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

2024-07-03 12:01徐可
大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理寝室经济学

徐可

回想起我的大学四年,或许用“突围”这个词更合适一些。初入弘毅学堂,我曾在数学、生物的专业之间摇摆不定,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选修了数理班的初级宏观经济学,“需求供给,算GDP,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非常新鲜有趣,就没有多想,直接申请转进数理班来了。

高中模式的延续

初入大学的生活,完全是高中模式的延续:不要幻想太多,学习总是没错,上课认真跟紧,抓紧每一分钟最重要的是,我当时仍然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成绩和在新的环境里被定义为“优秀”当成了唯一需要在意的事情。在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内容,往往会让我很不安,从而课后花费过量的时间去钻研。

在机械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中,我没有太多想过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规划。但这种“高中模式”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它让我比较顺利地度过了数理前两年高强度的课程和考试,也让我没有多加思考就在大二下开始,决定联系老师做科研了,进而也就导致了我今天走上了读博的道路,我没有像数理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去找实习以便以后读金融或者量化的硕士。

即便如此,生活也并非一片坦途。“幸亏快跑完了,不然哪怕再多一圈我都跑不下去了。”这是我对自己最痛苦的一段时间的总结。大三一整年,数目繁多的选修课和一个科研项目遇到的阻力让我身心俱疲。记忆中的大三,开始于只有一人的寝室里,一次不受控制的无助大哭,结束于某晚因为对科研过程的担心和不安,直到凌晨5点多的无眠。大三结束对我来说,就像长跑运动员在最后50米时脚抽筋然后一步步跳过了终点一样——“幸亏快跑完了,不然哪怕再多一圈我都跑不下去了”。

大三相比大一大二有增无减的压力,令我对于学习、工作、科研和生活的想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我不会或者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努力了,而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周围的人给我的规训,和所处的环境的边界。我意识到,在重视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简单的闲暇和快乐。我想这不是“躺平”,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再基于此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的过程。

数理专业课程本就数目多且难度大,优秀的同学往往还要有多项科研或实习的经历。“告别过去的辛苦,斩断过去的自我,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独立地创造新的机会。”大学四年的经历,是一场对固有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突围,而未来的道路也终将愈发明晰。

吾爱吾师

除了本专业课业内容的学习,西方哲学的课程更是给我埋下了智慧与思考的种子。大一时,学识和口才都极佳的苏德超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出于好奇,选修了隔壁PPE的西方哲学课,在苏德超老师精彩授课的影响下,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迷哲学:苏格拉底如何证明“人不会自愿作恶”,笛卡尔在炉火边做的梦,葛梯尔对“一个人知道一件事”的哲学定义的质疑我现在都认为是人类精彩绝伦的智慧。

可以确定的是,当时读的这些哲学书对我的专业学习没有任何直接或者实用的帮助,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了我思考和怀疑的习惯,从而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大二开始,带着我做科研的李锺在老师是有生以来对我影响最大,也是我最感激的老师。他让我难忘的事情很多,从如何做幻灯片到一步步引导我独立想出研究思路,从腾讯会议见面到每周去他住的公寓里展示和讨论,从他对经济学微观理论的极有感染力的热爱,再到我几次遇到挫折时他给我的安慰和建议他最让我难忘的品质就是对待学生时的真诚、平等和耐心。

我非常感激他在我身上所投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他对我的影响也是我希望去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的重要原因。

浅尝科研的酸甜

我的科研经历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的,至今主要有两段比较完整的科研经历,第一段是在李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耐用商品厂商如何通过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来规避科斯猜想提出的有效承诺问题;第二段是和李汛老师共同完成的。目前两个研究项目的初稿都已经完成。

做科研最难以上手的是刚开始的时期。刚开始跟着李锺在老师时,我连经济学有哪些顶级期刊都不知道,我和同班的李国浩同学都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表示希望跟着他做科研,这就是我科研之路的开始。最初,他发一篇论文给我们读,然后我们做幻灯片展示这篇论文,以确保我们真的读懂了。这个时期基本上就是小孩扶着墙学走路的阶段。到了大二暑假和大三,他就开始鼓励我们基于读过的文章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研究话题,然后他会给出反馈,再分享一些和我们提出的东西相关的文献让我们阅读。对于初入理论经济学的我来说,这种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微观理论分支极其庞杂,且不同分支所用到的数学证明方法有很大不同。

大三上学期我其实一直苦于提不出有趣的研究话题,这也算是初步体验到了学者的痛苦吧。然而在大三的寒假,我和另一位同学几乎是同时向他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我至今记得在那一次三个人的腾讯会议上,师生三人都很开心和满足。再后来就是写文章写证明然后改稿子。但是因为他回韩国之后教学任务更重了,想见到他也不像之前那样容易,因此这个从形成想法到写出报告的过程拉得有些长。

另一段科研经历是和李汛老师共同完成的一个研究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高强度地学习新的计量方法和代码,然后用我们的数据实现出来。如果说跟着李锺在老师的科研经历让我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独立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的话,那么在这一段研究经历中,我逐渐有了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够适应强度更高的研究工作了,而这些都是我在不远的将来攻读博士时不可或缺的素质。

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上,我展示了和李汛老师共同完成的研究。这次参会也让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其他老师和博士生做的很多新颖、高水平的研究,这也是我学术生涯第一次参加并做了展示报告的论坛,同样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

那夜的月色如此沉醉

在武大的几年中,弘毅的几位朋友给予我温暖的陪伴和有力的支持。我感谢我的几位室友,让我在劳累一日之后回到寝室的夜晚时光总是轻松快乐的。混合专业寝室也让我们寝室聊天的话题更加广泛和有趣。和我一样一起跟着李锺在老师做科研的李国浩同学,他也是数理里面不多的,决定和我一样读经济学博士的同学,我们一路上因为相似的经历和目标形成了像战友一样的联系。

这四年整体上我不算一个外向的人,并且在大三被压垮的那段时期性格大概还有些孤僻,除去初高中时的旧朋友之外,在大学交的新朋友可能不算很多,但我和朋友们相处的时光都很开心。有两个晚上我会一直记得。一是在数理班初识了几位朋友并逐渐融入他们的那个夜晚,大二下的某一天,我们在桂操月夜下合影,直至现在我们都是亲密的伙伴。

还有就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在东湖湖畔送别了将要毕业动身去芝加哥大学的一位2019级PPE的好友。我和她的缘分非常神奇,我们聊天时以姐弟相称,因为我们都觉得对方很像自己,在很多很难和别人有共鸣的事情上,却总能和她不谋而合。这是一段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友谊。

责任编辑:张琦

猜你喜欢
数理寝室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简明经济学
数理:多少人吃饭
最天然呆笔记 谁说数理就一定枯燥艰深?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经济学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