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益帆
摘要:应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从依托劳动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劳动实践平台,营造劳动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发力,创新劳动教育新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引言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政策,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衡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方略进行更加系统性、时代性、专业性的研究,是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需准确把握有关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和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聚焦五育融合,赋能全面育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路径[1]。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新时代更加需要有担当、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新时代劳动者,担当起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奋进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历史使命。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2]。五育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推动德智体美劳在贯彻落实上见成效。劳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推动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青年的动力源泉。物质生活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加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新时代劳动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铸魂”“增能”,培育时代新人的劳动气质和劳动精神、积极品质和坚定意志,提升智能和才能,赋予大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三)塑造正确的劳动观,为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落实立德树人起着引领作用。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集中的表现,是系统性开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立足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教育实际,更加突出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导向,更加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更好发挥其立德树人功能。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一)系统构建多元立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课堂在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主渠道,通过课堂上传授知识,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系统提升劳动素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把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程[3]。劳动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独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新和变革。
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要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贯彻育人全过程,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将劳动课程教学纳入高质量办学评估的重要指标,构建多维度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有效落实“五育并举”育人方针,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新体系[4]。
2.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十分丰富,劳动课程内容需要有与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对应的同向性与匹配度。要整合纵横交叉的课程资源,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拓展校内外实践劳动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构筑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体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耕传统文化,传承劳动之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加强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构建劳动精神价值体系;要持续将劳动教育与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领域等各学科的有机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上。在内容上,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劳动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要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结合社会现状和市场需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探索实践育人新方向,创新劳动育人新形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育人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劳动实践是促进理论向劳动行动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厚植劳动情怀的必要途径。
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强化劳动教育,践行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劳动实践育人功效,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
1.要强化顶层设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做好统筹谋划。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劳动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为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新思路。
2.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认真弘扬劳动精神,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依托学生公寓平台,构建新型社区劳动教育模式,锻炼学生“想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爱劳动”。将劳动教育实践与主题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公寓大扫除、校园劳动日、校外志愿劳动活动等一系列劳动实践,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和演讲比赛、劳动实践风采展示,组织学生走进工厂、深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平台,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和创新形式,推进劳动教育实践的方式和渠道由单一状态向多元模式的转变,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专业技能。
3.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要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和劳动精神的塑造,还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入新时代、迈入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契合时代需求,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要将劳动精神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发扬爱国精神在劳动实践中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增强专业报国的能力。
(三)营造劳动育人氛围,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需要明确的目标、正确的引导,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育人氛围,它的一切要素都服务于育人,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是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补充。
当前,高校不断在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下功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校营造劳动育人氛围的意识在不断加强。当前,不少高校已将劳动教育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组织宿舍卫生清洁、校园环境美化、实验室安全监督,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劳动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2)高校营造劳动育人氛围的形式在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齐发力。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通过学校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宣传平台宣传劳动知识,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团日活动,结合时代主题和榜样的劳动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校劳动育人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靠的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更要立足高校的自身优势,对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要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以文化人中厚植劳动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1.要大力挖掘劳动育人骨干先锋事迹,推进劳动榜样进校园,多维度强化引领效果。高校在全力营造劳动育人氛围的同时,要将劳动精神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特别是要营造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榜样楷模、劳动实践活动为依托,在校史和现实中,选树优秀的教职工、知名校友、行业骨干、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讲述劳动故事,分享成长经历,烘托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筑牢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本领。让劳动回归育人本位,夯实劳动育人阵地,营造劳动育人氛围,引领和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建功立业。
2.坚持全方位劳动育人,整合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内容极其丰富,学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根据学院特色、专业特点开展技能提升类比赛和培训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类赛事、创新创业实践等创造性劳动,同时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将教育管理、心理指导、专业实践、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活力。
3.要深度打造劳动教育的网络建设。当前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体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向着网络强国阔步迈进,如今网络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与开放,传播内容更富个性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起着巨大影响。网络空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利用好网络空间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渠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宣传平台的作用,通过短视频、专题片、新兴自媒体平台,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事迹和挖掘出的先进劳动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学生崇尚劳动教育思想,营造浓厚劳动育人氛围。
(四)构建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大格局
1.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多方式筹措资金,打造当地劳动教育实验田、实践基地,开辟育人新高地。
2.教育督导部门应做好高校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3.高校应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在劳动教育中的保障,发挥好在高校劳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提升劳动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做好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开发,挖掘学校资源,把握大学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关注劳动教育需求,在劳动教育中融合科技创新、融合多学科,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做好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层次、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增强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技能。
4.家庭应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往往将“劳”排在五育最后,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落实劳动教育尤其需要家校协同。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在家校协同和联动中帮助家长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达成劳动育人共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树立崇尚劳动教育的良好家风。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培育奋斗精神,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虽然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就需要从各方面打造出劳动育人的体系,提高劳动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曲霞.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使命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23(09):18-21.
[2]李前进,袁圣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基本遵循和路径指向[J].中国高等教育,2023(Z3):51-54.
[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4]孙华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3(08):88-93.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