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阮是汉代从西域传入的弹拨乐器,在民族音乐伴奏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诸多中阮作品中,当属林吉良先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其风格类型多样,为中阮艺术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草原抒怀》是一首代表性的中阮独奏曲,文章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对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进行论述,期望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的特色和魅力。
一、中阮独奏曲《草原抒怀》作品和作曲家简述
(一)作品简述
《草原抒怀》这首曲子的创作源于作曲家对草原生活的深入体验和感悟。作曲家林吉良先生在内蒙古草原的采风之旅中,被草原的辽阔、牧民的热情以及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于是将这些感受和体验融入音乐创作,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草原风情的中阮独奏曲。
《草原抒怀》的音乐风格深受草原民间音乐的影响,曲调悠扬,充满了原生态的野性美和动人的情感。整首曲子富有节奏感,旋律清新明快,既有深沉的思念之情,又有欢快的舞蹈节奏,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草原抒怀》没有严格的曲式和结构要求,音乐的演奏往往由乐手随意发挥,这使得曲目在演奏过程中充满了变化,听众欣赏时总能获得惊喜。同时,曲中也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如拉弦、顿音、滑音等,使得整个曲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感染力。
(二)作曲家简述
中阮独奏曲《草原抒怀》的作曲家为林吉良先生。林吉良1942年出生于辽宁大连,他热爱音乐,进入大连歌舞团后主要负责演奏工作。他在工作之余不仅钻研了二胡、中阮演奏艺术,还自学了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林吉良先生基于多种民族乐器的学习经验,在中阮曲目创作中融合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风格,使得其作品有较为丰富的演奏技法。林吉良先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中阮独奏曲目,包括《满江红》《草原抒怀》《游泰山》等,使得中阮艺术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二、中阮协奏曲《草原抒怀》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特征
《草原抒怀》为并列三部曲式结构,作品整体是在降B宫系统上,采用g羽调式创作,在主体部分前设计一个独立引子,采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演奏。
引子部分。这部分为作品的第1—20小节,具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速度多变,4/4拍,以二度和三度音程级进为主。第一个乐句在调式主音la长音上展开,续音采用轮奏技巧,并且加入了下方二度装饰音,旋律模仿了蒙古族长调,整体更加婉转、悠长。均匀的四分音符构成了引子部分的三个小阶段旋律,羽音、角音和商音为整首曲目的主要
基调。
第一部分。这部分为作品第21—104小节,采用小快板形式进行演奏,整体旋律较为欢快。第一部分的初期阶段转换为2/4拍子,以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节奏为主要节奏型。这部分整体旋律仍然是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基础上创作的,但加入了一些跨越性较大的音程,如五度和八度音程,用于更加形象地展现草原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随后进入一个抒情小阶段,演奏者需要采用整体较为柔和、舒缓的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奏,用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旋律,并且要采用轮奏和双声部演奏技巧呈现,让旋律整体的抒情意味更加浓厚。另外,在这一个抒情小阶段首次出现了偏音si,点缀于属音下方声部。最后进入旋律较为激昂、热烈的阶段,从低音la逐步推进到la-do-re-mi-sol-la主旋律,形成了完整的羽调式音阶。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演奏者配合运用扫弦、双弹以及装饰音技巧,最后过渡到调式主音la,力度逐步减弱,为引出第二部分作铺垫。
第二部分。这部分为作品的第105—132小节,采用慢板形式演奏。尽管这部分在作品中占比较小,却能够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抒情性特征,主要用于表达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部分节拍速度多变,并非局限于4/4拍子或是2/4拍子,而是二者混合、交替出现,这使得主题音程更加丰富。同时,这部分模仿了蒙古族音乐中的大跳结构,从主音跳进,存在大量的六度和八度等跳进。此外,这部分主要围绕调式mi和la音位核心音反复递进,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并且出现了偏音fa。偏音fa出现在主题装饰音演奏部分,使得作品的主题抒情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后半部分转变为4/4拍子,在滑音技巧的支持下推进到调式主音la,再推进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这部分为作品的第133—218小节,采用快板演奏,整体旋律较为激昂,是作品的高潮部分。进入这部分后,曲段先转换成2/4拍子,情绪层层递进直至高潮;主题旋律中包含跳进较小的三度和四度音程,以及大量装饰音。随后演奏者需要加快节奏,转换成4/4拍子,使用十六分音符演奏,旋律转变为二度和三度上下行反复变换的旋律,以级进音程为主。最后回归到2/4拍子,演奏者运用扫弦、轮奏等技巧反复演奏mi音,最后逐渐放缓演奏速度,直至乐曲结束。
(二)旋律特征
《草原抒怀》的旋律大量模仿和借鉴了蒙古族民歌元素,采用不同的变奏形式递进。这首曲目引子部分,采用蒙古族长调音乐元素来呈现,旋律线整体呈现出抛物线的特点。小快板部分以调式中心音la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跳进和级进组合的方式,充分展现出蒙古民众舞蹈的热烈、欢快特征。慢板部分的旋律起伏较大,这一特征与蒙古族音乐中频繁使用的大跳有密切联系。
(三)调性调式特征
首先,从调性上来看,《草原抒怀》采用了降B宫系统的g羽调式,这种调性本身就带有一种深沉而宽广的感觉,与草原的辽阔和壮美相得益彰。通过运用这种调性,作曲家成功地描绘出了草原的广阔,使听众仿佛置身于那片无垠的绿海之中。
其次,在调式的运用上,《草原抒怀》也展现了其独特性。曲子大量运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五声调式,这种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用这种调式不仅突出了曲子的民族风格,还使得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充满了草原的韵味。
最后,《草原抒怀》调性调式的转换也十分巧妙。随着曲子的发展,调性和调式会进行适时转换,以适应情感表达和场景描绘的需要。这种转换既自然又流畅,使得整首曲子在听觉上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三、中阮协奏曲《草原抒怀》的演奏技巧
(一)滑音技巧
《草原抒怀》中滑音技巧的运用,主要是顺品位滑奏技巧,属于左右演奏技巧范畴。此种滑奏技巧是让手臂、手腕带动手指,在琴弦上从一个音自然滑到另一个音上,跨越多个品位。为了突显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作品中使用了大量风格性回滑音,第10小节则选择轮奏与回滑音技巧组合的演奏形式,手指以拱形状态压住琴弦,左手三指按压在mi音上,小指沿着琴弦在sol音上反复抹动。在这个过程中,从慢的滑音逐渐递进到指颤音,指关节敏捷地击打琴弦,接触琴弦后快速抽离。旋律节拍中颤音主要是用于模仿蒙古族马头琴的音色,充分展现蒙古族长调特点。
(二)打音技巧
打音技巧是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轻击,产生出短促而有力的音响效果。在《草原抒怀》中,演奏者巧妙运用打音技巧,模拟草原上的马蹄声、鸟鸣声等自然音响,使得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生机,为乐曲增添了画面感。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演奏者通过加大打音的力度,加快打音的频率,将乐曲的情感推向顶点,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与豪放。而在乐曲的抒情段落,演奏者则采用轻柔的打音技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听众能够沉浸在草原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在练习打音技巧时,演奏者需要注重手指的力度控制和灵活性训练,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揣摩,掌握打音的力度、速度和节奏,从而在演奏中使用打音技巧时更加自然流畅。
(三)泛音技巧
泛音包含了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两种,《草原抒怀》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泛音,即演奏者左手指肚浮点泛音位置,右手则始终保持弹弦的状态,从而让乐曲整体呈现出一种幽雅、明亮、清脆的音色。在《草原抒怀》的快板尾段部分,则采用实音和泛音交替演奏技巧,让乐曲旋律表现出一种虚虚实实的朦胧之感。演奏者在使用泛音技巧时,右手需要快速弹弦,并且要有弹性,左手不能过度用力按弦,而要在按下时快速抽离,让余音快速传播出去,产生泛音效果。要注意的是,运用泛音技巧时,演奏者的左右手要密切配合,右手弹奏产生泛音后,左后才可以从琴弦上抽离,只有双手协调配合下方才能呈现饱满、动听的泛音效果。
(四)轮奏技巧
轮奏技巧是一种核心的右手演奏技巧,由若干个弹挑快速弹奏形成,主要包括长轮、双轮、带轮等。中阮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持续数拍的轮奏即为长轮。演奏者右手在长轮外弦音的同时,要使用拨片快速在里弦演奏其他音。由于中阮乐器特点,采用轮奏技巧可以较为形象、生动地展现草原的辽阔景象。在弹奏乐曲引子的第1—4小节时,演奏者要采用轮奏技巧,长轮进入时持续弱奏切入,并且要注意长轮和打音的出现时间应该一致,避免中间有过长的停顿时间,从而使听感上完整、饱满。乐曲第2—3小节要采用带轮技巧进行演奏,并注重自然衔接里弦音与外弦音。演奏者要采用带轮技巧,借助手腕带动换弦,慢起渐快地演奏带音。乐曲第4小节演奏中,演奏者要关注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注意调整右手捏拨片的力度,避免过紧导致手指僵硬,或是捏拨片过松而滑动影响演奏的连贯性。
(五)扫弦技巧
作为中阮乐曲的主要演奏技巧之一,扫弦技巧主要是借助右手手腕的爆发力快速、有力地弹响三到四根的琴弦,可以起到烘托、渲染氛围的作用。在《草原抒怀》的第69—90小节,演奏者主要是借助扫弦技术来演奏,用于营造较为欢快、热烈的氛围。使用扫弦技术时,演奏者需要大臂、小臂和手腕同时用力,协同运作,快速扫弦。演奏者右手扫弦时速度要快,适当倾斜弹弦,左手手指则要垂直按弦,否则会影响到外弦音质。演奏时,演奏者采用扫弦技巧所产生的音量较为集中,音色清脆、悦耳,充分展现蒙古族音乐直爽、豪放的特点。
四、结语
中阮独奏曲《草原抒怀》是林吉良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品,在中阮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广大的演奏者而言,进行中阮演奏时要注意对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探究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之间的关系,能够围绕作品主题内容采用适宜的演奏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整、流畅地演奏作品,带给听众优质的聆听
感受。
(甘肃省歌舞剧院)
作者简介:李娜(199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为中阮演奏及教学。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