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益复杂的警务环境,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要求也逐步提升。作为预备警察的培养基地,公安院校对心理学课程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团队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升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预备警察队伍。
关键词: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改进策略
公安院校是培养警察预备队伍的重要基地,也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公安院校不仅要做好学生的通识教育,也要做好学生的警察职业化教育,为基层公安机关源源不断地输送素质过硬的人民警察。随着社会法治化规范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均得到了显著增强。但是心理素质仍相对薄弱,已逐渐成为制约公安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预备警察队伍,公安院校开设了各类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能力,以及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然而,目前公安院校设置的心理学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形成有效合力,难以对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现状
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学院目前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犯罪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以及“心理行为训练”(专业选修课)等。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明确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公共必修课程,针对大一年级学生统一开设,旨在教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掌握简便的心理调节方法。“犯罪心理学”作为犯罪学类目下的分支学科,是大多数公安院校开设较早的心理学课程,也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专业课程之一,面向大二及以上年级开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犯罪侦查、惩治和预防工作中所需的心理理论知识。“心理行为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心理学课程,通过具体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近年,该课程在民警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安院校也逐渐面向部分专业开设此类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二、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公安特色,公安实战化背景不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等课程在普通院校中也广泛开设,其教学内容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不完全匹配,无法直接应用于公安教学之中。公安院校又缺乏统一编纂的教材,只能大量编写校级教材和讲义。但受限于教师的理论基础、教学经验和公安实践经历,校级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内容仍侧重于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明显的公安特色,公安实战化背景不够突出。这些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警务工作的实战需要,难以帮助公安院校学生适应日益复杂化的警务环境。
(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课堂上设置有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体验式活动等环节,但仍未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导者仍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教学团队学科背景单一,课程思政融合不系统
除了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注,公安院校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也格外重视,其致力于培养出信仰坚定、信念强烈,愿意为公安事业奋斗的预备警察。因此,公安院校尤其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力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要体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并强调“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学课程,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育心”和“育德”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大部分教师来自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对公安工作和思政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难以达到“育德”的教学目标。
三、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提升策略
(一)组织编写统编教材,设计符合实战化需求的教学内容——以“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为例
公安院校可联合行业专家和资深民警,共同编写教材,设计符合实战化需求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内容缺乏公安特色的问题。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实践性和训练性更为突出,更适合设计贴近公安实战背景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因此,教学团队从“环境适应、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思维创新、敢为精神、挫折应对”六个主题入手,精心设计了相应的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素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在“环境适应”主题中,通过“勇往直前”“战胜恐惧”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克服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胆怯和焦虑心理,提升其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主题中,通过“信任背摔”“信任盲行”“同舟共济”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培养其借助集体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际沟通”主题中,通过“传话筒”“我说你做”“你画我猜”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升其有效、准确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在“思维创新”主题中,通过“孤岛求生”“巧解千千结”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敢为精神”主题中,通过“勇攀高峰”“凌空飞跃”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克服恐惧,培养其单独执行任务的能力;在“挫折应对”主题中,通过“关注圈”“雨中人”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习合理的应对方式,提升其抗挫能力。
(二)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以“犯罪心理学”课程为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组织学习,其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展开,以推动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学生通过完成源自实际工作的任务,来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构建。这一教学方法与公安院校的课程培养目标非常契合,对于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具有显著优势。鉴于犯罪心理学课程内容与公安实际工作最为接近,更易于设计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方法,可以此课程为基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见表1)。
(三)联合思政专业教师,建设“党史文化”主题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警察队伍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水平,教学团队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专业教师,选取主题鲜明、系统完整的“党史文化”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中。例如,在“恋爱心理”章节中,以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爱情故事为例,讲授“爱情三元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元素在恋爱中的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章节中,借助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讲授三种压力管理技巧,使学生领会情绪导向法、认知导向法和行为导向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合理应对压力,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的得失与顺逆;在“健康人格”章节中,以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成长史为例,阐明阅读习惯、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活动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塑造坚韧、健全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振声.论新时期的警察心理素质问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5).
[2]李洋.公安院校心理学类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J].武警学院学报,2020(12).
[3]张玲.警务心理课程项目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8(7).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河南警察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战化教学背景下‘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编号:JY2022051);河南警察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党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Z2022006)
作者简介:申可(1992— ),女,河南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警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