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欢
摘 要:以轨道交通类运营维护产业发展急需为导向,依托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创新形成高职院校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打造出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 智慧轨道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020年7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1],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国家相关政策,都强调要延伸职业学校的办学空间,加强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2]。实践证明,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重点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能够适应并且带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实施强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不断挂牌建立产业学院,一时之间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逐渐涌现[4-5]。
1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问题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不足,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解决企业、学生、学校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企业和学校间的关系。当前,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企业在合作中汲取的效益不足,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校企合作的开展寸步难行,最终仅剩学校一方在唱独角戏。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位于相对主导的地位,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企业更加全面地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制定过程中,并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和开发、实习基地建设、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产学研制定合作和国际交流等领域。
问题2:现代学徒制运行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普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更多,需要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力度和相应的制度。目前,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与学校双赢机制的还不够健全。在相关的大多数政策中,支援政策往往更为侧重于学校一方,企业从中获益较为困难;与此同时,在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中,企业的角色依旧是辅助者,主体地位很难凸显。二是企业培养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在学徒制模式中学生同时具有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企业和学徒之间签订了规定的培训合同,对于学生的离职,企业显得无能为力,想要在参与培养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较为困难。三是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的师傅都难以得到相应的激励业绩,因此使得三者参与的积极性均较低,这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是不益的。产业学院是一种多主体融合发展的产学研共同体,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先解决“搭便车”的问题。
问题3: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升级,智慧运维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20年4月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智能化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助推交通强国的崛起,以实现基础设施的运维智能化与数字化走向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到2035年,覆盖城市轨道交通全行业的综合运维体系与智能运营安全将全面建成。为此,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城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设施设备技术的更新迭代,构建符合智慧城轨发展的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家和区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产业转型的需求,满足更高质量就业需求。
2 智慧轨道产业学院的建设举措与实践
2.1 探索共建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
在建设交通强国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逐步加快。同时,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助推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城轨,组建智能系统,已经发展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机遇,多方合作共建智慧轨道产业学院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轨道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依托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轨道交通运营维护领域智慧运维优势,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轨道交通数字一体化虚拟仿真和技能培训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根据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运维人才需求。充分发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类专业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及西安区域与周边轨道交通类企业资源优势,研究探索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多方合作共建智慧轨道产业学院,构建融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复合型产业学院。
积极研究探索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产业学院理事会以及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规划、相关管理制度和日常运营等事宜。以轨道交通学院建设的双高专业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群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所覆盖专业为研究对象,校企双方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就业创业、技能大赛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致力于将产业学院打造成轨道交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辐射带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轨道交通类相关专业学生培养。
2.2 创新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体结构分别为教育主体与企业主体,由此形成的“双主体”教学结构,更加适应新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实现教学、实习、培训一体化,实现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利用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的教育生态体,为高校教育转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应明确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相互关系。学校给企业制定更为系统的“打包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企业在选择人才过程中的一些成本,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更加畅通;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不仅给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加入到竞赛指导、技能教学过程中;在全真的实践实训环境中,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直接参与到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全过程,虚实一体、将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采用更为科学的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管理模式,边实施边教学,突出体现了具有较高的装备水平、可共享的优质资源、教学改革力度大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将新技术逐步融入高校专业教学,联手打造高校优质专业,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快速融入企业生产工作中,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迫切需求。
探索采取订单式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依据订单进行个性化培养,联合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探索建立校企联动、交流互访机制。将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重构,学校和企业共同配合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考察培养质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以提升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建成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产业链和专业链、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衔接,多方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探索建设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我校作为陕西省培养高素质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骨干院校之一,需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服务企业用人需求。因此,依托在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研发与技术服务方面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探索建设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综合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综合实训基地,核心要求是针对全自动运行场景的仿真模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列车驾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要求。基于现代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集成以及通信等先进技术,由综合监控、屏蔽门、车辆、信号、通信等与列车运行相关的设备构成,从而完成列车运行全过程自动化的系统。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了列车自动唤醒、列车自动出入库、自检、行车计划自动匹配、列车运行工况自动匹配、自动开关车门/站台门、列车自动运行及停站、车门/站台门自动对位隔离、车门/站台门夹人/物探测、列车自动折返、列车停车精度自动对位、自动联动扣车及跳停、PIS 信息自动发布及自动广播、车载CCTV自动联动、运营及故障信息实时在线传输及诊断、列车自动回库休眠、自动洗车等主要功能。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和行动导向教学的需要,更能满足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需要。
2.4 研究共创“双师双能型”教学师资队伍
“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当中的一种特定性的称呼,体现了新时期对应用型教师的要求,既要兼备教师、工程师等资格,也要兼备教学与实践能力,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师资队伍,我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用“借力”的方式,解决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实施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择优选聘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不仅参与教学活动,更要带动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打造出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采用多种能力提升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加强教师队伍技能培训,共同建设教师的企业实践岗位,共同申报国培和省培项目,开展师资交流和研讨,学校承接企业组织的各类全国、省级等师资培训,并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师资及组织。邀请企业人员加入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缩小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教师企业顶岗、挂职。根据不同专业老师的需求,学校委派老师到企业顶岗,开展社会服务,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加强教师激励制度,开展企业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联合授课,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3 结束语
本文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轨道产业学院建设为例,依托智慧轨道现代产业学院,瞄准智慧轨道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利用陕西交院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有成果,充分利用陕西交院国家级综合交通建设与运维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创新形成高职院校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轨道交通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在专业支撑产业、产业支持专业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S].教高厅函〔2020〕16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3]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4]韦宇钊.“一体两翼”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化建设研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3(24):8-10.
[5]李军.产教融合视域下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