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美学构建

2024-07-07 11:49刘彦君邹雯婷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刘彦君 邹雯婷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59-0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动画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动画电影中的美学构建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回归民族审美,禅宗美学在动画电影中得到传承和创新。本文从禅宗美学这一哲学层面入手,分析“顿悟”美学中的“触目菩提”“山水自然”、“空灵”美学中的“万古长空”“空无”、“意境”美学中的“象外之象”“三山顿悟”在动画电影美学构建中的运用,从更深层次挖掘美学与当代动画电影的结合点,提高国产动画电影的审美格调。

【关键词】禅宗美学  国产动画电影  美学建构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略称,英文通常把它译为“沉思”或“冥想”。它的起源,按照《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来自释迦牟尼说法之时,默然不语,拈花示众,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的典故。

一、禅宗与禅宗美学

大约在南朝宋末时期,菩提达摩将禅宗义旨传到中国,因此他被尊为禅宗的初祖。其后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隋唐五祖弘忍时期分为南宗和北宗,后北宗衰落,南宗逐渐成为正统。唐末五代时期,禅宗发展迅速,到宋朝之时,禅宗的发展和影响已达到顶峰。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和儒释道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最具中国特质的佛教宗派,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

“意境”则是禅宗美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宗白华就曾总结道:“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的圆成。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照常,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原。”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与其美学

动画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的美在于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银幕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我国的动画片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万氏兄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拉开了中国动画史的帷幕。1926年,万氏兄弟又制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动画片《大闹画室》。这部动画片虽然没有上映,但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诞生。1941年,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它是我国第一部走向世界的动画,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手冢治虫等动漫大师。

中国动画诞生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创作了不少具有非凡美学意境,令观者有深深审美愉悦感的作品。如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系列作品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赢得了“中国学派”的斐然声誉。《骄傲的将军》借鉴了很多京剧元素,民族味儿十足。《大闹天宫》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戏曲的艺术特点,取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上曾4次获奖,并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作品,则别具心裁地运用中国水墨来创新动画,深谙写意、泼墨技法,讲究韵味,动静相宜。《哪吒闹海》在场景设计中错落分明、虚实结合,自有一种朦胧美感。这些动画产生的时代并无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但由于创作者赋予它们特殊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种意境,将禅意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构建了自成一派的美学。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风格受日、美动画的冲击和影响,创作出了数量庞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反而因为模糊的美学特征而迅速沉寂。进入21世纪,中国动画正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尤其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回归民族审美,禅宗美学再次在动画作品中得到传承和创新。

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题材和美学风格上取得突破,并融入了新时代元素,得到观众在美学赏析上的高度认同,票房亮眼。《新神榜:哪吒重生》《刺客伍六七》《罗小黑战记》《白蛇:缘起》等接连入围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短片《冲破天际》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深海》《长安三万里》《雪域少年》获得第9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参评资格。我国动画电影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无数从业人员也正在题材、美术设计上做着多元的探索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无疑拥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何提高国产动画的审美格调,从更深层次挖掘美学与当代动画电影的结合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的禅宗美学这一哲学层面入手,将为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新可能和新思路。

三、禅宗之“顿悟”与动画电影美学

禅宗讲“悟”“妙悟”,通过“开悟”领略生命的意义。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禅学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对生命的体悟,从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得顿悟,体察和领略那种神秘幽远的意境。

(一)“触目菩提”与动漫电影的禅意表达之美

悟境之一即为“一切现成”,触目菩提,宇宙万象,都是佛性的显现。禅宗认为,在普通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顿悟”的机缘,都可通过刹那间的内心妙悟,体验到永恒的宇宙本体。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江流儿”的师父告诉他:“出家人普渡众生要从小事做起,专心地打坐、参禅、化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绝。”这既是对年幼的江流儿的佛教教导,也体现了电影制作者的禅意美学表达。“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通过对具体场景和小生命的塑造来感悟生命,感悟大千世界。

在动画电影的设计中,为增加动画的禅意,制作者常常还会将情感集中表达寄托于一些常见的日常事物中,如雨伞。《相思》这部动画短片中,创作者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在动画视觉中将烟雨江南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青石板、小桥流水、重脊高檐、黑瓦白墙,画面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但动画画面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雨伞”这一意象。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把红伞的特写,接着伞下的王初桐在小贩出售的琳琅满目的饰品前驻步,眼前的一根红豆簪子瞬间将王初桐的思绪拉回到数十年前。整个短片,雨伞出场多次,如王初桐第一次发现红豆,迫不及待地跑去与六娘分享之时,母亲呼喊他别忘拿伞;时光飞逝,成年后的六娘第一次露脸,也是先有雨伞的特写,再切换到雨伞下六娘秀丽的脸庞;最后六娘嫁于他人,王初桐孤身一人离家远行,他独立船上,手撑一把红伞,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动画中的“雨伞”成为贯通电影始末的情感表达元素,帮助观影者更好地体悟影片所要表达的意境。

电影《白蛇:缘起》中,泛黄的油纸伞也有相同的表达作用,它是动画情节推动的重要元素。男女主人公相遇后,二人共乘一把纸伞,御风而行,在天地之间逍遥游,飞跃瀑布、花海、森林,在伞下二人手指轻触,暗生情愫。在故事结尾,男女主人公撑伞于西湖断桥上擦肩而过,“姑娘,你珠钗掉了。”在少年的呼唤声中,白衣女子在伞下顾盼回眸,二人再续前缘。

无论是动画里的“雨伞”,还是《姜子牙》中垂钓的直钩,抑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激发孙悟空解除封印、还原真身的那个带血布偶娃娃,它们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物,也是禅宗美学中所说的能触发人们顿悟世间万物的代表,这些都成为电影中美学表达的媒介。

(二)山水自然与动漫电影的意象之美

禅宗中的“顿悟”还将山水自然看作佛性的体现,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的顿悟,可以通过人与山水自然和谐来实现,因此将山水自然作为电影美学表达的重要手段也是禅宗美学的体现之一,比如自然界中的“水”。

“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水”在中国哲学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它是万物之源,洁净透明,蕴含能量,还能反射万物,产生虚实相映之美。“水滴石穿”“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自古就引发了人们的哲学思考,水也被广泛运用于动画电影的表达构建之中。

《风雨咒》里“那个村”祭祀的形式,就是将男女主人公置放于水中,村民围绕一圈,载歌载舞,默念咒语。动画片中的村长也说:“水是我们与神沟通的媒介。”而动画中的反派假叶与苏兮隔空沟通之时,是通过一幅神奇的水境来实现的,“水”在动画里首先可以成为具有禅意的视觉构建元素。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孙悟空第一次被山妖大王打败,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管不了”。他颓丧地跳进水中,在水下,他痛苦抱头。此时,他眼前飘过“齐天大圣”的布偶,江流儿信任和崇拜的话语在他耳边响起,大闹天宫的往事也不断跃进脑海。最后,他实现“自悟”,肯定自我,手握布偶,从水中一跃而起,眼神坚定地对着猪八戒说:“跟我走!”这里,“水”成了展示孙悟空顿悟过程的表达媒介,增加了画面的禅意和感染力。

《大鱼海棠》则完全以水为视觉主体,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以水为核心的独特世界观。动画一开篇就是鲲在水中漂浮的画面,伴随画面推进,旁白音提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禅意问题。在电影设定里,人的灵魂在死后会变作大鱼穿过海洋来到海底世界。海底世界连接着主角椿所在世界的天空,随着故事发展,动画还设计了海底漩涡、海天之门、海水倒灌等诸多以“水”为核心的电影场景,宏大又奇幻。

《深海》对水的运用则更具创新性,电影绝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动画创作者构建的深海空间之中,创作者通过“粒子水墨”的技术营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水下的世界代表的是主人公的潜意识和梦境,“深海之眼”则暗示心灵创伤的源头。创作者用“水”创作了一个令人感悟的意象世界。

禅宗美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莫不显示着活泼的自性。就像《风语咒》里主角爸爸对他说的:“风筝能感受到风,溪水能感受到雨,草原能感受到大地,风语咒的秘密就蕴含在万物之中。”因此,蛙声、枯树、落叶、顽石、古藤、曲径、花木、飞鸟、翠竹这些都常常在电影里被设计为人物悟道的媒介,达到让电影人物和观影者双重顿悟的美学效果。

四、禅宗之“空灵”与动画电影美学

禅宗的“顿悟”是“妙悟”“禅悟”,所“悟”到的不是一般的东西,不是一般的“意”,而是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启动和推动艺术家去追求形而上的本体的体验,就是要追求“空灵”的状态。

(一)“空灵”与动漫电影中的画面营造之美

那何为“空灵”?《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静寂,这是本体的静,本体的空。“一朝风月”则显示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这是现实世界的动,这意味着要在“空灵”的状态中感悟生命的律动与生机。

水墨动画短片《夏》,其镜头一开始展现了一幅传统的静态荷花图。突然,一只红蜻蜓飞来,立于荷花之上。动画画面本有大量留白,突然微风吹来,荷叶簇动,整幅画由静变动,灵动了起来。画面经过360度旋转,来到荷塘水面,水中鱼儿追逐着掉落水面的花瓣,引领着观众视线来到池边。画面再次旋转,推近吟诗的少女,接着镜头转过她身后的树与岩石,并逐渐远去。整个短片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并且画面遵循国画传统,不加底色,在动画结尾定格的留白之处,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通过这小小一方荷塘,夏天的整个趣致都得到了展现,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

和《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20年2月在第7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首映的水墨动画短片《秋实》。动画开篇也是一幅静态的秋日石榴图,整个动画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水墨风格浓郁。但在接下来的短短5分钟里,螳螂、老蚂蚱、公鸡轮番登场,刻画了主角蝈蝈生命中的各种际遇,画面简单朴素,大量留白,充满空灵的趣味;但同时又唯美细腻,通过小生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生命的律动,极富禅意,展现了中国动画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空灵之“无”与动漫电影的情节之美

“空灵”审美的高华境界,还有“空”“无心”,“若欲求佛,即心是佛”“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对任何事物都不执着、不贪恋,洒脱自在,保持心态空灵静寂。从“无”中创造出一种超然外物的艺术力量,从“无”中发现最大的“有”,实现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达到义怀禅师所说的“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的境界。

这种“无心”的境界体现在很多动画电影中主角发生关键自我认知的瞬间,如《风雨咒》中,主角郎明通过自割双眼,驭风而行,感悟到“风雨咒”的本质。郎明在阐述“风雨咒”的本质之时,说道:“世间的本质,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是个盲人,但那又如何呢,世界不会因为我看不到而不再美丽;我不是侠岚,但那又怎样呢?我手中有属于我自己的侠岚印。”又说:“传说中的神功根本不是练出来的,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我即自然,自然即我,我在驭风,风在驭我。”郎明自割双眼,这代表的是“无”,但这反而让他的内心突破桎梏,明白“有”的意义,感受到“风雨咒”的力量。这一情节也给观影者带来很好的“顿悟”式的感受。

在动画电影的美学营造里,“空灵”的意象世界还可以通过虚实结合来体现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电影《深海》的故事情节是由参宿的梦境与现实构成的。在梦境之中,参宿沉入大海,进入“深海大饭店”,和老板南河一起寻找海精灵,寻找妈妈。那些海底形形色色的水生物,一一化成食客的样子,如憨态可掬的海象、萌萌哒的海獭、形象各异的鱼。电影通过绚丽多彩的电影画面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海底虚幻世界。直到到达“深海之眼”后的最后半小时,电影情节才突然由“虚无”进入现实,通过医院监护器的报警声音,以及参宿在梦境中挣扎时所突破的那道屏障,带动观众的思绪一下从虚无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并将之前深海世界的种种隐喻和现实一一对应。这种虚实交织,带领观众进入一种独特的情节审美体验,极大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就像“诗佛”王维诗里的以静写动、绘画里的“留白”一样,禅宗的“空灵”在电影的美学营造上有多样的体现方式值得大家探索。

五、禅宗之“意境”与动漫电影美学

禅宗美学里所谓的“意境”就是指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人人都具有澄明圆满的本心,由于相对意识的生起而障蔽了本心的澄明,禅的修行就是通过种种方法去除障蔽澄明的污染与执着,回归澄明的境界。”“意”就是将对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

(一)“象外之象”与动漫电影的情景交融之美

这种“意境”美学就是传统山水画里的画远,简淡中包含无穷;园林中的造景,由小见大;诗人的登高远眺,从自然美欣赏引发人生哲理的感悟。“意境”美学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引发观影人的美学感受。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山河社稷图的视觉设计就直观地让观影者感受到了这种美学。当靖王府再难以困住哪吒之时,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拿出了山河社稷图。哪吒轻触此图,进入到图中的无限世界,太乙真人用指点江山的笔将树变作小船,带哪吒穿梭图中遨游仙境。图中每一片荷叶都是一个小世界,有亭台楼阁、大江瀑布、雪山荒漠,并且还可点笔换景。之后,电影高潮的大战部分,也在山河社稷图中精彩展开。在动画的美学构建上,创作者可谓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观影者随着镜头变换,突破有限,进入无限,直观感受到了“景外之景”的美学。

除了追求这种“景外之景”外,禅宗美学对“意境”的感受,从更深层次来说还包括对于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感受和领悟。在这样的“意境”感悟中,人的“情感”非常重要,“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就像动画短片《相思》里,王初桐雨天第一次发现红豆,并和六娘分享的那个下午。天空下着小雨,镜头中一只蜗牛正慢慢爬上水缸,而水面上漂着片片绿叶。镜头上抬,画面中两只小鸟飞来停靠在树枝上互相依偎。镜头接着从树枝切换到树下背诗的王初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此物……”王初桐无论如何都背不出那一句“最相思”。于是六娘故作生气。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会为两人的互动会心一笑。但在这样的美好画面中,又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这个画面就是一个永远生动、充满“意境”的瞬间,给王初桐的一生带来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美感。这也就是禅宗美学里强调的当下直接的体验、刹那片刻的真实就是永远。

(二)“三山”理论与动漫电影中困惑到超脱的美学转变

禅宗追求“意境”美学的终极境界可以看青原惟信禅师经典的“三山”理论:“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恰如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齐天大圣的回归,《风语咒》里郎明的成长都是这种悟境的体现。

孙悟空从一开始的消沉落寞、否定自我,到自我顿悟,愿意护送傻丫和江流儿回家;再到遭遇山妖大王,落败丧气;到最后彻底顿悟,挣脱法印,实现了大圣回归……剧情跌宕起伏。同时,为塑造这种多重顿悟,动画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也从满身杂毛、衣服脏旧破损的马脸猴子,转变为最后的熔岩为甲、挥焰成袍的大圣。

《风语咒》中朗明的几次转变就完全是三个层次开悟的完美体现。电影一开篇,双眼失明的朗明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听力过人,渴望复明,希望复明后能看到母亲的长相。等到母亲、梅姐牺牲自我,换来他复明后,他却得知母亲已经变为罗刹,无法再见。而此时他的听力也不及从前。在失去母亲和爱人后,朗明彻底顿悟,自切双眼,将光明还给饕餮,纵身跃入深渊,用心感受风的力量,和自然融为一体,掌握了真正的“风雨咒”,拯救了世人。在电影最后,他拒绝了去向往已久的玖宫岭修炼,他的生活似乎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主角郎明已经经过顿悟,进入了超然的境界。

这些动画中美学“意境”的运用,为人们观影带来了沉浸的美学氛围。通过初见、疑惑、再回归的悟境过程,让人们感受到了电影设计中从困惑到超脱的美学转变,对动画情感和表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结语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禅宗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它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成功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票房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美国和日本的动漫电影人其实早就深谙我国的禅宗美学,并将其运用在《功夫熊猫》《千与千寻》等电影之中,取得巨大成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动画电影竞争之中,如何保有文化自觉,树立中国典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格调极其重要。沉寂多年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宣布将在2024年上映首部长达90分钟的水墨动画电影《斑羚飞渡》,从发出片花来看,整部影片没有任何对白,极致的水墨色彩运用和禅意审美通过现代技术展现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吕江,黄天来.中外动画电影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4]刘涛.禅[M].安徽:黄山书社,2016.

[5]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赵在翰.七纬[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禅宗美学在中日动画中的应用比较研究,项目编号:DM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