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传播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话语创新研究

2024-07-02 14:17李丹阳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摘要: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开始向社交化的趋势转变,主流媒体注重在内容上与受众形成互动交流。记者型主持人作为现场报道的传播主体,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话语表达,形成既贴合社交化内容生产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助力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与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厘清当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趋势,分析主流媒体社交化传播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话语创新的必要性,梳理当下记者型主持人在交互式话语运用、人格化表达以及新语料的加入上进行的话语创新实践,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社交化传播;记者型主持人;话语创新

Web2.0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以人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成为主流趋势,社交化成为媒体进行内容生产和用户信息消费的核心。[1]各主流媒体将 “新闻+社交”作为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主流媒体的记者、主持人等也开始主动入驻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以此增强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影响力,助力媒体转型发展。[2]

央视近年来注重记者型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的角色转型,结合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方式来发布新闻。部分主持人以Vlog的形式进行创作,在新闻报道中创新了话语表达,不仅灵活使用网络热词,而且根据留言反馈更新视频,在话语中加入交互性的内容,积极与网友互动交流,得到网友的喜爱。在这些视频中,记者型主持人展示了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形象,增强了个人粉丝黏性,同时,让受众把对个人的喜爱延伸到对新闻内容的关注上,强化了主流媒体的内容传播效果。

一、社交化传播下记者型主持人话语创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受众期待,强化情感连接

在媒介技术更迭中,受众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 “网生一代”,“Z世代”受众的积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发挥。社交媒体是 “Z世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了独特的圈层文化,[3]他们渴望在平台上看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人,并与其形成交流互动。因此,“破圈”是媒体在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举措,传统媒体需要融入青年网民的圈层进行内容传播,[4]才能与青年受众产生黏性,达成传播目的。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的出镜形象以及话语样态有较为固定的形式,一般以 “时间+地点+现场情况”这种语言模式进行介绍,在镜头中扮演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将现场搜集到的内容转述给观众,个人情感和个人性格在报道中基本不流露或较少流露。这种话语表达方式很难在平台上吸引受众注意力,也无法满足青年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无法完成报道内容的 “破圈”。因此,在媒体社交化传播的内容矩阵下,记者型主持人需要进行话语创新,了解网络热词、圈层文化,将当下受众喜爱的话语表达融入现场报道,用带有个性化的语言样态强化形象定位,才能使报道内容与受众产生共鸣,拓展粉丝圈层,提升粉丝黏性,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巩固舆论阵地,提升媒体影响力

各个新兴平台的出现让新媒体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在传播效率还是灵活性上都大于电视媒体,给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带来一定挑战。[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从传播学角度看,记者型主持人是传播主体也是 “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都起到关键作用。[6]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 “舆论领袖”的概念,认为大众传播是通过舆论领袖这样的中介人物来影响广大受众的。记者型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既是信息的搜集者、把关者,又是在镜头前广泛接触受众的人,完全具备成为舆论领袖的条件,能够发挥出主流媒体应有的号召力。因此,主流媒体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成为新舆论领袖,以人为中心形成传播矩阵,强化记者型主持人与平台受众之间的黏性,能够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IP化打造延伸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作为镜头前的传播主体,只有重塑自身话语体系,呈现当下受众喜爱的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才能在主流媒体平台强大公信力的支撑下,塑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舆论领袖,巩固在新兴平台中的舆论阵地。

二、社交化传播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话语创新实践

(一)交互式话语引发受众共鸣

相对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自由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拥有天然的互动交往特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交换观点、沟通情感,以此形成线上互动的社会圈层。[7]基于对社交媒体平台特质的分析,记者型主持人入驻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形成互动意识,将互动渗透至报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报道前期的策划阶段,记者型主持人对报道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大致的口播稿,但不仅仅是把搜集到的信息和现场的情况简单复述,而是要代入受众意识进行语言编排,对报道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升华,形成受众感兴趣的口语表达。康辉的 《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期视频中将 “Vlog”的读音读错,网友在视频中留言评论中告诉了康辉正确的读音,在第二期视频中康辉回应网友评论,问道:“这回读对了吗?”一来一回的互动不仅满足了受众的交流欲望,也在平台上形成了一次关于 “Vlog”读音的热点,再次提供的互动话题让更多的受众能够根据这两期的视频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种交互式话语引发共鸣后,受众会对传播主体本人产生浓厚兴趣,期待下一次的互动交流,这就为记者型主持人后期的内容生产不断拓展粉丝基数。

(二)人格化表达代替强势输入

在海量信息和多样化节目形态参与竞争的时代,有特点的节目和主持人能够更为顺利地传达信息,[8]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这让 “人格化”成为记者型主持人话语转型的重要路径。曾经的 “官方话语”是一种上传下达的强势输入,如今受众拥有了用户及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受众对平等交流的需求下,主流媒体应该调整为平民化的语态进行传播。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在网络传播媒介中,要以人格化的表达满足受众的内心需求,让其感受到传播主体的人情味,用鲜明形象打动受众,实现二者的双向传播。[9]2021年两会期间,央视记者王冰冰在 《走街串巷看两会Vlog》第六期 《全民健身》中一边晨跑一边对着镜头说:“看到小伙伴们朋友圈花式晒跑步打卡,我也感到很心动,但是我自己又很难坚持。”日常生活场景加上随意说出的关于自己的个人习惯,一下子让受众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王冰冰说出的 “难以坚持”恰好又是很多青年人的常态,迅速拉近了与青年受众之间的距离。王冰冰亲切的表达与邻家女孩的形象十分贴合,人格化的表达加上鲜明的人设,帮助视频内容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才能拥有稳定的粉丝群体。

(三)新语料使用丰富内容信息

布尔迪厄在场域理论中认为,行动者在不同场域中制定和采用的策略,体现在行动者所呈现的身体动作、姿态、讲话语气、行动气质等秉性上。[10]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稳定的传统媒体场域,记者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场域中进行报道时呈现出的典型话语态势是 “简练清晰”“端庄严谨”等,但在社交媒体场域,记者型主持人需要根据场域的变化调整语态、语调,使用丰富的副语言来塑造个人风格。央视的短视频节目 《主播说联播》中,康辉、海霞等主持人改变了 《新闻联播》中的 “联播腔”,化身锐评主播。康辉提醒泰国航空 “no zuo no die”,海霞用 “日韩互删好友,拉黑了对方”形容日韩关系等话语表达等都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主持人在口播文本上下的功夫有目共睹。[11]这些网络语料的加入使新闻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和诙谐,也赋予了内容人性化的色彩。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在报道中也要及时更新自身 “语料库”,灵活且恰当地使用 “热梗”“热词”等新的网络用语来辅助表达,使整体的话语方式能够符合平台受众的审美需求,与之达成情感共鸣。

三、社交化传播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话语创新的思考

(一)把握“度”,避免过分娱乐

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内容的把关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为开放,使很多内容朝向 “娱乐化”的方向演变,不少视频内容、网络直播中频繁出现不恰当的语言表述。记者型主持人作为专业的从业者,在直播或现场报道时要注意网络用语的巧用、妙用,而非不合时宜地乱用。尤其是记者型主持人,在个人账号的内容生产中,也要注意身份和表达的一致,避免过度 “放飞自我”,在展示个人性格魅力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始终秉持传播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交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要对自身的角色与身份有清晰的认知,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使职业价值和社交媒体平台有效融合。[12]

(二)注重“质”,深耕专业领域

记者型主持人的话语转型要在保持原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用词新颖、表达口语化的同时,仍然要坚守从业者的严谨态度。社交媒体的发展给新闻专业精神理念带来的冲击,让一些专业主持人开始寻求 “出圈”的 “捷径”,放弃专业功底与严谨态度,一味迎合网络,在话语表达上与网络非专业主持人已经没有区分,娱乐化、戏谑化的表达会让信息的传递泛娱乐化,这与主流媒体的责任与坚守大相径庭。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在策划出镜内容、编辑口播文稿时,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对用词和表述反复推敲,让自身的口语表达在贴近青年受众的基础上具备专业从业者的水准。记者型主持人要追求报道语言的质量,只有有质量的表达,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新闻报道中的套语和程式性的语言,要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适时加入其中,而非完全摒弃,因为 “套语在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中起着积极作用”。[13]对于记者型主持人而言,报道语言的质量、表达的得体度等都是体现职业价值、专业程度的重要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受众在心中对主流媒体从业者建立信任。

(三)追求“变”,适时调整话语策略

不同平台的受众有不同审美需求,平台也有各自的传播方式以及独特的圈层文化。记者型主持人入驻不同平台,需要掌握其传播逻辑,根据平台受众的需要以及平台的调性进行话语编排,用个性化的语言 “破圈”,从而融入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和他们达成情感交流。因此,记者型主持人的话语要注重根据内容传播的平台进行变化,适时调整话语策略,形成贴合传播平台的口语表达。如在哔哩哔哩平台的视频内容生产中,记者型主持人可以在口播中融入具有 “萌”“二次元”等特点的语言词汇与平台受众产生共鸣,而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将包含重要信息的话语在视频中前置并强调,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话语的灵活转换能够让现场报道在不同平台形成较好的传播,也更容易形成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从而助力主流媒体内容在当下的社交化传播。

四、结束语

主流媒体的社交化传播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进行话语创新能够满足平台受众期待并与之形成情感连接,为主流媒体巩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阵地,提升媒体影响力。当下,主流媒体记者型主持人在话语创新上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交互式的话语表达、人格化的交流以及新语料的使用丰富了原有的话语体系。记者型主持人要坚守职业精神,在话语创新中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深耕专业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回馈大众,以灵活且严谨的表达不断提升个人公信力,助力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建构。

参考文献:

[1] 李烨辉,霍丽丽.主流媒体社交化传播策略分析[J].传媒, 2022(10):47-49.

[2] 宋君毅.“新闻+社交”: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提升的有效实践:以新华社客户端 “问记者”平台为例[J].青年记者,2021(21):

63-64.

[3] 郑夏育,于家强.新媒体环境下 “Z世代”受众特质分析[J].中国记者,2022(06):43-45.

[4] 陈友胜.破圈:电视扩展年轻受众的有效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6):71-74.

[5] 陈涵.电视传媒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浅探[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6):94-96.

[6] 孙良.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J].声屏世界,2016(09): 28-30.

[7] 史剑辉,靖鸣,朱燕.社交媒体互动圈层传播模式:驱动力及社会价值: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06): 13-16.

[8] 张璠.新时代节目主持人话语体系构建的 “立”与 “破”[J].西部广播电视,2019(15):175-176.

[9] 赵莹.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的人格化表达:以 《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3(13):59-61.

[10]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184.

[11] 王琼瑶.《主播说联播》:主流媒体新闻语态的新变革[J].视听,2019(11):30-31.

[12] 罗幸,吕志昆.在自媒体节目新秀 《罗辑思维》中的主持特色分析[J].编辑学刊,2016(02):116-120.

[13] 吴泓,岳辉.节目主持人话语的去套语化与语言创新[J].中国电视,2019(02):82-87.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CXZZSS2024148)。

作者简介: 李丹阳,女,汉族,湖北潜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