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评价体系、增强中国科技期刊文化自信

2024-07-05 03:42梁祥凤李玉红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文化自信

梁祥凤 李玉红

摘 要:立足于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要求,通过现状分析查找国内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成因、厘清科技期刊文化自信的制约因素,发现目前制约中国科技期刊文化自信的因素主要源自3个方面:(1)现有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2)学者惯性思维导致高水平稿件偏向国外期刊;(3)中文科技期刊的语言特点使其难以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由此提出,建设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践行文化自信,应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期刊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彰显社会发展文化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动力;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3-0082-08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s

LIANG Xiangfeng1, LI Yuhong2

(1.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12,China;2.Journal Publishing Center,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n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achiev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by 2035,entering the forefront of innovative countries”,and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omestic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clears out the constraints o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ci-tech  periodicals.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o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s  mainly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s unreasonable;(2) the inertia of scholars′ thinking leads to the tendency of high-level manuscripts to be submitted to foreign journals;(3)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be included i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databases.Therefore,in order to build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in China and practice cultural confidence,the focus should be on constructing a multi-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that conforms to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nfluence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impetu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cultural soft power;cultural impetus;sci-tech  periodicals;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方针,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43。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命运、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2]。

科技期刊不仅仅是科研人员展示科技成果的窗口和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重要责任的科技期刊,还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体现的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七部委于2019年11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4年多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品牌建设成效突出,发展生态明显改善,文化自信空前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腾飞注入了强大文化动能。在文化软实力组成要素里,科技期刊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既是展现我国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为推进我国科技期刊文化自信自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文化动能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期刊提升策略,有必要对我国科研成果(本文仅指科研论文)和科技期刊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一) 统计数据显示的严峻现实

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达到4 963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比高达88.74%;英文科技期刊375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84种。根据《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2)》(以下简称WJCI报告2022),WJCI以《世界引文库》收录的1.5万余种全球优秀科技期刊为统计来源,中国期刊共有1 634种被收录,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有1 122种。从2022年8月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来看,中国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较多,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球处于前列。2020年,中国作者发表了7 920篇高被引论文,占同期全球高被引论文数(21 264篇)的37.25%;中国SCI期刊发表了444篇高被引论文,仅占同期全球高被引论文数的2.09%;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45%,而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25.85%。这一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49 845篇,其中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的只有25 766篇,仅占4.69%[3]。

以上数据客观反映出我国有大量中文科技期刊未能进入WJCI统计,绝大多数国内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极少数发表在国内英文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可。

(二) 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2020年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方面取得了高质量发展,国际影响力排名整体提升,部分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前列。其中,中文科技TOP期刊2015—2019年刊均他引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0.14%;5年刊均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6.63%[4]。

根据WJCI报告2022,中国期刊的WJCI指数均值为1.378,位列世界第9名(前8名分别为荷兰、英国、美国、瑞士、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中国有98种期刊WJCI指数、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全球前5%或学科排名前3。报告还显示,全球Q1区期刊共有3 853种,其中美国1 330种、英国1 151种、荷兰459种、德国230种、中国229种(位列第5),进入Q1区的中国期刊占全球Q1期刊总数的5.94%。另有395种中国期刊进入Q2区,占全球Q2期刊总数的8.95%。而进入Q1区的中文期刊仅有85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量的7.58%[5]。

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进步明显,但与科技期刊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问题,或者说是挑战。首先,国际上诸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都是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与实践积累方才形成的。中国科技期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起步晚,要想实现“弯道超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其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刊文对原创性或创新性研究要求较高,并且吸引能力强大。因此,中国科技期刊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刊物吸引力,刊登更具竞争力和引领力的研究成果。再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注重国际化编辑团队建设,全球范围吸引、遴选优秀学者参与刊物建设,而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最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通常倡导开放获取和国际合作,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中国科技期刊在开放获取和国际合作方面还有进步发展的空间。

为了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要提升刊文质量。要多策助力,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的原创性、独创性科学研究,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培养,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参见彭飞《人民论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9/0531/c40531-31112427.html。,以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刊文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二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在国际范围内遴选优秀学者参与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和论文质量评审工作,另一方面吸引国外优秀学者与中国作者开展科研合作,并把独著或合著科研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增加国际论文的发表比例。三要提升编辑队伍素质。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编辑队伍,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稿件学术质量控制水平。四要推动开放获取。要鼓励科技期刊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变,搭建更广泛的知识共享平台,增加科研成果的可见性和影响力。五要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要提高科技期刊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充分考量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并为优秀科技期刊提供更多的扶持激励政策。

中国科技期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不是个别期刊或少数期刊步入世界一流行列,而是要更多期刊跃居国际前列,通过在整体规模上逐步缩小与世界科技期刊强国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展现我国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并逐渐发展成为科技期刊强国。若要顺利实现这个建设目标,中国科技期刊则必须在期刊建设(特别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性工作。

二、制约我国科技期刊文化自信的因素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6]。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科技期刊发挥影响力的机制,并客观分析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已有学者从运营和出版平台等多个角度对科技期刊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科技期刊的初衷和使命在于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决定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对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不利,导致高水平科研论文更倾向于选择在国外期刊发表;二是国内学者,尤其是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学者,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科技期刊,这是因为他们对期刊的认知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三是中文科技期刊难以被国外知名数据库收录,不利于其在国内学界获得广泛认可。上述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制约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一) 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

科研论文的价值和影响力,往往是通过评价指标来实现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最早源于加菲尔德(E·Garfield)的专著《引文索引: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中的理论与应用》[7]。加菲尔德曾先后创建了《科学引文索引》(SCI,1963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3年)以及《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1978年),并建立了引文索引数据库

。他认为,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是代表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基于其前期工作的积累,加菲尔德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细化为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等18项指标,并以此为标准开展衡量和评价工作。

据了解,国际上采用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均源自西方学者,尽管最初秉承科学、客观和公正的理念,但经过演进和修订,逐渐掺杂了某些人为倾向,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违背公允原则,因此探索并建立适合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变得尤为必要。而国内建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各机构对科技期刊进行评价评级所采用的指标,基本上都源于对西方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增删或修订,如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期刊评价指标虽多达20余种,但这些指标均来源于国外各类数据库。西方学者在制定这些评价指标时最初并未考虑中文期刊,且国外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数量较少,所以尽管后来有一定的调整,但还是远不能全面反映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

目前,国内学界和期刊编辑工作者普遍认可最具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引用半衰期和平均作者数。但对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和文献选出率等指标的合理性存在争议,这些指标忽略了学科的特点,存在偏颇之处。单一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对期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建立在有失公允的指标来源数据库上的评价体系则具有误导性。对单一评价指标的质疑表明,国内已有学者和编辑开始独立思考如何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对于期刊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全面考量和尽可能完善。在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的过程中,我国应将其置于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准确把握和认知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寻找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索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8],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成长。

(二) 科研工作者惯性思维影响

科研人员对于期刊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西方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和主导地位,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往往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因此科研人员也习惯性地接受西方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科研人员对科技期刊的认知习惯决定了他们对科研成果重要性和价值的心理取向,从而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表现,进而限制了国内科技期刊的价值提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相对西方存在落后情况,学界亦面临着这一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通过派遣大批留学生的方式正式开启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新征途。随后,许多学者学成回国,成为我国各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推动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研发展。然而,他们也习惯性地将西方的评价标准视为理所当然,并将其在学习阶段对期刊的认知带回国内。缺乏遵循中国传统文化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意识,盲目追随西方文化,不加思考地沿用西方的规范[9]。这种情况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了阻碍。

此外,当前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在人才引进时,特别强调海外留学经历条件,当这批被引进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学科带头人,且在各单位独立建立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时,受惯性思维影响,他们很容易会将主观印象转化为客观现实,并通过梯队建设维持期刊评价分级的持续性。这对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形成了阻碍。

(三)中文科技期刊受限于语种

较早时,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主要来自欧美地区,不包括中文科技期刊。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中国国内开始引进国外的期刊评价体系,少量中文科技期刊陆续被国外知名数据库收录,但与中文科技期刊的总量相比,被收录的比例仍然远远不够。

而过分强调是否被国外数据库收录,并将其作为期刊价值评价标准,也阻碍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入SCI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一方面导致大量高水平科技论文流失,中文科技期刊甚至出现了“稿荒”现象,另一方面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还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阅读这些由中国作者撰写的本应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面的科研论文。为实现被国外数据库收录的目的,有些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竟然免费向对方提供自家期刊电子数据,并采取多种手段主动绕过国家间的互联网防火墙传递资料或获取对方要求接收的信息。参考这种经验做法,一些国内期刊采取借船出海、创办英文期刊等方式,通过国外知名出版平台实现国际化,对于建设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作出了一定贡献,但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甚至某种角度上说还恶化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文一直是通用语种,因此英文科技期刊备受重视。国内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从欧美学成回国的科研人员,往往习惯性地使用英文撰写科研论文并投稿到国外的目标期刊,较少考虑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需求。然而,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编辑界,都不能坦然接受国外将中文科技期刊排除在一流期刊之外的观点[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要求学者与科技期刊界迫切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文化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科技期刊要提升影响力,就必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这是影响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科技期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

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并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基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实际环境,充分考虑国内科技进步速度和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性。

(一)科研产出奠定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已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我国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大大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崭露头角。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从“跟跑”转变为“领跑”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的统计数据有了显著提高,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见表1、表2及图1。其中,表1为我国2021年的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表2与图1分别展示了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的经济体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年中国排名上升至第11位,是GII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以及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指数的全球排名情况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2—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此外,党的二十大首次对科技、教育和人才进行系统部署,提出未来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将增加到2.8万亿元,以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更多原始创新的突破,这为更多优秀科技论文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表2、图1,可以观察到我国的创新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创新发展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阶段,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持续上升。科技论文是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表现形式,科研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将更多以科技论文形式呈现的创新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必然会对中国的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若想实现此种情景,不仅科研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信,打破陈旧思维惯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价值评价思维模式,中国科技期刊界也应群策群力,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上述模式的科技期刊多元评价体系。

(二)政策导向利好科技期刊的发展

统计数据①显示,我国学者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相比之下,国内科技期刊表现不佳,无法与我国的科技实力相匹配,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与国际科技期刊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为应对上述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相关政策。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旨在优化科技期刊和出版结构布局、提升科技期刊的专业管理能力、加强科技期刊在出版市场的运营能力,以及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意见》详细说明了如何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进程,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11],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扩大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持续改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高质量稿源获取环境,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在政策引导下,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批准了15种中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与此同时,卓越行动计划继2019年批准支持创办30种英文版新刊后,2020年又再次选择30种高起点新刊[12]予以支持,2023年则选择支持50种高起点新刊。

这些政策对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尽管上述文件或政策是基于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产生的,但不可否认,《意见》作为一项指导性文件,已经为中国科技期刊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我国科技期刊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借鉴经济领域采用双轨制和多元并存的做法,可采用多种机制体制并行的方式对期刊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尊重既有客观事实,对现有科技期刊评价标准进行适当修订,使其更符合中国国情;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破“四唯”“五唯”立新标,提升借船出海和新建英文期刊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是中文科技期刊,要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必须提升中文期刊在评价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一)优化借船/造船出海英文期刊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SCI作为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后,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给中国科技期刊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国内部分学者提出了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的举措。

借船出海是指通过与国外大型出版商合作创办期刊,如与Nature、Science的子刊合作,采用国内外双主编和国际化编委会的方式,先申请国际刊号(ISSN),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再申请国内刊号(CN)。借船出海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起点高、发展快,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因而促使多家科研单位效仿,创办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但这类期刊在数字化版权方面存在严重的流失问题。

造船出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国内学者创办高起点的英文期刊,同时申请国内和国际刊号(CN和ISSN)。在编委会建设方面,部分期刊聘请了高水平的国外学者组成国际编委会;在平台建设方面,有些期刊选择与国际大型出版商合作,如Elsevier、Wiley、Springer等。造船出海策略旨在将国内创办的期刊推向国际学术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造船出海的期刊发展参差不齐,总体影响力稍逊于前一类期刊,并且也存在类似的数字化版权流失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转变,以满足中国国家整体发展需求。

以上两种类型的中国英文期刊,在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在保留其参与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修订,并参考中文期刊的评价标准,根据自愿自觉的原则对其进行评价。

(二)构建符合国情的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语言不应成为全球科研交流的障碍。2020年9月,魏均民总编辑在谈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向时表示:“很多人认为语言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传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其实我觉得只要内容吸引人,语言就不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障碍。”[13]中文科技期刊可以积极参考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但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建立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科技影响力。

中文科技期刊应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14]。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是增强文化自信、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评价理念、方法和机制。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对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确提出了“四个面向”的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承担起历史责任[15]。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应以“四个面向”为标准,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5个维度全面准确地评估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这有助于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在华语科学界的影响力,推动中文科技期刊繁荣发展,讲述好中国科学故事,并逐步吸引国际优秀科研成果刊登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构建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简单地抛弃当前通用的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已经开始探索构建符合国情的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所采取的创新做法有选取他引影响因子等指标,同时考虑交叉引用、学科特点分布等因素,适度加入专家评定等,利用这些指标对国内的自然科学期刊进行评判,且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其基准数据来源于CSCD,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尚存有争议。在全面准确衡量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5个维度方面,需要进行量化和细化,以提高可操作性。这种量化可以参考影响因子等评价方法,不同类型的期刊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指标,并建立共享的专家库,与各类学术性群体(如学会、研究会)等合作,在统一指导下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中文科技期刊评价公平、公正。

五、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导原则,这对于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办科技期刊的初衷是传播人类科技成果,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至新的高度,促使其文化动力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在科技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科技期刊逐渐承担了更多社会功能,既是传播科学技术的平台,也成为一种追求利益的手段,偏离了创建科技期刊的最初目标。因此,需要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才能有效发挥文化动能。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这为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包括英文刊和中文刊)的现状分析,在重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以供决策参考。后续工作将论证如何选定中文科技期刊合理的评价指标,进一步落实中文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有效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49.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速览——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EB/OL].(2022-08-31) [2023-10-11] https://stm.castscs.org.cn/ty/40643.jhtml.

[4]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编写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2):1 477-1 480.

[5] 中国知网评价中心.2022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发布[EB/OL].(2022-12-20)[2023-10-2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I4NTE0OA%3D%3D&mid=2247536321&idx=1&sn=5718a59d9d5d7d5cbaa2306f0ff6e9ff&scene=45#wechat_redirect.

[6] 高福.肩负使命,文化先行[J].科学通报,2021,66(1):3-4.

[7] GARFIELD E.Citation Index: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M].Oxford:Wiley,1979.

[8] 王婧,张芳英,刘志强,等.以“文化自信”坚定科技期刊的使命担当[J].科技与出版,2018(2):38-44.

[9] 唐淑臣,陈浩元,张蕊,等.对中国人名音译“西化”乱象的反思及纠正对策[J].编辑学报,2022,34(3):237-243.

[10] 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33(2): 229-230,236.

[11] 任胜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科学通报,2019,64(33):3 393-3 398.

[12] 宁笔,杜耀文,任胜利,等.2020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中国期刊年鉴,2021(1):302-307.

[13] 光明网.专家:提升集约化 助推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EB/OL].(2020-9-23)[2022-12-28].https://m.gmw.cn/baijia/2020-09/23/34215471.html.

[14] 周红利,冷怀明.增强期刊人文化自信 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J].编辑学报,2021,33(6): 610-614.

[15] 央视新闻.关于科技和创新,习近平说了四个“面向”和两个“更加”[EB/OL].(2020-09-11) [2023-10-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 7544221218359126&wfr=spider&for=pc.

[编辑:洪梦绮]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文化自信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