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改革探索

2024-07-06 16:12:30李保茹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改革

摘 要:高校思政课要拓宽教育视野,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着重从课堂空间、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机制六个方面入手,深化思政课社会化内涵,促进思政教育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的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近年,从“立德树人”到“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课”,思政课建设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论断,为高校思政课推行社会化改革、拓宽育人路径指明了方向。高校要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难题,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就必须让思政课回归“社会母体”,与社会相融共通,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社会化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多元价值观念的交叉叠加,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拥有全球化视野,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其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更包含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对学生思想困惑的答疑。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变成抽象化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否则就会与受教育者产生疏离。思政教育一旦与社会客观现实脱离,原本属于思政教育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就可能会被其他内容所代替,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将会大大削弱。因此,思政课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化内涵

社会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学界看来,高校思政课社会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从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来理解思政教育社会化;有的学者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价值取向来理解思政教育社会化;还有些学者从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和存在状态出发,以促进思政教育的模式转换和科学发展为价值取向。实际上,思政课社会化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和鲜活的人类实践是思政教育的土壤和发展动力,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元素也应从社会中来。回归“大思政课”的理念,思政课社会化改革应该探索思政课堂与社会密切融合的路径,搭建高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平台,以课堂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主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改革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思政课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也为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其主要实现路径为课堂空间社会化、教育主体社会化、教育目标社会化、教育内容社会化、教育方法社会化以及评价机制社会化。

(一)课堂空间社会化

新时代“大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的现实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社会属性。但目前的思政课更多局限于学校课堂场域,有着固定的价值意蕴和育人目标,是组织化和集中型的教育形态。“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要将思政课空间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全域,充分利用社会空间,借助社会资源达成思政课承载的育人使命;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起来,在“小思政课”基础上辐射至社会领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感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接受度和获得感。

(二)教育主体社会化

传统形式上,思政课的教育主体是思政课教师,而“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引入社会力量,拓宽教育主体的范围,实现学校教师和社会力量共同育人。教育主体可以由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这些人士既可以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也可以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个人。他们的加入会让思政课内容更有社会现实感,体现“大思政课”建设中专业化与社会化互动的思路。

(三)教育目标社会化

思政课教育目标的社会化,是指思政课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目标反映不同发展时期对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发展的全新阶段,教育目标实现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转变。这个过程中,教育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和反映时代进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强调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按照这个要求,高校思政课更要积极探索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教育内容社会化

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能够在思想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内容设计上,思政课要根据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的形成发展规律,合理融入社会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鲜活生动的现实素材融入其中。思政课教育要打通社会现实与思政课内容之间的壁垒,建立课堂与社会的连接通道,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了解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平时不断学习积累,按照思政课的标准和要求,精准选择具有良好育人效果的社会资源。

(五)教育方法社会化

教育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有效传达给受教育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政课的难度相对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要求高的原因是这门课具有涉及面广、形势背景变化快、敏感问题多等特点,所以思政课讲深难、讲透难、讲活难。如何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大多是死板的、填鸭式的课堂说教,虽然很多教师积极尝试改进,但基本局限在思政小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思政课要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六)评价机制社会化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的复杂性,在教师层面要关注能否讲准、讲透、讲活,在学生层面要关注知识获取、思想动态、价值取向、道德培养等。但这些内容往往很难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考量,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大多依赖于外显指标,如教师的教案撰写规范程度、学生的听课率、科研成果数量和级别;等等。思政课要开展社会化改革,其教育效果评价的改革就要同步进行,在构建社会评价体系的同时加大社会评价占比。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社会参与度较低,体现不出思政教育的社会效果。高校应该建立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实践基地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晓萍.再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2]翟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N].中国教育报,2019-09-16.

[3]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一核三阶五维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豫教〔2023〕03204)

作者简介:李保茹(1972— ),女,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改革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改革备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35:4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3:4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改革创新(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