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辩:指向真实学习的课堂“辩学”设计与实践

2024-07-06 12:15沈志荣孔忠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辩论

沈志荣 孔忠伟

[摘 要]为有效改善现有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假学”“浅学”“僵学”等现象,教师可尝试运用“以问引辩”,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聚焦关键性问题、反思应用性问题,使学生在辩异、辩难和辩疑中,激发学习的动力,促进深度学习,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真实学习。

[关键词]以问引辩;辩论;真实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4-0083-04

如今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普遍存在因学习动机偏弱而导致“假学”的现象,因学习深度不足而导致“浅学”的现象,因学习形式固化而导致“僵学”的现象。在“双减”政策、教育共富的育人导向下,学足学优已成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深化常态概念课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真实学习已成为焦点。真实学习是核心素养教育导向下的追求,核心素养教育的最大特质在于真实性。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本文所提到的真实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经历深度的学习过程、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以问引辩”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关键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用应用性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图1),使得课堂上发生更多真实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在辩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唯一但合理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不同的答案,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答案的差异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认知冲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容易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干扰,这时教师应充分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可以创设“弟弟吃了多少张饼”问题:如图2所示,有2张饼,弟弟吃的饼用白色部分表示,弟弟吃了多少张饼?学生独立思考后会给出“[58]张”“[54]张”或“1[14]张”等不同答案。大部分学生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写的是“[58]张”,因为他们把2张饼看成单位“1”,且认为“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少部分学生写“[54]张”和“1[14]张”,他们把1张饼看成单位“1”,白色部分超过了“1”。

答案不同,就有了冲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使学生在争辩说理中,借助图像打破原有认知,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二)创设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创设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散思维,在求异中激发辩论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24时计时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电影票和钟面(如图3),然后追问:“小新要看电影,电影13时开场,这时钟面上显示8时,请问他这个时候出发去电影院,是去早了,还是去晚了?”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初步判断,有些学生认为去早了,有些学生认为去晚了,还有些学生认为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经验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多样的答案也将引发学生辩论。

(三)创设经验冲突的问题

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除了已有的学科知识,还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是不一致的,这会导致学生有认知上的冲突,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冲突点展开辩论。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周长的本质,感受周长的含义,创设了蚂蚁和瓢虫赛跑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如图4所示,蚂蚁和瓢虫沿同一片树叶的边缘跑一周,两只小动物从不同的起点进行跑步比赛是否公平?问题激发了学生不同的认知经验。有些学生受赛跑的经验的影响,认为是不公平的:起点不同,终点不同,怎么会公平呢?有些学生则受周长的本质的影响,认为只要是围着封闭图形的一周跑,无论起点在哪里,跑的路程都是一样的。

这就造成了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的冲突,从而引发辩论。同时,这样的辩论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周长本质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提升学习效率。

二、聚焦关键性问题——在辩难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性问题主要指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在课堂中,关键性问题也可以叫核心问题,它可以引导学生聚焦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进行深度辩论,从而自主探索知识。学生通过辩重点促通、辩难点促深、辩疑点促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一)辩重点促通

面对重点知识,学生往往会混淆、模糊不清,而课堂中对重点知识的夯实程度也将直接反映教学目标达成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习重点出发,围绕重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厘清知识脉络,理解知识本质。

例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用“底×高”还是“底×邻边”,或是用别的算法,总有部分学生会搞错。例如,笔者向29名学生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面积。其中有20人测量底和高,并用“底×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5-1);有7人测量底和邻边,并用“底×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5-2);有2人测量底和邻边,并用“(底+邻边)×2”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5-3)。

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呢?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直击“平行四边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还是‘底×邻边”这样的关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用事实说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直面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深度理解知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二)辩难点促深

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不易掌握的技巧。想要突破难点,教师应着力围绕难点创设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同伴或教师进行合作、辩论,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学生先认识“率”,理解分数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1份或几份就是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再逐步过渡到“量”,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是几分之几个。对于学生来说,“量”与“率”就是难点,也经常会混淆两者。因此,在学生接触“量”之前,可补充一节课,通过有争议的素材,使学生在辩论中分辨“量”与“率”,从而实现对分数的突破性认识。

(三)辩疑点促悟

疑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冲突所产生的疑问。教师要适时将学生的疑点放大,借助深度的辩论来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厘清知识的脉络,理解知识的联系,悟得知识的本质,实现辩疑促悟。

例如,在教学“认识24时计时法”一课时,24时计时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不代表学生完全理解它。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怎么会出现13时呢?”,从而引起辩论,并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

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放大学生心中的疑惑,引发学生辩疑、增强感悟、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三、反思应用性问题——在辩疑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应用性问题主要指应用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的问题。巩固运用环节中,在知识迁移、新旧知识关联、拓展延伸中遇到的冲突,可借助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帮助学生从知识本质、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一)在辩论迁移问题中理解知识本质

迁移问题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新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在巩固运用环节,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认识分数”一课中的巩固运用环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在12厘米长的线段中找到[1/2]分米。学生会给出两种答案,一种是从“率”的角度来理解(如图6-1),另一种是从“量”的角度来理解(如图6-2)。教师同时呈现两种答案,可以引发学生辩论,从而促进学生融合“量”和“率”,理解知识的本质。

当学生在迁移新知的过程中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时,学生就会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辩论,这时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回顾知识。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做对比、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二)在辩论关联问题中打通知识联系

关联问题是指知识本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辩论关联问题来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当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在巩固运用环节,教师出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等宽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的问题、相遇问题等,由问题“这些题目的解法中含有乘法分配律吗?”引发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需要对习题进行逐个分析、观察、对比,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原型,不仅巩固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还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中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题组,组织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生生互辩、师生巧辩、群体共辩等方式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发现知识的本质,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三)在辩论拓展问题中提升思维能力

拓展问题是难度略高的问题。借助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辩论等方式,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周长的认识”一课中的巩固提升环节,教师可以继续制造冲突,出示如图7所示的情境,让学生讨论“红蚁爬草地的一周,黑蚁爬泥地的一周,谁爬的路程长?”的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爬草地一周路程更长,理由是草地的面积大,面积大的周长就长。有的学生认为路程是一样长的,虽然草地面积大,但是草地和泥地的周长是相等的。对于不同观点,学生运用周长的概念进行争辩说理,采用分段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基于本节课的难点,再造冲突,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巩固周长概念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基于“以问引辩”的“辩学”课堂实施指向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实践可以有效改善现有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假学”“浅学”“僵学”等现象,使学生在数学概念课中真正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让真实学习发生,从而切实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沈志荣.以辩促学,绽放精彩:《24时计时法》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4):32-34,39.

[2] 来晓春,孔忠伟.“四学三导”:“白马湖”好课范式的建构与实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2):31-3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三问三辩:引导学生真学习的课堂范式建构研究”(编号:2023SC043)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辩论
席瑞:辩论之间,穿透迷雾
中国古代青铜器失蜡法铸造之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高考作文“辩论稿”写作探究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