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不变“海废”

2024-07-03 12:01:38沈佳瑶
大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海归组员留学生

沈佳瑶,浙江大学新闻学在读本科生,长期坚持对“豆瓣小组”等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观察

破碎的滤镜

创立于2020年5月的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小组”,目前已“回收”了5万多名组员。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网感和自嘲能力为自己创造了很多新“标签”,大家自称是“海系”大家族中的一员。

“海废”意为像海洋废弃物一样漂浮不定,而待业在家的“海待”群体,因其称呼与“海带”谐音加上魔性的“海带舞”频频出圈。不论是为了“剖白”还是为了“脱窘”,这些所谓的标签都是一些生活不如意的“海归”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嘲。

从众星捧月到顾影自怜,“海归”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我选择出国读书主要是为了好就业,当时觉得留学归来后,国内岗位肯定能随便挑。”小组中,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佳婧对此直言不讳。可如今2年过去了,她依然在求职市场中寻寻觅觅。其实,小组中不乏与佳婧有相似经历的“海废”。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海归”的期望薪资为20万元/年以上。3年后,同一机构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约84%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首选回国发展。与此同时,国内不少用人单位对“海归”求职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随着留学门槛的降低,留学生数量呈指数级上涨,加上“短期硕士”“海外水硕”等现象的出现,人们逐渐对“海归”祛魅。为了筛选人才,招聘方变得更加务实,他们会在一些岗位的描述中添加“有大厂/项目实习经验者优先”的条款,应届毕业生的薪资一般在6000元/月左右。眼见自己的海外学历不断贬值、缩水,不少“海废”哀叹:“卷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卷错了方向。”

然而,在求职市场的失意,打击的远不止“海归”们骄傲的内心,还有其背后因收支不平衡而紧张拮据的经济状况。“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内有一个“小镇做题家”集合帖,如果将留学比作投资,那“小镇做题家”的留学就是贷款投资。留学生们即使拼命打零工、申奖学金,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留学北美的小A在小组中吐槽自己后悔进入这个赛道,“哪怕我每天打工,也只能勉强cover掉学费。”

孤独的“围城”

除了求职、择业,“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内最热门的当属“生活杂症”版块。浏览了其中大量帖子后,我认为这个版块简直是“逆向文化休克”的实证研究“胜地”。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情况。对海外留学生而言,最直观的表现即为“想家”。

在豆瓣,和留学相关的小组不胜枚举,热度最高的有两个小组,其一是拥有20多万成员的“是谁发明出国这么孤独的事儿”小组,其二是有6万多人“驻扎”的“艰苦留学组”。在这些小组中,许多留学生都表示自己来到他国后,明显感到没有国内生活便利。不少人的日常生活半径不超过市区,很难对社交提起兴趣,对当地社会新闻的关注度也不高。还有的留学生,因为很难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患上了肠胃炎。

国内的人情味、烟火气成为许多留学生返回故土的最大动力。但事与愿违,回国后,他们发现他乡没有变成故乡,故乡却慢慢地变成他乡。自由穿搭会受到父母的body shame、互联网上的随意分享或被理解为“炫耀怪”,还有让“海归”们倍感焦虑的“社会时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时候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成了许多人默默遵循的标准化年龄尺度。不过,最让“海归”们难以接受的,还是无法和昔日好友在精神上同步,只能靠回忆维持友情,无法一起畅谈现在和未来。“逆向文化休克”困扰着许多“海归”,当生活的乏力感袭来,便加速催化了其中一些人产生“海废”的心态。

“海归”的互助

有趣的是,在“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小组”中,我也关注到一个现象:虽然自嘲为“海废”,但任何一条泼“海归”冷水的帖子都会引发组员的群起辩论。“‘海归能不能适应国内高强度的工作,这是个问题”“啥也不会,还把自己当个宝”“留学对人的提升不一定比待在国内高”“海归”们不愿被动揭开留学生活朦胧的面纱,因而显得格外敏感。

事实上,“海归”找工作的优势并非消失殆尽,只是在早些年的舆论以及自身心理暗示下,“海归”的身价被抬得过高了。在小组中,我看到一些“海归”对自己在国内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是中高层级别,明明因为缺少实践经验,达不到大企业的能力标准,却对小公司的offer不屑一顾。ID名为“奔跑的腱子肉”的组员,一针见血地抨击了这种心理:“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无法脱下的长衫竞争时刻,我需要的是一件风雨兼程的雨披。”这段犀利的话语赢得组员们的高赞。组员133分享了自己回国后的生活,她开了自己梦想中的小店,每天13:00-18:00开业,其余时间看书、遛狗、做瑜伽虽然挣得不多,但生活惬意、自在。“流心奶黄包” 也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读建筑设计类专业的他,毕业回国后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他很快就晋升成为项目负责人。

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组员开始进行自救与互助,网友“想去海边走走”给想实习的“海废”支招:关注相关行业的社交账号,随时捕捉他们的招聘动态,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找目标公司的前辈“套瓷”。而正在幼教领域创业的“浓缩蓝鲸”,想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基础做早教的中国本土化“迭代”,她试图在小组中“打捞”到志同道合的闲置“海归”,一起创业。

坦然面对形势的变化,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做好调整,达到自洽、脚踏实地 ,“海归”们定能在新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海归组员留学生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心理与健康(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34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小组落幕
“海归”返乡当“猪倌”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3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