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融合新闻报道中的创作路径

2024-07-02 14:36宋文鹤沈丽萍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宋文鹤 沈丽萍

摘要: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思维贯穿始终,全时、开放、互动、趣味的新闻产品成为用户追逐的对象,用户视角逐渐从 “台前”向 “幕后”转移。为满足新媒体时代群众获取多元化信息的需求,“Vlog+时政新闻”将主流媒体融合新闻报道推向高潮。本文对央视新闻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的新媒体思维、形态特征、叙事体系进行分析,探讨Vlog在融合新闻报道中的创作路径。

关键词:Vlog;融合新闻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

一、Vlog与融合新闻报道

“融合新闻”,广义上是指由于数字技术发展,媒介之间彼此的界限逐步消解,新闻传播业务走向融合的状态;狭义上指的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产生的一类新闻报道方式。

Vlog即视频博客 (VideoBlog),是指记录性和人性化较强的视频。Vlog发源并走红于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制作者多以自己为主角记录,再经过剪辑、配乐和适当字幕,制作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1]YouTube官方网站定义Vlog为 “具有随意性的、对话性的视频格式或风格,通常拍摄者会直接与镜头进行交谈”。

近年来,“Vlog+时政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为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环球网等各大媒体纷纷推出 “两会Vlog”系列报道,央视新闻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的创新尝试更是将 “Vlog+时政新闻”推向高潮。时至今日,Vlog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本土化,作为融媒体产品生产实践的 “Vlog+时政新闻”已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二、树立新媒体思维,明确用户需求

(一)践行用户思维,增强用户黏性

多元化、去中心化、互动化、协同化的全新思维方式正在颠覆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逻辑。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互动已成为各个媒体平台转型的战略思维。在融合新闻报道中,Vlogger可以自主策划及选择想要传递或用户想要了解的新闻内容,通过整理和汇总这些碎片化内容,传递大量且丰富的时政新闻内容,优化传播时效。央视新闻 “大国外交最前线”微博账号第二支Vlog“捂唠个这次的发音对了吗”中,康辉带有调侃语调的互动,积极回应了网友在 “康辉的第一支Vlog”评论区对Vlog发音的纠正。用户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留言的互动方式,加强用户黏性并拓宽时政新闻传播的 “社交圈”。

(二)推行产品思维,树立品牌意识

产品思维的运用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从作品到产品,可以理解新闻产品化为:从内容实质到关系维护;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2]《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作为 “央视新闻”品牌的子栏目,是 “央视新闻”适应 “网生代”群体的年轻化表达,其本身就是产品经理对 “Vlog+”的创新实践。总台央视新闻是国家主流媒体的权威象征,对Vlog产品的主题选择、内容策划、拍摄录制、传播渠道、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产品化思考和决策,满足用户需求、优化Vlog、增强市场竞争力。Vlog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中,多角度、立体化地将市场状况与自身潜力进行深度融合,实现Vlog时政新闻的高效化传播,完善品牌支撑体系。

(三)创新整合思维,实现全效传播

整合思维即合向思维,是新闻媒体协调各方力量来达到一体化的效果,是对流程的再造,即对内容进行筛选、把关、重新组织、排序和包装。全媒体矩阵的建立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路径之一,为新闻表现力创造多种可能。自2019年11月11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浪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推出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央视新闻主播变身 “Vlogger”,以第一视角向观众展示国家领导人外交过程中的现场细节、媒体团队台前幕后的故事等。截至2023年12月13日,《大国外交最前线》共发布170条Vlog。国事外交访问期间,在各大平台都可以看到 《大国外交最前线》的身影,如抖音瀑布式信息流、微博的置顶热搜等,用户目光稍有停留,大数据算法立刻推荐相应的内容,同一新闻议题在不同渠道智能发布,实现全时高效的传播效果。

(四)增强互动思维,培养用户情感

互动思维是新媒体思维的灵魂,互动使媒体成为人的延伸。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 “媒介即人的延伸”。[3]《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以第一视角代入画面,以纪实手法展现时政新闻生产的 “台前幕后”,用户在获取新闻信息时产生的新鲜感、好奇心甚至窥私欲等心理作用强化其对Vlog内容持续高度的关注。Vlog的创新应用突破以往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沉闷,把握尺度与分寸,积极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线下互动的不足,为用户提供他们更想看到的时政新闻 “多面性”。对Vlog进行开发和利用,需契合用户的阅读习惯,灵活变化新闻切入点和传播形式,能够让用户耳目一新。在 “康辉的第一支Vlog”评论区中可以看到 “@予居北海”评论 “有意思,以后把Vlog开成一个专栏吧,其他主播或者幕后人员也可以拍”,央视新闻 “大国外交最前线”栏目组官方回复 “可以考虑哦~想看请点赞”。现在,我们点开 “大国外交最前线”的微博账号,依然可以在视频分栏页面中看到两个专栏,分别为 “康辉的Vlog”“央视boys”;“@就想再吃一顿火锅”评论 “这种Vlog请给我来一打!”,在随后的4天内,《大国外交最前线》连续更新7期,不仅满足用户短、频、快的在线 “追更”心理,更在短短4天内把握热度大量 “圈粉”,“Vlog+时政新闻”的融合新闻报道形式一时爆火网络。

三、《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形态特征

(一)控制时长,节奏紧凑

Vlog自身具有短视频的诸多特性,如篇幅短小、即时分享以及社交属性强等特点,但其更强调纪实属性、人情味及沉浸感。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访问频率高、持续时间短的 “零时消费”开始产生,需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契合用户兴趣,在Vlog前几秒呈现吸引力,获取用户持续关注。因此,央视新闻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在制作发布的过程中,贯穿新媒体思维,满足用户阅读习惯和需求。通过时长统计,康辉的Vlog时长均在2分钟左右,节奏紧凑,内容极具吸引力,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看习惯。

(二)表情符号字幕多元化,丰富画面表现力

表情符号作为非语言型文字,在沟通与交流中起着辅助传递信息的作用,这也使它成为每个人都能了解其内在含义的代码语言。图形自古以来相较于文字一直有着较强的信服力,它可以补充表达文字无法第一时间传达的感情、生态,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富张力。[4]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在文本上的具象表现,在视频制作中运用表情符号可以映射Vlogger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在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 “刚强的Vlog:学缅语看照片”第3分41秒,Vlogger刚强请教缅方的工作人员用缅语读胞波,并跟着学了起来。视频中可以看到胞波及胞波缅语的字幕和一系列表达刚强内心活动的表情符号,通过不断变化的表情符号元素,使用户对刚强学习缅语的心理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层次连接情感产生共情效果。

(三)背景音乐使用随场景变化,渲染氛围

在Vlog制作过程中的声音包括人物同期声、旁白解说、环境效果声以及背景音乐等多种元素。视听元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背景音乐,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5]以 “刚强的Vlog上线啦”为例,背景音乐使用数量多达6个,传递的信息也是最多的。在视频中,前30秒,康辉与刚强进行了工作交接,音乐欢快,节奏感强;30秒至2分31秒,刚强正式上线,音乐欢快,节奏较舒缓;2分32秒至3分26秒,刚强和缅甸的迎宾人员进行互动,音乐轻快且具有当地特色;3分27秒至4分04秒,刚强介绍习近平主席班机降落缅甸内比都机场,音乐宏伟,节奏感较弱;4分05秒至4分20秒,刚强介绍习近平主席走出机舱,意味着中缅关系进入新的篇章,音乐隆重,节奏感强;4分20秒至4分55秒,刚强对习近平主席在当地报纸发表的署名文章进行讲解,音乐抒情,节奏轻快。根据不同的场景、主体使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能够增加新闻信息的传播量,丰富 “Vlog+时政新闻”媒介元素,多感官联动拉近新闻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沉浸体验。

(四)制作手法多样,提高用户体验感

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制作手法,Vlog的拍摄更加主观化、个性化、多样化,丰富的拍摄手法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小到一个物件,大到一幅全景,具有完整的叙事逻辑。在 “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第1分48秒,通过插入动画对康辉的行程进行解读,动画以世界地图为背景,鲜明地标注日期和目的地,并用国旗的标志色标注具体位置,虚线标注飞行路线,利用图形突出当地的特色建筑,使用户一目了然,有助于用户对后期视频进行时空梳理;在 “刚强的Vlog:学缅语看照片啦”中,刚强详细地对中缅建交图片进行讲解,视频画面第4分53秒,刚强介绍周恩来总理曾经9次访问缅甸,此时使用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插入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缅甸与当地民众一起过泼水节的历史画面,以不同时空发生的情节并列呈现,将现在与过去连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使用户深刻领略中缅友谊。

四、突破传统媒体叙事体系,实现话语体系转型

(一)主持人跨界Vlogger,提高互动频率

打造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融合新闻生态需要完整的整合传播策划,即渠道的整合和跨界的融合。跨界融合强调行业与渠道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其结果是将融合新闻产品推向社会网络的不同维度和渠道,并在不同渠道积极对话。《大国外交最前线》栏目的亮点就在于新闻主播身份的跨界,从主播的大屏到Vlogger的小屏,强化用户对新闻主播身份与个性化Vlogger反差的好奇心。新闻主播的个人IP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接地气、充满新鲜感的小屏传播,增强了亲近感和互动感,从传统的理性灌输过渡到感性渲染,丰富了政治传播路径。[6]Vlog的互动还表现在视频记录中的采访,《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有Vlogger、摄像、同行记者、采访对象的多重互动。在 “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记录更多的现场细节,带给大家更多的幕后故事”这句话成为 《大国外交最前线》的栏目宗旨,引领后续Vlog的走向,呼吁号召用户持续关注。

(二)网络用语增加,语态年轻化

媒体话语方式的转变在融合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 “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康辉以熟悉的声音和面孔出现在用户面前,却在陌生的场景使用轻快的语调向用户打招呼 “Hi,大家好,我是康辉,这是我的第一支Vlog”,不同寻常的开场白既熟悉又陌生,这与 《新闻联播》主播的开场形成鲜明对比。在 “大国外交最前线”微博官方账号中,Vlog标题使用了颇多的网络用语。其中 “自拍菜鸟”“神秘武器”等名词在 “网生代”群体社交中使用颇多;“收官”“追更”等动词多使用于电视连续剧、综艺节目和漫画中;“上线啦”“一起来康”“看照片啦”等动词语句具有语言号召力,委婉、不强势。网络用语贯穿标题,简短精悍,吸引用户注意,满足用户好奇心理,引发观看兴趣。

(三)加强对知识的生产与管理

央视新闻拥有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先权,占据新闻报道的最前线,掌握最全面和最具体的信息。但在传统新闻的叙事过程中,新闻事件的报道大于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传统电视新闻报道表现为就事论事,缺乏补充说明的成分,且受众多为普通老百姓,对专业知识缺乏理解,这也使受众在观看中感到枯燥乏味。但在Vlog的全新叙事中,新闻迸发出新鲜的语言活力,多种媒介元素的融合,使新闻可以与知识、情感、记录等元素连接起来,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进而引导舆论。在 “刚强的Vlog:学缅语看老照片啦”中,主播刚强在Vlog中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中缅之间叫作胞波情谊:“胞波是缅语的译音,是由缅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就是兄弟的意思。”Vlog让知识普及带有趣味性,拓宽用户知识普及渠道,增强用户黏性,挖掘潜在用户。

五、结束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践创作路径和策略有力推动融合新闻发展。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建构传播矩阵实现了新闻在呈现方式、叙事形态以及内容策划上的转变。《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是融合新闻报道的创新之举,“台前幕后”的交融促使新闻迸发出新活力。5G时代的融合新闻将会是更加仿真和超真实的传播,时政新闻制作可以采用VR、AI等技术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高度还原,让用户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我们期待 “Vlog+时政新闻”的融合新闻报道形式将会在生产路径和传播策略上有着更澎湃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1] 魏星,吴自力.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生产与发展趋势探析[J].新闻知识,2019(10):49-52.

[2] 李姝函.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体制内转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19.

[4] 张智威.基于emoji表情分析的情感可视化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9.

[5] 李福琦.移动短视频对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变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6] 郭雪玲.《主播说联播》和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与冲突:从 《新闻联播》进驻抖音管窥[J].视听纵横,2020(01):81-84.

作者简介: 宋文鹤,女,满族,宁夏灵武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沈丽萍 (通讯作者),女,藏族,青海西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伦理法规、政府传播和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