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吟诵教学法初探

2024-07-06 06:21高娜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维能力

高娜

摘  要:传统文言文吟诵教学法面临教师不重视、教授不得法、学生不感兴趣以及训练缺乏等诸多困境,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规范诵读的传统刻板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试错中感受纠偏的乐趣,具体可以通过语言顺序的调整、声调重音的变化、同字异读的辨析,从而获得文言文学习的言文合一的要领,加强对古典文学语感的训练,从反复诵读的练习中提升文言文理解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吟诵法;文言文教学;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考命题中占比较大的一个板块,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采用“读译论背练”五步模式,“读”有时甚至被直接省略,进而导致翻译和理解会经历反复纠错才能达到较好的理解效果,而且学生常常会因为模式固化而产生厌怠之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换种方式感受古韵,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吟诵法在古代教学中的地位,本研究试图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吟诵法的妙处,浅尝文言之韵。

一、吟诵法的必要性

相较于对现代汉语有着较好的语感,文言文是已经从现实生活里消失了的语言,很多学生想要理解它的内容、记住它的词汇,就一定要反复练习,吟诵法是进行这一练习的最好方式。

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形成一种语言社会习惯即语感。语感更是一种感性的产物,这种感性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才可以获得,学生在文言文的反复吟诵中体验和感知语言,从而获得文言文的语感。

语言重在交流实践,交流的环境需要创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反复吟诵,有更多的时间在读中感知、理解,体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的深刻含义。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段内容学生只需反复吟诵,便可想象到那可怖的画面,在吟诵中体会感知远比逐一翻译词义来得更有画面感,更有实效性。

汉语有着独特的音韵美,每个字音都有声韵调三个部分,古汉语的字音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在发音中因音高和音长的不同,读起来有刚柔、高下、长短、轻重之分,诗文创作讲究平仄以达到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这决定了汉语特别适合诵读,以读悟情,很多经典作品如果不诵读,是很难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在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特色、词语含义,也可以感知结构内容、主题背景,同样对作者思想感情在诵读中也会有更深刻、更浓烈的体会。

二、诵读实践教学的现状和误区

文言教学对文意的探究远甚于诵读,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音频、视频的范读代替了学生的诵读实践。传统教学中,诵读法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被渐渐淡忘,加之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学资源的差距,文言诵读仅仅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手段在课堂时间尚且允许的情况下才会被运用,其中有学生不重视和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以读准为目标,至于语气、停顿、重音等,有更好,无也接受,常年的中考、高考指挥棒让学生更把目光放在如何落实在笔头上,而不是如何宣之于口头,学生更觉得吟诵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愿静下心来钻研、实践,导致目前的文言教学实则实矣,但韵味远不足。

细思之,文言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诵读的实际意义,仅仅为了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学习急功近利;第二,没有明晰的目标,把诵读法仅仅作为文言教学的附属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诵读仅仅是表面功夫,草草了事;第三,方法无效无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学生的配合仅仅是无奈的应付;第四,态度不重视,时间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发挥诵读的积极作用。

三、文言诵读法教学策略

(一)字正腔圆,不可误一字

对初中生而言,读对字音,读得通顺,这是起码的要求。有的学生怕认错,怕读错,不敢开口,更不用说体会诵读的乐趣了。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文言文中有不少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意义、用法都不尽相同,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此处是通假字,需要明确读音为“悦”的读音。另外,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也不要惧怕读错,只有敢于出声,才会知道易错点,才会很好地纠正。比如在执教《卖油翁》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他们在此时没有被聚焦的焦虑,很容易发现易错字,“自矜”的“矜”“家圃”的“圃”“睨之”的“睨”“忿然”的“忿”“以杓酌油”的“杓”和“酌”,教师巡视时将这些字逐一投影到黑板上,这时的纠正会让读错音的学生重视起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教师不要急于一开始就讲授正确读音,在错误的基础上纠正学生比直接告知正确读音更有效果。

(二)区分句读,不可乱停连

读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的章法结构,在哪里停顿和连接会直接影响句意表达。

比如,《狼》一文中写道“其一犬坐于前”,断句在“犬”后,就解释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了,而文中只有狼,没有狗,所以要结合句意断句在“一”的后面,解释为其中一只狼像犬一样坐在前面,学生自由朗诵时往往选择前者的停连方式,这时可以让他们辨析思考,文中哪里出现了狗的形象,不是狗,那是什么?“犬”字名词作状语的活用也就顺势有了着落。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张口读错,要让他们将这个错处变成印象深刻的烙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同样地,《咏雪》中,学生自由朗读时将文末“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停顿在“王凝”之后,当让学生仔细阅读注释后,他们欣然大笑,错得荒谬,王凝之是一个人,解释为王凝之的妻,而非王凝的妻,在之后的诵读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在“之”后停顿,也会更有意识地在读前浏览注释,以免犯同类错误,错误不可怕,改错最关键。

(三)注意语调节奏,不可妄定快慢

其一,诵读的节奏不可妄自决定,一切要取决于文章的感情基调,要着眼全篇。感情欢快的文章,需读得轻快,感情忧郁的,需读得缓慢。比如,学生在一开始诵读《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前紧急地在东南西北各市购买战前装备的情节时,可能是生僻字较多,也可能是固有的“古文慢读”的观念作祟,读得慢而不自知。教师播放了朗诵录音之后,学生意识到节奏不符,再仿照录音节奏反复诵读,读得紧急,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反应过来,这不正是木兰从军准备的心态吗?战事如此紧急,军书连下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国家危急存亡时刻,怎么能慢慢来?一切都是刻不容缓的,通过朗读对比,学生才知道文章的深意,此处排比的气势需要快读来体现。在纠错的过程中,文意也就渐渐明朗,木兰是一个以国为重,爱国心切的女英雄。

其二,诵读还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语调因为语言环境、思想感情的不同,或者因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的处理上需具有升降、高低的变化。文言文中不少语气词的诵读处理,都能很好地表达对人物的理解。比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学生在朗读时语调很上扬,为此,教师分设了几个小组,让学生揣度孙权此时的语气语调,票数最高的小组在介绍经验时谈到,他是一个君王,君主的霸气不可让语调过于上扬,沉稳中带着一丝期待,孙权,何许人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旷世英雄的语气一定是霸气沉稳中带着识人的殷切期望,这样读才能体现出孙权作为领导者的眼界和胸襟。孙权是一个关心下属,唯才是举的贤君,读时语气既不可过于凶悍,压低嗓子,也不可极度上扬,带着一份轻率,在学生的不断尝试中,逐渐接近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可见,文言文可以以读带解,在演读的错误中一步步纠偏。

(四)区分近义词,不可倒一字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其特点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的词汇中,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往往是阅读的较大障碍,积累实词在阅读中格外重要。同时,文言词汇表意精准,言简而意丰。相似的词要区分其中的差别,如果一概而论,粗枝大叶地理解可能会对文意产生误解。

比如,“步、行、趋、走、奔”,同在文言文中有“行走”之意,但速度有着明显的不同,“步”在甲骨文中像前进时左右足一前一后之形,本义是行走,后来常译为慢走,“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前后摆动两手的人形,像人奔跑状,整个字形突出奔跑之意,译作“跑”;“奔”金文的上边像人奔跑的样子,下边是三个像脚的形状的“止”,表示跑得极快;“趋”既不同于“步”,也异于“走”和“奔”,它是礼貌地小步快走,表恭敬,古人在拜见尊长时,慢步走过去显得怠慢,快步跑过去又显得莽撞无礼,故有了“趋”这种礼貌的行走方式;而“行”才是现在常规意义的“走”。可见,“步、行、趋、走、奔”这组近义词,是按着速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朗读时,如果不慎颠倒置换,可能在表意上就会产生谬误。

同样,文言文中也有一些音异而意同的词,这些词是否可以用来置换诵读呢?当然不可。一般而言,古文会通过句式的变化和笔法的综合搭配来实现其声调美,这又往往和炼字尤其是虚词的妙用结合在一起。

比如,在文章《卖油翁》中,卖油翁两次说到“手熟”,第一处是“无他,但手熟尔”,另一处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有学生在背诵时将“惟”和“但”背倒了,从表意上看,他们的意思的确都是“只是”,除却对原著尊重这一理由外,是否颠倒一下位置也未尝不可?还是要从诵读中找答案,让学生反复读这一段,对比“但”和“惟”的发音,不同的发音及口型在朗读时,心境是否不同?“惟”是二声,发音技巧上扬,嘴唇微微闭合,舌头放平,发声时将声音由低到高保持一定平稳,发出的音调往往比较柔和,听起来让人感觉舒适、自然。“但”是四声,往往强起弱收,高起低收,它属于四个声调中时值最短的,发出的音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自得且不屑地质问时,他第一次回答“但手熟尔”,掷地有声、不卑不亢,四声的“但”字体现了卖油翁对待康肃公的态度,坦然镇定。当他将酌油的纯熟技艺展现后,再一次和康肃公交流,用的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惟”字发音柔和,一个不骄不躁,谦虚低调的卖油翁形象就在眼前了。因此,虽然“惟”和“但”表意相同,但却不能交换位置,对学生诵读中一个易犯的颠倒错误,当拭亮了双眼,便更加明白了文言文的精炼与得当,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更加丰满生动。

由此可见,文言诵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开口时意识到查看注释做预习的重要,可以让学生在演读中设身处地感知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在混淆置换时感受文言文表情达意的精准。

四、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粹,教材中所选篇章皆是经过漫漫历史长河洗涤后的文学精品,是学生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继承历史精神、获取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要想用好文本,将古人的名士风流、爱国正气、正直无畏的精神传承下来,仅仅记、背、写是很难做到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大声说出来、读出来,和古人精神直接对话,因此,诵读法在文言教学中尤应引起重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对待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古诗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有效的诵读训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他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有时不要怕学生读错而先于学生为他们做好各项预习的准备,而是让学生敢于张口,不怕出错,在出错与纠错之间,文言的张力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熹. 童蒙须知·小学·朱子治家格言[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2]余祖坤. 古文声调的实现方式及其现代启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04):66-75.

[3]张洪辉.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诵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J]. 中国高新区,2018(12):117.

[4]次旦卓玛. 关于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对策的思考[J]. 学周刊,2012(17):189.

[5]杨静.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例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6]张芝豪,路晓宇.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2020(15):58-59.

[7]冯成. 由《明朝那些事》的畅销想到文言文课堂应具备的特性[J]. 新课程:下,2017(10):230-231.

[8]李腾飞. 中学文言文诵读方法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2,47(03):188-194.

(责任编辑:廖  艺)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