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

2024-07-04 21:17朱喆游艾青张兴中周荣华鲍瑜严念东陈少愚张平龚丝雨周容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湖北省

朱喆 游艾青 张兴中 周荣华 鲍瑜 严念东 陈少愚 张平 龚丝雨 周容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体系建设和效能提升方面仍存在整体效能不足、低水平重复、转化率偏低等问题。通过借鉴全国部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主要做法,从职责定位、协同模式、学科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效能;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06-022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6.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Hubei Province

ZHU Zhe,YOU Ai-qin,ZHANG Xin-zhong,ZHOU Rong-hua,BAO Yu,YAN Nian-dong,

CHEN Shao-yu,ZHANG Ping,GONG Si-yu,ZHOU Rong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ubei Province had made rapid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exceeded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but there were still problems i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uch as insufficient overall effectiveness, low level repetition, and low conversion rate. Based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ome academi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positioning, collaborative mode, subject sett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innovation efficiency;Hubei Province

中共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不断渗透到“三农”发展全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1]。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环节,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体现[2]。

随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步入加快发展期,也标志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3]。湖北省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向重点领域聚集,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取得明显成效[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制定相应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5],2022年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

但随着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进,加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更为紧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农业强国建设总目标下,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成效与问题,并结合全国部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做法与经验,为加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1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1.1 科教基础优势明显

湖北省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基础良好。全省现有市(州)级以上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73家,有中央驻鄂农业高校院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湖北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有11个地市州农业科学院以及有涉农专业的武汉大学、长江大学等。拥有农业科研人员5 200多人,其中,涉农两院院士14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05人、综合实验站55个。全省共建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等两大平台相继挂牌。

1.2 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2006年,湖北省政府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整合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以及地市州农业科学院等24家科研单位农业科技资源,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首批正式运行的区域性农业创新平台,初步构建了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一盘棋”、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一体化”、科技支撑现代产业服务“一条龙”的协同创新体系。2015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共同发起成立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省科技创新中心的升级版[6]。在服务基层等方面,也创建了形式多样的平台,如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的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实施的“乡村振兴荆楚行”五大行动等,科技支撑湖北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选育动植物新品种284个,占全省的90%,取得授权专利、新品种权等776项,获得科技成果1 85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4项。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游艾青团队“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大学何光存团队“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研发出抗根肿病油菜、板蓝根型油菜,引领油菜育种新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高产、高油、优质、耐密型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单产突破213.11 kg,含油量达50.38%,成为国家新品种试验中含油量最高品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梅书棋团队研发的“硒都黑猪”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湖北省生猪国审品种“从0到1”的突破。

2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成熟,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缺位、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7]。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是协同效能不足、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距离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有较大差距。

2.1 整体效能不足

“上下一般粗”问题尚未解决,创新效能不高。作为创新体系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在基础研究、应用集成、示范推广等领域分工明确。但实际上农业科研院所与教学单位之间,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与分工[8]。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业创新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各自为战”现象较普遍,协同创新不够。研究显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鄂成员协同创新技术效率均值为0.34,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不高,协同创新核心竞争力培育不足[9]。不同层级科研单位或团队难以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缺乏科研创新所必需的学科交叉与人才流动。

2.2 低水平重复

创新研究方面,应用研究缺乏针对性,基础研究缺乏深度,职称科研、交账科研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学科短板问题,研究方向、学科布局等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传统作物育种方面重复研究较多[10]。地市级农业科学院在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深度不够,农业科研还没有真正将市场需求、成果产业化作为科研的切入点,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仍停留在“等待”的被动服务状态[11]。省级农业科学院则存在着对基础、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瞄准前沿科技视野不够开阔,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贯通还缺乏有效手段,全院科研统筹力度不足等共性问题[12]。

科研管理方面,科研人员在追逐项目、加紧产出、应对各类考核检查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活动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13]。科技计划立项周期过长,短期且不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都导致科研人员更多倾向低水平重复和“短平快”的研究项目,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经费报销、应对检查等繁琐事务上面。

2.3 转化率不高

一是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程度普遍很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14]。而湖北省仅为65%左右,差距还较为明显。二是评价体系还有待健全。如何做到“破四唯”是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不断探索的问题,2020年被誉为国内首个“破四唯”细则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发布后,在网络中引发巨大争议。如何平衡“短平快”的成果转化与“长弯慢”的基础研究,是接下来农业科技评价体系研究中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3 全国部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主要做法

3.1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化机制创新,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从2013年开始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大刀阔斧深化内部改革,强化机制创新,构建了学科体系机制、团队机制、任务机制、资助机制等管理机制,为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提供了试点经验。一是建立学科体系机制。构建三级学科体系,并不断强化以学科体系为引领的创新导向机制。按照国家需求,优化调整三级学科体系,增补了作物组学技术、作物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乡村环境等新兴前沿与薄弱学科。二是建立科研团队机制。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按照三级学科体系确立的研究方向,建立起以科研团队为创新单元和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科研团队由首席专家、骨干专家、研究助理三类岗位人员按比例组建,并建立了首席负责制、首席接续机制、任务引领机制和团队调整机制等相关制度。三是建立院所团队三级任务机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梳理凝练院、所、科研团队三级任务,构建起以任务核心,打造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创新任务有机统一,以学科方向为引领,以科研团队为创新主体,以三级任务为创新主责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四是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计划相结合的资助机制。在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主体的竞争性科技计划和以科技创新工程及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主体的稳定性科技经费互为补充的资助格局下,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相结合的双轨政策支持科学研究,形成国家目标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竞争与合作相结合、部门之间分工与协调相结合的科技协同治理体系[15]。

3.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优化学科布局

学科建设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需要瞄准科学前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16]。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对农业领域学科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和新要求[1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化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设置,强化前沿性、基础性研究部署,着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生物信息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农林生态与环境、能源草、人畜共患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技情报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表型组学等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3.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集聚区域创新要素,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在全国首创并实行“院地一体、双重管理”的模式,省内地市级农科所由省院和所在市共同领导,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体化部署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依托地市级农科所贴近生产一线区位优势促进成果转化。牵头组建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吸纳全省30余个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盟,促进区域优势创新资源的系统优化、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主动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联合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整合区域优势资源赋能长三角农业农村发展。创新管理理念,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21年印发的文化手册中明确“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的管理理念,并以“管理三人行”微信公众号为网络传播窗口和宣传阵地,潜移默化地传递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18]。

3.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持续深化科研要素保障体系改革,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与动力

聚焦产业需求、聚力破解产业问题、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对院属学科团队进行梳理、整合,结合院创新工程,设计一批重大任务,突破农产品加工、数字农业、智能农机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虚拟研究中心,构建了跨单位跨学科的大联合、大协同攻坚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落实“破四唯”改革措施,院内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科研任务为榜单,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力促创新工程科研任务“揭榜制”常态化,试点推进“赛马制”;主动融入全省农业经济主战场,启动实施第二届面向社会寻榜揭榜农业科技难题,做大做强“技术需求方”与“创新优势方”之间直接对接平台,将“揭榜制”的探索实践走向深入;创新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出“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探索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的新模式,蹚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新路子,初步形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农科模式”[19]。

3.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院企合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大力宣传、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将院企合作与院地合作同步推进、同步铺开。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委托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关于深化院企合作的意见等,明确成果转化、技术入股和“四技”服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参股企业为重点成果孵化平台,主要是通过在参股企业或合作企业建立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让企业近距离了解品种特征特性,并通过在示范基地召开品种观摩会和科企对接交流会加强品种宣传,让企业尽快发现适合他们需求的品种,最大限度地让优秀品种脱颖而出,最终达成交易协议,后续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或根据企业要求开展委托育种等[20]。“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累计与     2 347家企业开展了科技合作,组建的广东金颖农科孵化器于2021年获批成为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参股企业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批上市。

4 湖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效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中央机构集中力量用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大学是基础研究、教书育人的主体。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任务为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地市级农业科学院(所)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遴选推介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涉农科技领军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体系结合不紧密、服务内容与需求严重脱节、新型技术的平台缺失等诸多问题[21]。

4.2 构建梯次分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明确不同类型创新主体职责定位,统筹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一盘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省创新中心作用,构建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一盘棋”、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一体化”、科技支撑现代产业服务“一条龙”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建立稳定支持机制,持续开展农业科技领域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通过实行“揭榜挂帅” “赛马制”、首席专家负责等有效方式,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4.3 加强协同创新做有组织科研

坚持“四个面向”,尤其把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在继续充分发挥自由探索应用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基础上,加快变革科研院所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按照研究前产业关联度高、研究中技术创新度好、研究后发展贡献度大的要求,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协同创新。发挥湖北关键省份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湘鄂赣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通过开展制度建设提升、学科优化提速、平台建设提效、成果培育提档、人才队伍提质、创新氛围提振等举措,着力提升科研工作效能。

4.4 超前布局新兴交叉学科

要以产业安全、核心竞争力培育为导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加强基础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受制于人的核心关键技术方向取得突破[22]。紧跟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超前布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质能高效转化等前沿与交叉技术研发与农业应用等方面科研力量和研究基地;加强现代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太空农业、未来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种业安全、耕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治理、乡村建设等战略需求。

4.5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管理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联盟作用,加强创新中心管理和考核,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成果评价由“唯论文、重奖励”转为“崇创新、重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由“论文专利导向”转为“产业贡献导向”;完善创新成果的差异化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成果类型,分别突出技术研发的创新度、产业需求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完善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按照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公平公开的原则,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体现科技成果应有价值,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君,毛世平.科技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J].智慧中国,2023(1):31-33.

[2] 敦 帅,陈 强,贾 婷,等.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3):24-43.

[3] 黄其振,陈 杰.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40年回顾及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175-180.

[4] 鲍 瑜,张兴中,张 平,等.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2):10-13.

[5] 陈文辉,王昌君,顾 艳,等.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趋势、特征与提升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3,62(7):206-212,221.

[6] 严念东,游艾青,张兴中,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及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4):5-8.

[7] 钱福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重构[J].农业经济,2017(1):38-40.

[8] 陈奕帆,何泽军,李炳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及对河南省的启示[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5):48-50,54.

[9] 王维薇,李 平.提升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J].决策与信息,2018(12):114-118.

[10] 李秀杰,杨明星,孙洪祥,等.新时代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思考——以河南省农科系统县级农科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3):18-21,52.

[11] 瞿学文,周景飞,涂军明,等.地市级农科院所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6):8-10,21.

[12] 岳玉兰,侯立刚,刘 卓.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省级农科院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2):22-24.

[13] 苗水清,杨泽宇,熊明民.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典型案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1-4,14.

[14] 李 平,刘智君,王维薇.中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1-3,28.

[15] 张江丽.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之我见[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3):18-19,30.

[16] 许 玲,陈虞雯,魏伶俐,等.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4):301-304.

[17] 梁丽娜,吴 洁,杨国航,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4):170-173.

[18] 徐世伟,罗兵前,曹 娟,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理念探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1):32-34,86.

[19] 李长胜.牢记嘱托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4):1-4.

[20] 涂从勇,何秀英,李健雄,等.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21,48(10):148-156.

[21] 武 婕.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3(2):29-30.

[22] 吴孔明,毛世平,谢玲红,等.新阶段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基于产业安全视角[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1):83-92.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湖北省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科技带头人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对策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及创新
微信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取缔1136座非法矿山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