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治理、社区工作提供基本依据的优秀学术专著

2024-07-04 22:09:25刘战
人民长江 2024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陌生人

刘战

由于农村创业机会少、收益低,相互熟识的农村人口成批到城市打工、创业,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原先不熟悉的人日渐在城市聚居。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陌生人之间也可方便地进行交流。因此,“熟人社会”正在远去,而“陌生人社会”正在来临。如今的“陌生人社会”,尽管在空间距离上来说可能很接近,但也互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与传统以伦理亲情、道德情操、宗法力量维持的“熟人社会”相比,“陌生人社会”中的人们具有明显的“去道德化”倾向,主要依靠契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冷漠的陌生人关系使得道德的“他律”作用遭受严重削弱,给社会治理和社区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认识“陌生人社会”,应对其带来的种种挑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长宇的学术专著《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对这一问题做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回答。

该著作的导言首先指明在如今这一交通通信迅速便捷、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时代,社会已从传统的“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之后分七章,对陌生社会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做了深入而翔实的探讨。其第一章为《陌生人、陌生人社会及其现代性根源》,第二章为《陌生人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与价值基础》,第三章为《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解释范式》,第四章为《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伦理风险及其致因》,第五章为《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化解机制》,第六章为《筑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第七章为《我国“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柔性社会治理》。内容非常全面,在此书评中难以详述,仅就笔者关注的社会治理、社区工作这部分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最具启发和借鉴价值。

(1) 道德约束力的下降是“陌生人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今时代,坦诚相见、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正不断遭受着“陌生人社会”的冲击。老人街边“碰瓷”讹诈搀扶者使得人们不敢轻易帮助“陌生”老人;熟络的邻里关系也渐渐被避免眼神交流的“社交恐惧”取而代之;路见不平再也不是拔刀相助,更多的是怕惹祸上身。“陌生人社会”的冷漠,使得社会的道德约束力下降。以上看似小小的社会举动,反映出我们是什么样的公民,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立志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蝴蝶效应所带动产生的连锁反应危及的早就不仅是公民自身,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也会因道德约束力的下降而受到影响。

(2) 在主要依靠契约和法律的力量外,适当增强道德规范力量,是“陌生人社会”亟待完成的任务。

在“陌生人社会”,由于道德力量的弱化,使得契约和法律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加剧社会的“去道德化”倾向。为此,有必要适当增强道德规范力量。道德规范力量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于社会正常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效能。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力量的认识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体现,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理解自己对他人、社会发展的义务与责任,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建立在明辨善恶是非的基础之上,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加强道德规范力量,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人无德则不立,加强人们的道德规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使个人更具有自身魅力。对待国家,公民应自觉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对待社会,应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服务大众;对待他人,应友善和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人们整体的道德素养才可得到提高,互助共荣,同为一个大家庭,社会大众的幸福感才会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这有利于激发为保持社会活力而存在的责任感、荣誉感。另外,还可为社会活力的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良好的氛围,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与进步。

(3) 以“信任”为中心,构建“陌生人社会”推进社会治理、社区工作的措施体系。

“熟人社会”稳固的社交网络使人产生信任,失信者将在该社区内无立足之地;而在“陌生人社会”,互不熟悉使人在“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之下互相戒防。社区居民之间具有底线信任,对成员的可靠性和义务承担能力拥有信心,是人们认同并遵守制度、规则的基础。设法重建居民之间甚至是管理阶层与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促进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的良性互动,是“陌生人社区”基层治理的基本切入点。为此,需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对背德行为的发现能力。人们之所以违法背德,是因为觉得其行为难以被发现;如果可以轻易被发现,自然就不敢了。比如电动自行车,以往属于易盗物品,但现在共享单车由于安装了定位系统可以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却很少被偷,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现代技术手段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科技产物的诞生,如手机的快速便捷、互联网的四通八达、电视的家喻户晓以及电脑的功能强大等。一封简短的匿名信,一段不起眼的短视频,通过手机端的发布、互联网的传播,几秒间便可经过数十万次的转载而被广为告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露背德行为,使侥幸心理无所遁行。

第二,推进道德法律化,增强对背德行为的惩罚力度。依法治国一直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准绳。而对于背德行为的惩罚也是希望通过利用某些已被制定法则的权威性、有效性以及强制性使人们遵从特定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道德惩罚并不同于实质的法律惩戒,其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这样的惩罚一般指的是让违反人的自由、财产以及个人声誉受到损失或影响。例如,对于一些高铁霸座事件,因被相关知情人士在网络上曝光而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虽然该涉事人员的行为不足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网络曝光却也对他今后的事业发展造成了影响,形成了实质上的惩罚。

第三,运用道德反馈机制,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纯良”即是对道德信念起作用的一种主观论断,而“舆论的压迫”便是对道德信念的一种客观反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后,当孩子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同学、老师同样是他们的学习认知体,而当他们进入了社会,又会接受着社会文化的支配与影响。当外部所接受到的教育经过系统深入的组织后,便可成为个人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内部机制,而在这一内部机制的运作下,人们可以明辨是非,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随着上述外部教育的加深,其内部机制也在得到不断的完善,个体从懵懂少年发展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成人,从而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第四,提供道德活动情境,引导人们践履。朱熹所撰写的《性理精义》卷八中写道:“方其知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直观地进行道德情境的实行,可以更好地给予人们道德冲突以及道德实践的体验,从而提高人们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合适的道德行为。推此及理,道德规范力量的传播也不应限于纠正背德行为这一条路径上。父母应为孩子以身作则,教给他们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亲身体验做好事、讲文明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领导应为员工提供勇于表现、表达自我的平台,推崇勇于发言、敢于发言的公正、民主的工作环境;公民更应时刻谨记一名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这样,当我们参与某些情境下的道德活动时,既可以从理性角度思考并分析道德行为,也可以从感性角度直接参与到道德的践履活动之中。

基金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研究”(2024040406203)

书评人简介:刘  战,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社区治理、司法社会工作等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道德规范陌生人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6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如何面对陌生人
儿童绘本(2017年8期)2017-05-10 18:18:21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小学德育(2017年3期)2017-03-28 14:24:56
陌生人敲门不能开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06:16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54:43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7:58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