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和他的三座桥

2024-07-06 09:42张勉柏
中国故事 2024年6期
关键词:天生桥龙场立言

张勉柏

【导读】王阳明是明代的名臣大儒,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在晚明及以后的士人群体中影响巨大。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功绩,因此被后世不少人尊为圣人。在贵州、江西、浙江三个地区,分别有三座桥与王阳明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并见证着他实现“三不朽”功绩的历程。

王守仁(1427—1529年),字伯安,世人多尊称其为“阳明先生”。作为明代著名的儒臣,王阳明一生的传奇事迹不胜枚举。在功绩上,王阳明接连剿灭南赣盗贼、结束宸濠之乱以及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因战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在思想上,他创立的“心学”体系也成为继二程、朱、陆学说之后的儒学的重要理念,对晚明及后续的时代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样一位经世大儒与国家重臣,清朝名士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一书中赞叹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氏所谓的“三立”实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则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三立”作出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在中国士人心中,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之事迹一直以来都是他们最高的追求与梦想。然而,历史上能达到此目标的人可谓寥寥无几。王阳明虽被后人称为实现了“三不朽”的圣人,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先后在贵州、江西、浙江三省生活。这是其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先后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王阳明在此三地的经历,绝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然而,在仔细探究其事迹之后,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在这三地之内的三座桥恰好可以视为他真正实现“三不朽”目标的标志。这三座桥分别是位于贵阳修文县的天生桥、赣州龙南县的太平桥和绍兴越城区的天泉桥。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去寻找答案。

一、心即理:龙场悟道与天生桥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在官场中的肆意妄为而受其记恨。在刘瑾的操弄下,王阳明不久便被贬至贵州龙场驿。正德三年(1508年)春三月,王阳明正式赴谪贵州龙场,龙场驿在贵阳修文县的西北万山丛棘之中,蛇虫众多且瘴气四布,环境十分恶劣。仅有一些苗、僚土著居住其间,但因语言差异也难以沟通。

王阳明初到龙场驿时,发现该地百姓没有建屋居住的习惯,于是教他们“范土架木以居”,极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水平。王阳明在当地居住的时日渐长,加之他做了各种实事,百姓“亦日来亲狎”,对他日益钦佩。当年秋天,因受湿瘴之气,王阳明的仆从皆身染疾病,他亲自砍柴做饭照顾他们。但即使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中,王阳明依旧日夜反省自身,努力学习先贤之道。然而在一天半夜里,他忽然顿悟,开始对圣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进行反思,并说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认为向内心同样也可以求得道理。此后,他便提出了“心即理”的说法。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的过程。

然而在龙场悟道后未过去多久,王阳明便遭到当地官员迫害。前文说到,王阳明正是因为得罪当权宦官刘瑾才被贬谪至龙场,但王阳明到龙场以后,刘瑾仍不打算放过他。正如时人黄绾说:“瑾欲害公之意未已”,故即使王阳明被贬至离京师千里远的贵州地区,刘瑾依旧指示当地官府官员派差役到龙场驿羞辱他。这引起了龙场百姓的义愤,于是他们聚众将羞辱王阳明的差役痛打一顿,使其狼狈而逃。此事在《王阳明年谱》正德三年戊辰条中有详细记载:“思州守遣人至驿侮先生,诸夷不平,共殴辱之。守大怒,言诸当道。毛宪副科令先生请谢,且谕以祸福。先生致书复之,守惭服。”这里的思州守并非指思州府守官,据学者考证,其称谓应出于“避尊者讳”的考虑,实际指的是贵州巡抚王质。

该事发生后,王阳明大为当地百姓帮助他的善行所触动,并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他认为,当地少数民族民众虽然吸收中原文明的程度较低,但他们内心中的光明与善良却是文明开化的最重要资本。因此,王阳明决定以其新悟的“心即理”之学开化当地民众。他不仅在龙场颁布《教条示龙场诸生》以教育诸生,更前往修文县以外的黔西、贵阳等地讲学论道,其足迹行经贵州各地。而在这一期间,王阳明作下《过天生桥》一诗,诗全文如下: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所谓“天生桥”,其实就是一道因岩溶作用而天然形成的岩拱,因外观形似石拱桥而得名。该桥位于修文县西北羊坝乡,距离龙场驿不远,下有溪流、瀑布经过,整体景色非常壮美。据相关学者考证,该桥是往来修文与黔西之间的必经要道,王阳明在贵州讲学期间经常路过此桥。一次,他站在岩拱上观赏到“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的壮丽之景并写下此诗。在该诗中,王阳明借天生桥以喻己,感叹自己因为贬谪到蛮荒之地而难以实现经国济世的抱负,就像这天生桥一样,虚却在万山之中却无人知晓。而同样令人感慨的是,正是在这往返于天生桥的路途中,王阳明将他在龙场所悟的“心即理”之说传播到了贵州各地,激发了当地百姓心中天生的良知之心,积极推动了当地文明风气的开化。曾国藩因此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在往返于此桥的过程中,王阳明完成了他“立德”的伟大功绩。因此,修文县内的这座天生桥无疑可以视为王阳明实现“三不朽”之“立德”事迹的标志。

二、致良知:三浰之乱与太平桥

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因流放期满,王阳明离开贵州,次年到达江西出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在任上,王阳明做出了一系列为民请命之事,如免除葛布税、成功抵抗瘟疫等事迹,在江西境内至今仍广为流传。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南赣巡抚,前往平定闽、粤、赣三省接壤地区的流民动乱。当时赣南边境多有山乱,而其中又主要分为三大山贼集团:占据闽西南大帽山的詹师富集团;占据横水、左溪、桶冈的谢志珊集团;占据浰头的池仲容集团。

这场动乱中,最为凶残和狡猾的是盘踞在九连山麓三浰地区的池仲荣集团。在此之前,王阳明已先后将漳南詹师富部、横水谢志珊部彻底剿灭,使得池仲荣集团内部已开始出现是降是战的严重分歧。因池仲荣手下大多主张出山投降,池仲容无奈之下,先派其弟池仲安至横水向王阳明佯装投降,以观察王阳明对他们的态度。为迷惑池仲荣山贼集团,王阳明设计解散军队,让官兵回家务农且向外传言以后不再征召。在王阳明一系列行动下,池仲容集团果然放松警惕。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初二夜,王阳明以观看年节花灯为由,让池仲容等山贼头目在赣州祥符宫安住几日,并于次日夜安排士兵将他们成功诛杀。至正月初七日,王阳明正式颁布《进剿浰贼方略》,亲自指挥官兵从龙南冷水迳进入广东境内,调度九路大军直捣三浰地区的山贼大巢,战斗持续了近两个月。池仲容三浰大本营38寨山贼集团至此被全部剿灭,南赣地区主要的山乱得到平定。

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初八日,为纪念平定赣南流民之乱的胜利,方便两岸百姓的来往,王阳明在班师赣州途中,于龙南杨村镇号召当地民众筹资,一同修建了太平桥。太平桥全长五十米,四拱重叠组合,上有四通凉亭,侧面呈“品”字形,造型十分奇特。在时人看来,取名“太平”既有品味胜利之意,亦有祈求局势太平之目的。

渴求太平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太平桥建立以后,江西境内的实际局势却依然紧张。此战后,面对流民叛乱仍旧不断的局面,王阳明在寄给门人薛侃的信中无奈发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言。他深知,只有破除流民的造反思想和为贼之心,才能从根本上平乱并实现长治久安。为此,他开始在南赣地区厉行“十家牌法”,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和职业,地方官府会定期派人轮流巡查。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叛乱行动的形成。它通过法规模式来治理乡村社会,成功使广大百姓能各安其业。其后,他又颁行“南赣乡约”,具体措施为兴办社学和推行教化,主要从思想层面来重构社会秩序。王阳明通过伦理道德和乡约体制来整合南赣乡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规范,并希望以此进一步激发百姓内心的良知,而这无疑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条化盗贼为圣贤的道路。

总之,在修建太平桥前后,王阳明的政治理念从以武平乱转向以治平乱,而这正是他政治思想提升到更高境界的标志。因此,说这座太平桥是他在江西境内实现“立功”伟绩的重要象征,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知行合一:天泉证道与天泉桥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从江西返回故乡绍兴。虽然当时王阳明已五十岁,但该时期却是他一生中传道讲学的最盛期。从晚年返回家乡开始,一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中间的六年时间里,王阳明基本没有从事政治活动,而以广招门徒和讲学论道为主。他的弟子钱德洪在《刻文录叙说》一文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甲申年,先生居越。中秋月白如洗,乃燕集群弟子于天泉桥上。时在侍者百十人。”钱德洪所说的天泉桥,其大致位置应在今绍兴市越城区王阳明故居遗址附近的碧霞池之上。可惜时过境迁,现天泉桥已消失不可见。

从相关的史料记载来看,当年王阳明非常喜欢在天泉桥上宴请弟子门生和思考问题,他也曾作有多首关于天泉桥的诗作,如《月夜与诸生歌于天泉桥》《天泉楼夜坐和萝石韵》等。史籍中有关天泉桥的最重要的一段记载是在嘉靖六年(1527年)。是年,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将从绍兴前往广西平定瑶乱。在离别故乡前夕,他使弟子钱德洪、王畿二人侍坐天泉桥,在此与他们二人就其先前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义展开了讨论与解疑,史称“天泉证道”。这次证道历来被学界认为是王阳明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而王阳明弟子对其阐发“四句教”的理解差异也一直延续至他逝世以后,并成为阳明后学不同流派形成壮大的根本源流之一。可以说,天泉桥不仅是王阳明晚年与其弟子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更为其后浙中学派、江右学派等阳明后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无疑是王阳明“其身既没,其言尚存”的最好表现。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天泉桥及天泉证道视为王阳明实现“立言”事迹的重要标志。

四、余论

在全文结尾,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事迹,可知他共经历过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天生桥顿悟“心即理”,48岁时赣州太平桥悟道“致良知”,55岁时绍兴天泉桥证道“四句教”,这些经历最终构建了成熟的“心学”哲学思想体系。正如学者所总结的,“贵州是王阳明中年贬谪和悟道之地,江西是王阳明壮年建功和传道之地,浙江是王阳明出生和晚年讲学证道之地。”在这三地中,王阳明逐步实现着他“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既为当地民众带来福祉,也留下众多的传说故事,而上文所说的这三座桥,恰巧成为他人生三大阶段的见证。

如若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之目标也比作桥梁,那么王阳明确实顺利通过这三座桥,实现了其一生的价值。因此,有人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中写下一副楹联,评价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此言可谓名副其实矣!

参考文献

[1] (清)王士祯. 池北偶谈[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春秋)左丘明,撰,王守谦,等,译.左传全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 (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明)黄绾. 王阳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明)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明)王守仁,撰,叶圣陶,点校. 传习录[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19.

[7] 张海涛. 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8] (明)钱德洪,著,朱炯,点校. 钱德洪集[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9] 张明,管华香. 王阳明与贵州贵阳[J]. 教育文化论坛,2019(6).

猜你喜欢
天生桥龙场立言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水轮机改造研究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天生桥数黔地多
贵州地标石之六盘水天生桥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