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学习
真实性学习倡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形成真实学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得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同。但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群”等概念成为热门话题,许多教师顿感迷惘。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诸多虚假学习情境、虚假学习过程、虚假学习效果……对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思考如何在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真实的关联,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本组文章在此背景下,立足真实性学习,对语文教学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它们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摘 要】真实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会偏离“真实性学习”这根主轴,主要表现为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学习效果非真实。要想实现真实性学习,应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依托真实情境,助力学生积累真实经验。教师要积极探索行以致知、用以致学、辨以致深等实施样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真实问题;真实情境;真实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真实的交往互动,尽可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追求语文学习的真实发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但综观广大一线教师对“真实性学习”的理解与实施,尚存在偏颇之处。对此,笔者尝试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小学语文“非真实性学习”的几种情形
所谓“真实性学习”,从学科视角看,重在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学生视角看,重在体现其独立性和主体性,促进学生真正成长;从教师视角看,重在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真正走上语文学习之路。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会偏离“真实性学习”这根主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情境非真实。为创设真实的情境,许多语文教师绞尽脑汁。于是,课堂上出现太多“社会职业”,如宣讲员、解说员、导演等等;组织太多集体活动,如班级故事大王比赛、学校征文启事、城市推广大使评选等等。关键是,课上师生如此“卖力”,课后相关活动却销声匿迹。须知真实是学习情境的第一属性,虚假情境的创设会消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入度。
二是学习过程非真实。“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下语文课堂主要倡导的学习形式,但容易流于形式。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有教师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领略地球之宝贵,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发出“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倡议。以上环节不能说没有展开学习,只是本该是主要学习内容的语言文字成了配角;合作讨论前,学生缺少独立静思,无法勾连以往经验进行有效输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辨,忽略了对文本特点的学习以及对作者论述方式的感知。
三是学习效果非真实。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点带面”,“一人出场,全班不应”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常见机械式背诵抄写、大话式阅读交流、套话式行文表达;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间极少有深度互动,许多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彼此无法提供学习补给,一节课下来,难免悻悻而归。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不断衰减,“隐性学困”渐渐转化为“显性学困”。
二、小学语文“真实性学习”的理解关键
针对上述现象,教学时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丰富学习经验,让能力和素养获得真正的提升。
(一)真实问题是“真实性学习”的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情境应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可见,要想创设真实情境,首先要提出真实问题。一旦缺少了真实问题,就会呈现“为情境而情境”的情况,自然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创设真实问题,才能让学生有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如此,真实性学习也才可能发生。那么,什么是真实问题?究其本质,真实问题源自生活中的诸多事物,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持。具体而言,语文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深入文本积极求索,实现思维跃迁的问题。
以寓言教学为例,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三年级学生要学会阅读寓言。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寓言故事在生活中会发生吗?寓言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趣的角色?同一个角色为何在不同的寓言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其中,“阅读寓言有何用?”是大多数学生最有共鸣的问题。作为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应为学生释疑,明晰阅读寓言的功效:一是提升阅读能力之用。故事中的角色都被赋予人的特点,情节的设计总能出乎意料,可从中感受创编者出奇的想象。寓言虽然篇幅短小,但逻辑结构严密,因果关系明确,可从中感知创编者缜密的思维。二是提升思辨能力之用。读寓言的目的就是引起思考,引发辩论。可在看似不合理处寻找其合理存在的原因,在对话与争辩中触发思维的火花。三是提升生活智慧之用。以寓言观生活,以生活观寓言,在寓言中发现生活角色,在生活中发现寓言角色,如此不断修正认知,沉淀生活智慧。寓言常常因其虚构性而不被看重。若能从阅读能力、思辨能力、生活智慧等角度予以解读,真实性学习自然发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也自然能实现。
(二)真实情境是“真实性学习”的依托
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和发展的。对教师而言,创设真实情境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厘清真实情境的内涵。
所谓真实情境,本质是指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与真实世界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机会,使其呈现“自然卷入”的状态。真实情境应“真实而富有意义”,使“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其一源自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其二可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式的迁移创新,其三则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开始新的学习。真实情境应有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第二种为“类真实生活情境”,属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再造,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第三种为“预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遇见但此刻未产生的真实角色体验搬进课堂。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为例,可从单元统整教学的角度,抓住“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创设观赏“海上日出”景象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做到“妙笔写美景”,实现景物描写能力的迁移。可从“海上日出”景象奇特的角度,抓住“巧手著奇观”来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从哪儿看出日出是奇观”,体会日出过程的神奇(关注形状、色彩、快慢)。可从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文章经典的角度,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慨叹“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尤其突出其中的“伟大”一词,创设让学生走近巴金说的“我写文章,发表作品,因为我有话要说”这句话的真实情境。于是,“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终于冲破了”“慢慢地冲出重围”等语句描写的不再是“眼中景”,而是“世间人”,或是身边人,或就是自己。由此,景物描写变成了精神赞歌,学生的所见、所感、所悟源自其在课上的真实“参与”,即实现了真实性学习。
(三)真实经验是“真实性学习”的目标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出:“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经验更好地生活。这里提到的经验当是丰富的、鲜活的、面向各种真实情境的。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学习经验大多分为三类:一是“迁”来的,即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支架(语文图式),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形成的;二是“积”来的,即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言语的甄别、汲取、借鉴而丰厚起来的;三是“创”来的,即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而产生的。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一诗的教学聚焦在“托物言志”这个点上,与依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体会人物品质”这一单元教学重心相吻合。教学中,先抓住石灰“千锤万凿”的“出生”经历以及刚正不阿的高洁品质,感受诗歌对事物品质的描摹。通过了解于谦从求学艰辛到为官清正再到身陷囹圄的人生经历,学生读出了于谦的精神品质如石灰一般,于是明白了《石灰吟》中的“吟”的特别,那是对时刻自省、不忘初心的心声的写照。再由《石灰吟》延展到李贺的《马诗》、郑燮的《竹石》、王冕的《墨梅》、虞世南的《蝉》,勾连小学阶段读过的诗,托物言志的诗群便建立起来了。为什么诗人对自然事物各有青睐?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事物,选择哪个事物表达心声,取决于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只要能引发内心共鸣便可。由物到人,由他人到自己,联系不同事物的过程也是形成真实经验的过程,真实性学习的目标自然达成。
三、小学语文“真实性学习”的实施样态
以听说读写等实践方式获得语文经验,用语文经验实现更好的语文学习,用个体的语文经验碰撞出更深更广的语文认知,这些都是语文真实性学习的实施样态。
(一)行以致知
“真实性学习”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状态,主动学习是真实性学习的首要标志。可在真实问题的指引下,引导学生或体验,或思辨,以行求知,发展语文关键能力。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将“发现感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教学主目标。对此,可进行单元统整教学:从学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到更好地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再到交流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有新鲜感的表达成为一根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重在让学生学会发现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学《花的学校》时,则重在引领学生学会体会新鲜感的妙处。两篇精读课文在教学功能上存在递进关系。教学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时,要让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发现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尝试运用,巩固学法。教学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与习作《猜猜他是谁》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多方面特点,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表达出暑假生活的乐趣与同学的特别之处。教学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时,要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朗读、应用有新鲜感的表达方式。在“发现美丽的校园”的单元学习情境中,教师依托语文任务“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教学内容前呼后应,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
(二)用以致学
开展真实性学习不仅要学以致用,还要用以致学,即让学生运用语文关键能力,真做“语文事”,拥有真实的体验,给予真实的反馈,进而形成真实的语文学习经验。
笔者执教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在你心中,四个季节分别美在哪些景物”,并出示句式“______(季节)最美是___________”,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取印象深刻的季节、景物。在学习《四季之美》善于用“小微之景”与“独特之美”来表达特别的发现时,让学生像作家一样发现不同季节的小微之景,写出独特之美,借助句式“_____(季节)最美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课初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景物变化的描写。学生即学即用,通过比较发现同伴描述的优劣之处,修改自己的写作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学由品味《四季之美》的语言风格走向感受《枕草子》全书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作者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所以那些极为平常的景物在她眼里、笔下才会如此富有生趣。于是,笔者进一步提出要求:“对万物生情,生活多美好啊!随笔就是随心!请再次修改片段,融进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修改、展评,学生学着将内心之情趣融入景物,尝试运用写景即写心的写法。课堂教学就这样在说说、读读、写写、改改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学生渐渐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不再止步于理解“动态描写”的好处。
(三)辨以致深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特点、特长与兴趣。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中需要多视角、多层级、多元化的互享、思辨。要让学生在多重探索中获取复杂信息,提升语文素养,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笔者执教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时,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作者如此坚定地说“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他傻吗?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展开小组讨论,找出依据来说一说。父亲的怀表发出的声音显然来自机械,而非生物。作者“他傻吗”自然成了大家都特别想说的话题,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受生活条件限制,当时的作者没有今天的我们那么见识广博,他只能通过一次次求证,得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这个环节不在于讨论表里是不是藏着生物,而在于循着文本中“我”的思维一步步发现与思考。对作者而言,他要负责任地发现;对学生而言,要负责任地表达。
在此基础上,笔者布置了任务二:父亲也真的认为表里有一个蝎子吗?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父亲的言与行,小组讨论,力争做到有依据地表达。接着,笔者布置了任务三:编者将本文设为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值得吗?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展开小组辩论,进行有依据的表达。无论是推论父亲的言与行,还是辩论本文为何是精读课文,学习任务都源自学生真实的问题。这样,学生有话可说。大家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打破文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的壁垒,利用已有知识与技能,一起解决问题。
整堂课聚焦“负责任地表达”这一教学目标,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高度匹配。课堂中的学习情境高度类似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转换多种身份,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通过思维碰撞,提高思维水平。在三个学习任务中,没有旁观者,每个学生都是“思想者”,也是“收获者”。
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真实性学习”的路径有很多,但都离不开基于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创设。教师应开发更多元的语文学习样态,成为自觉坚守“真实性学习”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姜树华.让“有新鲜感”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构想[J].小学教学参考,2020(28):10-13.
[4]任泽廷.走出项目式学习虚假情境的误区[N].中国教师报,2023-03-08(6).
[5]孟笑纳.文本沃土在 情境新花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36):69-71.
[6]黄胜.浅谈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