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钟菊 宁国平
摘 要: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加工和生产类企事业单位,培养能适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职业岗位群,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在以往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不能充分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为充分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适应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生产实践对接,满足未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主要探讨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技工院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 工学一体化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9-3567(2024)01-0089-03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RSJY-2023-1066)。当前,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一支数量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快速解决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急需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宏大、技术高超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来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大力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各地技工院校所开设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据企业对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种模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多种学科相互交融、不断更新发展的一个专业,在科技和工程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包括先进制造、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截止到2025年,电力装备领域的人才总量需求将达到1 731万,预测人才缺口将会达到909万,急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庞大、技术高超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我国各地技工院校所开设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正是面向制造、加工和生产类企事业单位,培养能适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职业岗位群,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着力打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今天,既要尊重在理论素养方面有深厚造诣的教授和专家,也要尊重有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正确价值观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在物质、精神和情感等各个方面建立对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和在社会上的地位。抵制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陈腐思想的不良影响,改变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纯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技能提升的现状,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和争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我国蔚然成风。
2.1 概念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各国,最初是为了培养工程领域的技术人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这种模式最初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跨课程、跨专业和跨领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工程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随后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2 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主导和推动的。2009年7月,人社部发布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序幕。2022年3月,人社部发布了《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实施方案》指出:“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不断深入,已经成为了许多理工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内外的多个学科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如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可以通过实验、调研或项目实践、实训、实习等方式,将企业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就业工作实现紧密衔接。
3.1 必要性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配齐配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教学及实训设备作为基础教学设施,而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且价格昂贵,导致部分院校的电气自动化实训设备较为落后,教学设备与教学需求严重不符,学生的实践性技能操作课程不够连贯、高效,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1]。此外,大部分院校缺少一支理论扎实、技能突出的“理论型+实践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没有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不能充分满足企业、产业及行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确立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实现从知识的单纯灌输向能力的有效培养转变、从课堂的理论教学向生产的实际教学转变、从书本内容教学向实践任务教学转变。
3.2 优势
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硬实力,提高学校软实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出德技双修、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开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也是技工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亮点[2]。
4.1 构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社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为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区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调整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专业自主诊改机制形成。深化长三角、京津冀及邯郸周边企业合作,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的育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出校企双方的主体优势,增强专业的服务能力。
4.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组织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每年在企业开展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1个月以上,充分吸收企业的最新技术、最前沿工艺、最高规范标准等,为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提供坚强的支撑;强化校企合作与互动,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大兼职教师培养和管理力度,不定期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3]。组织教师及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聘用行业企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兼任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4.3 构建“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有“综合素养为本、职业能力递进、特色课程为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学分制试点和改革,增设选修课程,构建底层互享、中层分立、高层共选课程框架体系。依据人才培养标准,将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的技能训练,逐步转变为专业基础训练、岗位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性项目实践四个方面、四层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4]。
4.4 推行“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养成计划
建立校内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校外(企业)设置“三步走(跟岗、轮岗、顶岗)”精益化管理,增强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和工匠精神。将学生在校内三室(实训室、寝室、教室)和企业双车间(教学车间、实习车间)执行精益化管理的情况纳入成长经历管理信息档案,每周、每月评选技能之星,提升学生追求精细、追求品质的意识。
4.5 创新教学方式,开发教学资源
深入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为目标的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应用案例教学、实际场景教学和现场岗位教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模拟仿真教学系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积极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与工学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改革,尝试因材施教、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5]。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组织编写以任务引领为主线的培训教材,采用活页式、项目式、模块式的形式,开发《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低压配电设备装配》《电子线路安装与调试》《低压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低压电气控制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工学一体化教材,突出实用性,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元素,构建全新的教材及课程模式。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一体化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在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常态化,课程建设岗位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师”化,实习实训生产化,就业单位定向化和培训种类多元化等办学特色做文章,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宗旨,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生产实践对接,适应企业、产业及行业需要,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毕兴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2020(5):177.
[2]秦巍.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8,37(7):256-258.
[3]陈平.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5): 114-115.
[4]杨栋梁.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21(11): 248-249.
[5]韦丽.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