1. 多方宣传教育,强化民众参与意识
通过网络数字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多方宣传教育,建立评价体系档案,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强化服务追踪评价体系,以社区为教育实践评价基地,充分促进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推广专业服务,动员全民参与治理
通过社区实践服务,推广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个别化教育,实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康复教育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亲密性与社区康复教育渗透性三者的融合统一。[5]通过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动员全民参与治理,准确把握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杨怡妮. 让“隐形人”共享社区美好——社工介入特殊儿童社区融入服务项目[J]. 中国社会工作,2020(24):21-22.
[2] 丁勇.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焕发生命精彩——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J]. 中国特殊教育,2022(11):8-13.
[3] 吴卓君. 江门市新会区贤洲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 董福会. 康教结合,高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延伸[J]. 现代特殊教育,2021(01):13-14.
[5] 高少华,周静,王勇丽,等. 宁波市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现状调查[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03):226-228.
(荐稿人:李耀麟,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