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晓芬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面临设备设施、人为因素、管理体系、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风险。运营单位应从全生命周期加强设备设施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人员培训和作业管控,建立恶劣天气、地质灾害、周边施工干扰等外部风险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控,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安全 风险分析 安全管理 应急管理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国务院安委会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列为2023年重点监管领域,充分彰显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运营规模不断扩大,运营安全风险也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全面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防控,是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护航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
1.1 设备设施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设备设施风险是影响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作为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其故障问题可能导致列车延误、停运甚至脱轨等严重后果,如车轮踏面异常磨耗、牵引电机故障、制动系统失效等。信号系统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信号系统故障可能导致列车超速运行、越过停车点、错过进路等问题,进而引发追尾或侧面碰撞事故。供电系统是列车运行的动力来源,供电系统故障如接触网断线、短路、设备损坏等,可能造成列车停运,甚至因电弧放电引发火灾。轨道及路基是列车运行的基础,轨道磨耗变形、路基沉降等缺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置,可能导致列车脱轨、侧翻等事故。这些设备设施风险相互交织,若管控不当,极易酿成重大运营安全事故。
1.2 人为因素风险
人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人为因素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列车司机、车站值班员、调度员、维修人员等工作人员若违章操作,如司机超速驾驶、值班员错误发出信号、调度指挥失误、维修人员违规作业等,可能导致列车追尾、侧面碰撞、脱轨等事故。工作人员疲劳驾驶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如司机注意力不集中、瞌睡驾驶等,极易造成列车超速或超过停车点,甚至撞上前方列车或障碍物。乘客不安全行为也会扰乱正常运营秩序,如强行进出列车、在轨行走、在站台和列车吸烟、车厢内躺卧等,不仅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也给运营安全管理带来挑战。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2019年广州地铁塌陷事故等,无不凸显人为因素风险管控的极端重要性。
1.3 管理因素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管理缺失或不到位极易酿成事故。部分运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职责不清晰、安全管理机构不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备等,导致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排查和治理。一些单位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高,应急演练流于形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出现应对不及、处置失当等问题,扩大事故损失。还有些单位重运营、轻安全,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到位,查险看险、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安全实操演练不足,员工遇到风险时不能正确应对。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的安全风险动态分析、预警、监控手段,管理措施难以精准施策。这些管理短板若不及时补齐,必将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1.4 外部环境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还面临诸多外部环境风险。恶劣天气如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大雾等,可能导致列车晚点、障碍物落轨、设备设施损坏、信号中断等,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列车脱轨或追尾事故。轨道交通线路穿越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如沉降、斜坡失稳、土石方垮塌等若防范不力,可能危及路基路轨稳定性,侵害行车安全。轨道交通线路周边施工作业频繁,吊装、高空作业、挖掘等若管控不严,坠落物可能砸落轨道区域,大型设备、建筑构件倒塌可能损毁轨道设施,危及行车安全。2008年5月1日,海南海口一在建房屋倒塌砸中海口有轨电车,造成轨道严重变形、1名司机死亡。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风险,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最大限度降低运营安全风险。
2 运营安全风险的分析方法
2.1 风险识别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风险识别主要采用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头脑风暴、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事故树分析、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对设备设施图纸资料、运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事故案例等文件的详细检索,结合日常巡检、维保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识别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薄弱环节。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专家学者、一线员工代表畅所欲言,从不同视角充分揭示运营安全风险点。利用HAZOP、事故树分析、FMEA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系统技术参数、作业环境条件改变以及设备失效的情景下,推演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路径,预判其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反复迭代的风险识别,编制各专业系统设备设施风险清单,为后续风险分析评估奠定基础。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制定安全策略的前提和依据。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开展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主要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危害后果严重性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初筛。风险定量评估则利用故障树分析FTA、FME CA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等,计算危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度量事故发生后对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运营中断等方面的影响。概率分析要充分考虑设备设施失效率、人的失误率、极端恶劣天气发生概率等因素,合理设置定量评估指标。后果分析既要考虑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也要评估事故对企业声誉、行业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间接影响。定量评估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乘客聚集区、高架线、隧道区间、车辆基地等风险易发多发场所,针对重点区域、关键设备开展专项定量评估。通过开展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测算各类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为风险分级、制定安全管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2.3 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合理配置安全资源,有针对性开展安全防控的基础。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要以危险事件发生概率P和事故后果严重性C作为度量指标,划分风险等级。通常根据PC值大小将风险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高风险包括事故发生概率高且后果严重的风险,如列车追尾、火灾、毒气泄漏等;较高风险是指事故发生概率较高且后果严重程度较高的风险,如列车脱轨、施工区域坍塌等;中等风险是危险事件发生概率较低但后果严重,或发生概率较高而后果轻微的风险;低风险则是事故发生概率低且后果轻微的风险。在划分风险等级时,要充分听取一线员工、专家学者意见,确保风险分级结果科学合理。在风险管控实践中,对不可接受的高风险要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对不期望发生的较高风险,要实施风险降低,严密监控;对可以接受的中等风险,通过日常管理加以防范;对可以忽略的低风险,做好风险监测即可。
2.4 风险地图绘制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的成果都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风险地图上。利用专业绘图软件,将识别出的风险点标注在轨道交通线路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或符号表示风险点的风险等级,形成风险分布热力图,让管理人员对风险防控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不同专业系统的设备设施风险图,明确各专业重点管控对象,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快速查找和识别本专业的风险分布情况。随着风险演变和安全管控措施的实施,风险等级、风险热点区域会发生动态变化,因此要定期更新风险地图,开展滚动式风险评估。风险地图是直观展现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的可视化工具,便于开展针对性地安全管理,利用风险地图还可以模拟事故情景,优化应急救援预案。此外,风险地图也可嵌入到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中,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为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决策、方案优化、应急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撑。
3 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3.1 加强设备设施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运营单位要从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入手,制定完善的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计划,明确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大修更新的时间节点、质量标准和考核机制。要加大设备设施检测力度,建立设备设施检测制度,明确检测项目、周期、方法和判废标准,利用机器人、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轨道、隧道、桥梁等关键部位的可视化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消除安全风险。针对使用年限较长、故障率高的老旧设备,要及时开展安全评估,对照现行安全标准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实施更新改造,从源头消除事故风险。在此过程中,既要把握时机,加快推进,也要统筹兼顾,避免更新改造集中实施对正常运营秩序造成冲击。总之,只有切实加强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从源头消除设备设施安全隐患,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3.2 强化人员安全管理
运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作人员资质管理,确保每一名从业人员具备相应工种所要求的资质条件,经过严格考核评价后方可上岗。要明确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细化安全操作规程,并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在职考核等方式,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针对司乘人员,要从选拔、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强化过程管控,加强司乘人员的心理健康疏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从根本上消除违章操作、疲劳驾驶等风险隐患。要高度重视乘客安全,加大安全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站厅、列车、宣传栏、广播、视频、互联网等载体,加强乘客安全常识、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逃生疏散等知识宣传普及,提高乘客文明乘车和应急避险意识,最大限度降低乘客不安全行为引发的运营风险。总之,只有不断加强人民的安全素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良好氛围,才能将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3.3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规范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度保证。运营单位必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多层级安全责任网络。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易落地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针对重大风险点制定专项安全管控方案,编制各类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通过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开发部署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风险智能预警系统等,实现对列车运行状态、机电设备状态、自然灾害预警、工作人员和乘客行为的动态实时监控,为科学研判风险形势、精准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总之,只有构建责任明晰、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科技支撑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3.4 做好外部风险防控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外部风险防控对于确保运营安全至关重要。运营单位要与气象、地质、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健全恶劣天气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应急机制。要密切监测雨情、风情、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状况,研判对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调整运营组织方案。针对运营线路所处区域的地质状况,定期开展隐患排查,重点关注软土地基、采空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等重点部位,利用物探雷达、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开展运营线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于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予以消除。城市建设导致的周边施工干扰是影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外部风险因素。运营单位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审查周边施工方案,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针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施工作业,运营单位要派专人现场盯控,发现危及运营安全的行为要立即叫停,并及时采取限速运行或停运等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生命线”,运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运营单位必须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根本要求,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从严从细抓好运营安全风险防控,坚持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原则,努力实现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华龙,刘雪娇,齐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3(36):11-13.
[2]李文宇,曹锟,吴洪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公交接驳组织方案与效果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2):88-91+106.
[3]葛陟.基于效用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企业,2023,(12):50-52.
[4]姜梦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环境监测的要点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8):42-44.
[5]王慧英,冯雨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3(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