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2024-07-04 01:18孙文格
新楚文化 2024年13期
关键词:孟子思想

【摘要】孟子秉承了尧、舜、禹直至孔子等人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从而构建了一套生态观念体系。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孟子的“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不可胜用”的生态发展分析了孟子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孟子生态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认为其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孟子;生态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01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生态观念在当今十分重要。孟子,这位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远且清晰的理解,他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智慧和生态智慧,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倡导了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崇高追求。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联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人类依赖于自然提供的资源,而自然也同样需要人类的关爱与呵护。

孟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的理念,这个理念主张仁爱之心应该广泛地施予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上,孟子将仁爱之心从人类社会延伸到自然界,明确提出“仁民而爱物”的观念。这一观点创新性地将伦理道德的范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生态环境,为后世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观:“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物”,这代表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爱和珍视。它与“亲亲”和“仁民”的人文生态环境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仁爱”的核心。 在孟子看来,爱护生态环境与爱自己的亲人及天下所有的人同等重要[2]。他认为,我们对万物应怀有珍惜之情,而这种珍惜并非源于仁爱;对民众应具有仁爱之心,而这种仁爱并非局限于亲爱。这是一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层次关系:首先关爱亲人,进而扩展至对民众的仁爱;再将这种仁爱精神延伸至对万物的珍惜。

对孟子而言,他将对生态环境的爱护放置到和关爱家人乃至关爱全人类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生态伦理的深入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对待禽兽的观念,充分展现了他的恻隐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君子对待禽兽,目睹其生,不愿见其死;听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远离庖厨。”这表明君子对待禽兽,应怀有同情心,不忍见证其死亡,不忍食用其肉。这种同情心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孟子恻隐之心的真实体现。同时,孟子批评齐宣王只关注禽兽而忽略百姓的举动,质问他“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齐宣王在关注民生与爱护万物之间失衡,未能将二者有机融合,将仁爱均衡地延伸至人民与万物。

孟子的“仁民爱物”观念,凸显了他对自然界生物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生命的尊重。在彼时历史语境中,该观念具有重大思想价值,为后世生态伦理理念的演进奠定了基础。“仁民而爱物”,意味着我们应该关爱所有的生物,尊重生命的价值。这种理念不仅强调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相处,还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在孟子看来,人类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福祉,还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孟子的这一观点展现出了深远的时代意义。在当今时代,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日益枯竭,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孟子的“仁民而爱物”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通过对孟子生态伦理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不可胜用”的生态发展取物有节思想

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还主张取物有节的原则。他认为,人类应当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界的持续繁荣与生机。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恩格斯曾经在论述劳动作用的文章中传递出他关于资源浪费的思考:“一切动物对食品都是非常浪费的,并且常常摧毁还在胚胎状态中的食品……”[3]人类的行为亦如此,时常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无度地从自然中汲取资源,而忽视了回馈与关爱。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无疑是严峻且深远的。恩格斯的这句话在于警醒大众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旨在提醒我们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在他所处的时代中也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不可胜用”的资源利用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是:在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粮食供应将保持充足。采取合理的捕捞方式,如不在池塘中使用密网,将确保鱼鳖等水产品种群的持续繁衍。遵循科学的采伐计划,按照一定季节入山伐木,将有效保障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粮食、水产和木材等基本生活物资得到充分保障时,百姓对于生养死葬等基本生活需求将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实现王道仁政的重要基石。这里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一系列的做法保证了农业、水产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粮食、水产和木材的充足供应的同时,百姓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它倡导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长远的福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仅要为目前的利益着想,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

同时孟子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他所认为的和谐生态社会的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在五亩宽敞的宅院中,种植桑树,待到五十岁,便可享用丝织品。充分利用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繁殖期,七十岁时,便可品尝肉食。把握百亩耕地的生产季节,保障家中数口人的温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灌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理念,使花甲之年的人们无需肩负重物行走在路上。让七十岁的老人安享穿衣吃肉的生活,让普通百姓不受饥饿与寒冷之苦。

为何称之为理想生态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农民秉持“不可胜用”的生态发展观念,遵循农时进行耕作,避免过度捕捞与乱砍滥伐,使得生产生活资源取之不竭。这一社会不仅关注人们的服饰需求,重视文明礼仪的传承,更强调农业生态的保护。此外,孟子的“不可胜用”生态发展理念还体现在对万物养护的实践中。“从时顺势,说到底也就是顺理。”[4]“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倘若获得必要的滋养,各类事物皆能茁壮成长;反之,若失去必要之养分,无论何物皆有可能衰败消亡。“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虽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在这里为我们确立了索取的原则。他在(《孟子·离楼下》)中论述道:“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获取与不获取,均在个人抉择;然而,若获取,则可能损害廉洁操守。施与与不予,均属可选行为;然而,若施与,他人或谓我滥施恩惠。生与死,二者可选;然而,若选择离世,勇敢声誉或将受损。因此,我们应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力求维护自然原始风貌,悉心呵护自然,促进生态繁衍的蓬勃发展。

孟子关爱生物的理念,以及他所提出的“时禁”与“养护”的观念,构成了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与发展,同时体现了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关注。在深入探索孟子的生态伦理观时,我们不禁为其对生物的关爱所感动。孟子以宽广的胸怀,将人类与万物置于同一高度,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维护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他提出的“时禁”与“养护”观念,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期望。孟子强调人类应当关注长远的生态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类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确保地球生态的健康与稳定。

总之,孟子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关爱生物为基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然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孟子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重要进步,它不可避免地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孟子的“民生”思想早已被当代社会采纳,构建了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党和国家把谋求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国家要发展,除了国内的稳定发展外,还要同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共同进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已经确定为国家战略目标。培养具有生态价值理念和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现国富民强众乐的根本保证。如何成功培养和塑造人才?“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积极的内容”[5],我们从孟子的生态教育思想里能够找到答案。

人类长期以“万物之灵”自居,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充当着工具与资源的作用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然而儒家的生态文化理念则强调万物共同生长,互不干扰,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同时,人类也无法脱离天地自然而独立生存。然而,我国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一些生产粗制化、重污染、高浪费的情况。面对这一现象,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引导民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从我国古代儒家的生态思想中去探寻经验与借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适度取物、克制物欲的观念提醒我们,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纵然我们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的资源,但是无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绝非能轻易获取随意浪费的。从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就开始着眼于探究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实现二者和谐发展。

关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我们需充分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稀缺性。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储量有限,即便可再生资源,其获取也需经过漫长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因此,有必要实施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已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强调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这一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重大意义,我们可深入研究并借鉴儒家学者的思想,将其应用于现代可持续发展实践。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应该以和谐发展作为长久的立足点,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形成良性生态关系[6]。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对儒家学派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孟子的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孟子的生态思想使我们相信,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着善良的本性,只要发挥道德自觉,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每个个体都积极参与配合承担主体责任,在消费过程中要厉行节俭。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不仅可以为保护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总之,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新视角。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田玉川.孟子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39.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3.

[4]王耀辉.孟子正道[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05.

[5]王翀.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建设和谐中国进程中的意义[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1):14-16.

[6]魏耀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2.

作者简介:

孙文格(1999-),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孟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磨刀不误砍柴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