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2024-07-02 22:37周璇
求知导刊 2024年13期

摘 要:从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材始终占据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紧密,这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于侧重“抽象的专业知识”,而欠缺对学生“真实心理”的关注,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意义和生命价值。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生活化,从而推动教师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界定数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

作者简介:周璇(1989—),女,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翰林小学。

一、研究背景

从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来看,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材,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被局限在抽象的知识中。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难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实际意义及生命价值。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教材知识的讲解,还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教材知识扩展至课外相关领域,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挖掘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往往会忽略数学的实际应用,对数学缺乏兴趣和求知欲。对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兴趣调查显示,仅有18.4%的学生热爱数学并主动学习,72.4%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9.2%的学生则完全不主动学习。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界定

结合该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需要通过知识的转换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搜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将这些问题融入课堂学习。同时,还应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高效整合和合理安排,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和验证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出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会用数学的思维和方式去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数学语言给出答案或结果。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将逐渐增强,他们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将得到培养。最终,这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1]。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对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课外拓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进一步领悟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旨,改变了教学思维,树立了“数学课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拉近了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教师转变了以往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确保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全面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力求构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数学课堂。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带有疑惑的眼神,虽然有时候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但那种活跃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一种崇拜,而不是自身充分理解知识后的喜悦。如今,我们在很多课堂上见到的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氛围,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一种师生和睦、互相成就的时刻。

(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再是教材上抽象和枯燥的数字与公式,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实际案例。根据笔者对实验班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发现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实验班学生数学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4%的学生热爱数学并主动进行学习,而仅有4.6%的学生表现出了被动学习的状态。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也不是仅依靠教材学习就能得到提升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取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搭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将问题放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通过自我探索或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思考、主动解决。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敢于尝试、大胆去做,通过沟通交流来构建、分析、创新解决思路,使自身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实际问题相比教材上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更好理解,而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将数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相比以往单一的死记硬背或者反复大量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理解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改编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更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应当注重学习材料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笔者基于合理高效的教学要求对一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动,提高了数学教材的实际教育价值,拓展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关联性,以“千克的认识”教学为例。

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笔者拿出两个相同尺寸的盒子,并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外观设计一样的盒子哪个更重一些?”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举手作答。生1:“我认为这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感觉这两个盒子看起来一模一样。”生2:“我不认可他的观点,虽然这两个盒子从外表来看大小是一样的,但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所以我感觉旧的盒子要重一些。”生3:“他们两个的观点我都不赞同,我认为要想知道盒子的轻重,不能仅仅用肉眼去看,还要拿手去掂量。”笔者:“那么除了以上几位同学,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4:“老师,我觉得可以用秤去称一下这两个盒子的重量,这样肯定不会出错的。”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教师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主动联系实际,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添加即时数学信息,使数学更具有时代感

学习数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因此,西南师大版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具有教学意义的数学实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克、千克、吨”、五年级上册的“出租车付费”、六年级下册的“折扣”等。通过这种课堂上的引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我们身边的应用,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爱上数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引导学生积累数学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数学思考十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对心智技能的考验,是属于个人内在的一种隐形活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主动去结合自己所具备的生活常识,甚至会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形成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数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而是要结合实际生活状况,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2]。

2.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不仅存在于教材中,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就需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选取典型的生活实例,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现象。这种直观、具体的教学实例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这类数学知识的理解。

(1)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于课堂中,而是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上的相关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面向更大的课堂,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最后再回归到小课堂的学习中。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折扣”时,教师先让学生列举各种商品的原价与现价,随即让学生讨论并理解“折扣”的含义。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折扣”的正确含义,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导购员、收银员、购物者三人的购物交流。这样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描述性情境,即借助文字或语言等形式来对生活实例进行充分描述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教学“排与列”时,笔者提问:“一位新老师到某班上课,怎样才能准确地让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生1:“按衣服特征。”生2:“体型特征。”生3:“外貌特征。”生4:“数数。”……笔者:“这样的办法能准确吗?”(生交流)笔者:“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出发,创设有意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学习。

3.问题生活化

问题生活化是指将问题放在生活这一大背景下,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自主探索,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吸收,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加强记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引入其能接触到的生活实例,或者挖掘其感兴趣的某一些事物,以此来带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3]。

在讲解“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以“某一工厂的不同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0%、95%、98%”为例,随后向学生发问:“哪种产品的质量更好?为什么?”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讨论,最后对百分数这一数学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觉整理出百分数的意义。

(三)评价方法生活化

评价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察觉自己的潜力,激励自己。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廖忠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199-201.

杨闵萍.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2(21):28.

丁大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2(7):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