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玲凤
摘 要: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文章从角色定位、运维经验出发,分析公共阅读空间的现状,找出公共阅读空间面临的发展困境,探索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路径,以期为阅读空间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公共阅读空间;空间建设;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扩充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2006年起,以“全民阅读”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书香中国”和“书香社会”的推行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阅读的广泛关注和期待,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与普及。2016年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和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份文件均强调了全民阅读,表明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构筑起以城乡为中心点、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的“文化阅读网”。例如,北京的“砖读空间”、天津的“西岸书斋”、青海的“五峰书院”和浙江慈溪的“乡村书房”,这些阅读空间不但小巧精美、贴近群众,而且功能综合、业态多元,是集交流、读书、学习于一体的新型复合阅读空间。
一、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工具,以“公共阅读空间”为检索词开展主题检索,根据检索结果剔除非图书情报领域论文57篇,截至2023年12月,共检索出220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针对年度文献发表趋势分析,我国关于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今,自2016年起,该领域的文献数量开始大幅上升,说明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入和各地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火热开展,学界对于公共阅读空间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研究深度日益增强。
通过研究往年文献,笔者发现这些论文旨在探讨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运营管理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1.关于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的现状研究
主要探讨了公共阅读空间治理主体的差异,认为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并提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治理主体关系正向“协同合作型”转变。
2.关于公共阅读空间的效果评估的现状研究
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效果是评价其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很多学者借助模型,如KANO模型、fsQCA模型等分析了影响公共阅读空间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内在需求、外部环境条件,并提出从用户角度出发优化公共阅读空间服务供给顺序,提升公众归属需要和期望价值。
3.关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经验与案例启示的现状研究
通过对具体城市的个案分析,总结出通过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服务供给内容来提升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例如,常州市“秋白书苑”、长沙市和+共享图书馆等案例,为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推广提供了实践参考。
综上所述,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外延,其发展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需对其运维经验、发展困境进一步厘清,找准其在社会上的基本定位和精神内核,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公共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
二、公共阅读空间的角色定位
1.提供阅读服务
公共阅读空间为公众提供免费的阅读资源、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热情的阅读咨询服务和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也是其建设的基本价值。具体而言,阅读空间要结合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紧跟阅读行为变迁,为读者提供具有整体性、引领性和复合性的阅读体验,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引导读者养成健康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2.扮演社交平台
在满足基础阅读服务的前提下,公共阅读空间通过提供友好的交流空间、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志同道合的场域、提供学习合作机会和搭建跨年龄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连接,提高了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
3.促进文化传承
收藏和展示各类文化资源是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职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资料包含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宗教典籍和民俗文化书籍等,通过阅读和研究,可以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不同于一般的公益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场所,可以通过主题展览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
4.具有包容情怀
“具有包容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以人为本,致力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公共阅读空间应该包容各种文化背景、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图书馆藏、阅读活动和服务。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是学生、职场人还是退休人员,都能够在公共阅读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和活动。
三、公共阅读空间的运维经验
1.跨界合作,让书香文化满溢基层阵地
在各地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中,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等就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展开深度合作,保证了空间建设更具效率,效果更好。目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阅读空间运营趋势。PPP模式是由政府指导公共图书馆考察选择社会机构,图书馆和社会机构签订合同建立伙伴关系,第三方评估公共阅读空间,政府决定提供补偿或终止协议。
例如,“三味书咖”阅读联盟和北京市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都以社会化合作模式开展创新运营,兼具公共阅读空间、交流休闲空间和文化创意空间等多元功能,在标识系统、资源配置、管理平台、服务标准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与全市公共图书馆的统一,是对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向基层社区、繁华密集区延伸,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率,彰显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宗旨,是对“普遍均等”“优质均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新实践。
2.环境再造,将多种业态嵌入阅读空间
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有的通过改造装修闲置房屋或场地盘活闲置资源,有的在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开展保护性微改造,有的则在荒废空地上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通过搭配咖啡、简餐、文创产品以及书店等业态,创造了一个个舒适、开放和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服务,提高公共阅读空间的吸引力和使用率,还可以促进文化和商业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高公共阅读空间的自我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天津市河西区西岸书斋与景区、银行等社会力量联动,既为读者提供多维度阅读体验,也为读者生活提供便利。
3.智慧赋能,为周边群众点亮不眠之夜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时代正在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技术正在推动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模式发生革新。RFID门禁系统、智能书架、自助查询借还一体机、图书消毒柜、自助办证机和电子阅读机等新技术正在为公共阅读空间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帮助读者更容易获取图书信息、定位书籍和浏览阅读。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设施的配置是公共阅读空间智能化建设的基础,预计未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将实现无人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给读者的阅读和购书体验带来更多舒适性与便捷性。
四、公共阅读空间面临的发展困境
1.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资金匮乏
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投入有限,往往将优先考虑大型阅读空间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而小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资金分配相对较少。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这些阅读空间难以购买高质量的书籍、期刊、设备软件等,无法承担支付工资、水电费等运营成本,更难提供多样性的阅读资源,进而影响了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质量和吸引力。
2.公共阅读空间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多数的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行主体通常是由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但在实际运营中,没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管理机制,导致运营者的资质、责任和义务界限模糊,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很多公共阅读空间难以维系正常的运营和服务。另外,公共阅读空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够充分,很多公共阅读空间的宣传力度较弱,导致公众对它们的认知度不高,利用率低。
3.公共阅读空间同质化现象严重
首先,不同地区的公共阅读空间在形式、功能和服务等方面呈现出相似的特点,缺乏差异性和个性化。很多城乡地区的公共阅读空间都采用统一的设计风格和布局方式,导致空间外观和内部设置几乎无差异,缺乏地域特色和各自的文化内涵;其次,同质化问题还体现在功能和服务上表现为缺乏差异化的服务内容和体验,很多地方的公共阅读空间都注重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功能,但在其他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差异化较少,如丰富的文化活动、数字资源的利用和多元化的收藏品等方面供给不足。缺乏关注特定受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公众对公共阅读空间的整体评价较差。
五、创新探索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新路径
1.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社会参与
公共阅读空间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公众参与文化和教育等活动,提高公共阅读空间的使用频率和社会声誉,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等,保证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质量,并对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经费给予财政补贴。社会力量则可以通过辅助制定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实施方案、管理规章制度等方式,促进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有序开展,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保障公共阅读空间人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凭借地域特色,改造阅读空间
首先,在制定公共阅读空间相关战略规划时,应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等,以更好地指导公共阅读空间的改造和服务模式的设计。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资源,如文化场馆、废弃遗址等空间,将其改造成公共阅读空间。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为阅读空间增加当地元素的装饰、摆设等,使空间更具地域特色。最后,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服务策略,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的需求,增加一些当地特色的图书、文献和杂志等,也可以根据当地文化元素和特色,举办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吸引当地居民参与。
3.依托馆藏资源,满足主客共享需求
主客共享需求中的“主”为公共阅读空间的使用者——公众,“客”为提供服务的各方。因此,一方面,公共阅读空间应该注重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可以设立读者咨询台或建立在线反馈渠道,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此外,还可以开展读者参与的活动,如读书俱乐部、书评比赛等,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增加他们对阅读空间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建设。可以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学习资源,鼓励阅读空间的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和提升,并与文化创意行业的专业人士开展合作和交流,以提高公共阅读空间的文化创意水平。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如与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等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展览、教育项目等活动,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4.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多元阅读品牌
公共阅读空间需要在特定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和推广适合当地读者的阅读内容,培育当地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和品牌,让阅读更加贴近当地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提高阅读的参与度和品质,有助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图书馆、出版社、书店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六、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公共阅读空间在阅读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读者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创造和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公共阅读空间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只有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下,立足本土,以读者为中心,才能打造独一无二的阅读品牌,建设个性化、小众化的公共阅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秋东, 李桂华.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治理主体关系转型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20(05):115-122.
[2]戴艳清, 孙英姿. 基于KANO模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内容供给优先序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66(22):73-82.
[3]朱益平, 姜 洪, 李天聪.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众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04):5-15.
[4]王 丹,陈 雅.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研究——基于常州市“秋白书苑”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23,42(10):64-73.
[5]戴艳清,郑 童.长沙市民间自办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研究——以雨花区“和+共享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65(20):42-49.
[6]汪 聪,陈立人,胡希琴,等.知识共同体视域下经典阅读服务的新形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马拉松”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38(05):46-52.
[7]司新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例[J].学海, 2021(06):128-133.
[8]于 丹,袁 媛.活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拓展全民阅读新路径[J]. 出版广角, 2021(0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