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试人”到“命题人”:在逆向思维中提升自主复习能力

2024-07-07 04:33:32金惠惠俞虹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小学语文

金惠惠 俞虹飞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复习中,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即从“命题人”的角度反向思考阅读复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能力要求,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自主复习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复习效果,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促进其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阅读复习;逆向思维;命题人;小学语文

在当前的语文复习课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复习方向紧跟教师的指导。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复习方式,不仅让复习课少了新鲜感与活力,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复习教学也应遵循此原则。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复习时,从学生立场出发,创设了“我当命题人”这一复习情境,并依次安排了“岗前培训”“上岗实践”和“分享体验”三个难度递进的复习任务。这样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被试人”转变为“命题人”,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阅读复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主动明晰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的复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自主复习认知结构,在提高复习成效的同时,也提升自主复习能力。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岗前培训”:明晰主要考查的阅读能力

“命题人”这一身份因其神秘性和专业性,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复习阶段初期,创设“我当命题人”的情境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复习积极性。但命题人需要具备相关的命题知识,因此,可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活动,助力学生把握阅读题的构成和考查目标,同时明确所需掌握的核心阅读能力。

(一)学习样卷,了解阅读板块的构成

笔者以区域语文期末试卷中的阅读板块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板块一般由课外阅读材料和题目(3至5题)构成。但作为命题人,他们还需提供题目的答案,供批卷教师参考(如图1)。

同时,笔者邀请命题组专家以微课的形式告诉学生为什么试卷里的阅读材料基本都是课外文章——课内习得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课外类似的文章来考查。能把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说明课内学习成果良好;如果无法迁移,则说明还需努力。这一信息让学生既明白了课文的价值,提醒自己平时要夯实学习基本功,又能督促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也要有意识地运用课内所学,以提高学习成绩。适当的高位认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测试本质,从而合理安排学习和复习活动,减少漫无目的的低效学习和低效复习现象,减轻学业负担。

(二)聚焦教材,了解阅读考查目标

在向学生介绍了阅读板块的基本构成之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阅读考查的目标,即主要考查哪些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老师将阅读能力主要分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和解决问题。阅读复习也可主要围绕上述五种能力展开。

不同的单元,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有不同的侧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根据余琴老师对五种能力的界定,该阅读要素主要指向“形成解释”能力。因此,本单元阅读复习的主要目标为巩固和发展“形成解释”能力,“提取信息、整体感知、作出评价”等能力的培养可作为从属目标。那如何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上述能力展开复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教材课后习题(阅读提示),明确阅读复习的目标。引导过程如下。

1.任务驱动

教师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同学们,如果你是命题人,该怎么出题呢?我们去向书本学一学吧!”引导学生关注、比较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课后习题(阅读提示)的异同点。

2.交流发现

(1)相同点:许多课文的课后都有体会人物内心或情感的习题(如表1)。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这一单元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最终明白,这是由单元阅读要素决定的。

(2)不同点:单元中有指向概括的题,如“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作出评价的题,如“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还有其他关于解释的题,如“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等。

3.梳理总结

教材具有权威性。学生可以模仿教材,从体会人物内心、解释文章中含义深刻的题目或语句、概括文章内容、评价人物等方面来出题。

这一过程中,学生专注于教材,仔细研读第四单元课后习题(阅读提示)。通过对比分析,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单元阅读要素是阅读考查的重点,本单元重点要求根据人物表现对其内心作出解释。此外,学生还需学会概括、评价等。可见,这一“岗前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出题,更重要的是,它从命题人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考查哪些阅读能力。需注意的是,学习过程中避免向学生灌输“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等专业名词,只要让学生对考查的阅读能力有初步的感知即可。

二、“上岗实践”:自主开展指向目标的复习

经历短暂的“岗前培训”,了解阅读板块的构成和考查目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上岗实践”,主要包括合作命题、自主答题和评比答案三个趣味活动。

(一)合作命题,指向阅读能力

在充分借鉴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邀请学生以《晏子使楚》(现代文)为命题素材,要求四人小组协同命制3至5道阅读理解题目。从现场命题情况来看,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专注度。新角色为复习带来新的体验,改变了传统复习课的沉闷气氛。从命题质量来看,学生能够借鉴教材课后习题的提问方式和方向,不自觉地从多个维度进行命题。经梳理,大部分题目指向形成解释能力,如“用‘         画出一句描写晏子语言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文章,说一说你对晏子‘故意笑了笑的理解”等。此外,指向整体感知、作出评价、提取信息等能力的问题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图2)。

在本次合作命题中,学生开始以“命题人”的角色思考:我应该提哪些问题?要考同学们的什么能力?这是他们之前从未主动思考或深入思考的上位问题。尽管学生命制的试题在整体上表现出语言欠成熟、简洁性和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但其中所体现的阅读复习目标意识已越发明显。由此可见,当从“命题人”回归“被试人”时,学生也能运用命题思维,在复习过程中自主界定复习的内容和目标,有指向性地进行复习。

(二)自主答题,巩固阅读能力

作为命题人,学生须撰写答案,供批卷教师参考。基于这一要求,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答题活动。与合作命题时的热闹氛围不同,自主答题时,学生处于安静思考的状态。他们会把命题人思维再次带回答题状态,懂得有些题要对人物内心想法作出解释,因此需要重点研读人物的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有些题要对人物进行评价,可以在读懂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再评。有些题要概括故事内容,可以使用以前学过的概括方法……这样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

(三)评比答案,发展阅读能力

为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独立答题结束后,可进入评选“参考答案”的环节,即通过对多个答案的比较、评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前期是小组合作命题,组内成员所答题目一样,可先在小组内进行评比,学生独立作答,选出一份优秀的参考答案。同时,班级里还会出现不少相似的答案。通过比较这些相似的答案,最终选出班级最优“参考答案”。

如本次命题中,有三个小组都提出了类似“根据文章中晏子的语言、动作、神态,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可通过比较三个小组推荐上来的答案择优处理。如表2中,第二组的回答比另外两组更准确、完整,还能结合文章中晏子的语言、神态,说明相应理由,逻辑也更清晰。因此,第二组的回答当选为最优参考答案。该题指向“作出评价”能力,在思考、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三、“分享体验”:形成自主复习认知结构

在“我当命题人”这一新颖的情境中,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成效——形成解释、作出评价、提取信息等阅读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提升。但复习课不仅要收获“鱼”,还要着眼“渔”,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指向阅读的自主复习认知结构,并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和运用,从而发展自主复习能力。

(一)整理复盘,初步建立自主复习认知结构

从“岗前培训”到“上岗实践”,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命题经验,对阅读复习的目标、方法及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因此,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享体验”环节,对复习过程进行整理复盘,回顾自己的复习轨迹。师生合作在黑板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一个指向单元阅读的自主复习认知结构(如图3)。

(二)交流拓展,积极运用自主复习认知结构

此次复习活动的核心成果是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复习认知结构。这一结构建立之后,还需要鼓励学生加以运用,避免其变成静态的知识点。教师继续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交流:“今天,大家收获了这样一个法宝。我们不仅可以用它复习第四单元,还可以用它复习其他单元。接下来,你们想用它复习哪个单元?怎么复习?”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打开,他们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单元,借助这一结构,从目标、内容、方式等维度依次规划自己的复习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或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实践。该结构可成为学生今后自主复习过程中的“导航仪”或“规划师”。即使没有教师在场,学生也能借助这一结构选择合适的内容,使用恰当的方式,朝着清晰的目标,展开自主、高效的单元阅读复习。同时,该结构具有开放性,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丰富,它可以不断调整、更新。比如,突破单元所限,形成基于整册教材或阅读专题的自主复习认知结构,并根植于学生内心,不断发挥指导功能,巩固、发展学生已有阅读能力,甚至催生新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复习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创设“我当命题人”的情境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它可引导学生从命题人视角逆向思考阅读复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并进行具体实践。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自主复习认知结构,科学地开展自主复习活动,从而提升自主复习能力,推动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耕专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有力的引领者和支持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琴.小学语文阅读题研制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6):53-59.

[3]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小学语文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41:27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27:59
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32:30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03:52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