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主张,本质上是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机构对教学理念、原则和方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主张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念,既凸显教师的个人风格和技能,又建立在深入理解教学原理的基础上。它不仅为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策略参考。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偏好,受个人经验、教育背景、专业发展和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够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教学主张;理论;实践
我曾多次探讨过“教学主张”这一话题,既有批评也有建设,自然也会遭遇质疑。我的观点是,每个人在表达观点时都应准备好接受他人的批评和质疑。因为,在教育领域,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每个观点都只是真理拼图的一部分。
我坚信,批判和建设是教育领域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批判性思考,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知识建设和进步。然而,遗憾的是,在教育界,批评和质疑常常遭遇阻力。这阻碍了教育的深入发展。对“批判”本身的误解也加剧了这一问题。所幸的是,我个人对批评有一定的免疫力,甚至乐在其中。本文再次就教学主张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希望能够促进业内研究教学主张的同仁更广泛的对话,共同探索对教学主张的深层理解,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教学主张是对教学理念、原则和方法的总体认识
教学主张,本质上是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机构对教学理念、原则和方法的全面认识和解读。这不仅包含教育工作者关于如何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见解,也融入了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期望与目标。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和机构,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目标,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主张(或理念)。这些主张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现,它们指导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通常,教学主张根植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哲学、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这可能涉及对学生的深刻理解、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估方式。虽然具体内容和重点因个人或机构而异,但它们共同的目标在于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导和框架,旨在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主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完全概括。它不仅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更是包含众多因素和理论的综合体。一个词或许可以试着概括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是多元、复杂的。
教学主张可能是教师个体基于自身教育背景、经验和信念形成的主观认识,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有意识构建的成果。对具体个体而言,他的教学主张可能源自个人的教育经验、观察的累积。这种基于个人经验和观察的主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教学主张的形成也可能来自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最新实践的深入学习和借鉴。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调整,慢慢形成某种稳定的贯穿教学生涯的成熟的教学理念,并在不断完善的教学理解中保持一定范围内的一致性。即便如此,其主张也是动态发展的。
不论源自个人体验还是刻意构建,教学主张都应被视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学主张,以适应教育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学生需求的演变。
二、教学主张应该具备学科特质
教学主张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应与学科特质相匹配。学科特质指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独特性,如学科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方法论以及价值观。教学主张的表述必须考虑这些特质,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学科特质构成了学科教学的基石,教学主张应与之紧密相连。这不仅能够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知识领域中建立起有效联系和深刻理解。
举例来说,语文教学强调对文字和语言的深入掌握、灵活运用,我的“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教学主张正是基于这一学科特质,强调以实际的语文生活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理解和鉴赏能力而提出来的。毋庸讳言,我当初提出这一教学主张,是为了特级教师评审的需要,但这一教学主张也确实是建立在我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的,折射的是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具备语文学科特质的。“遇物则诲”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以实际的语文生活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通过实际物象来认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促进学生提升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并在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相机而教”讲究的是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并在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提升学生语言建构的自主性与运用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自我批评精神。而这些正是我2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认知与行为。
此外,学科特质还体现在特定学科的思维方式上。例如,科学学科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概念理解,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便可应用于科学教育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变化。而在人文学科,如语文和历史中,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则可指导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将教学主张与学科特质相匹配,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学科内容,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主张是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
如前所述,教学主张对教育工作者个体而言,尽管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本质上应该是多元且动态发展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偏好,受个人经验、教育背景、专业发展和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面临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特性、学科内容、教育政策等,都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也即,教师的教学主张会随着情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教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岗位的调整、学习的深入、理解的渐进与不断完善,一个专业的教师的教学主张会有所调整甚至发生变化。2013年,我从教学岗位转向教师培训岗位。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入校指导等教学现场的浸润下,2016年,我提出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的教学主张(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学主张的萌芽)。这些是教育中普遍重要的原则,强调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性意义,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调整。这一教学主张(理念)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和教育领域。具体而言,这一教学主张(理念)融合了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等多种教育理论。例如,“目标导向”基于教育心理学中的目标设定理论,此理论认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强调通过参与真实且有意义的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和技能。“尊重差异”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强调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当堂进阶”涉及即时反馈和适应性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学主张(理念),是因为4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实践告诉我,在教育的广阔领域中,理解教学本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一项教学主张不能仅满足于凸显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而应建立在深入理解教学原理的基础上,应该集理念、策略与行动为一体。如此,才能为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既为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又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策略参考,同时还能提醒教师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教学主张的专业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研究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上。例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可以被用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和投入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如詹姆斯·保罗·吉在其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研究中所强调的,将游戏化元素融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主张的多样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上。例如,卡罗尔·安·汤姆林森提出的差异化教学理论强调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这一理论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可以这么说,教学主张要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理解——对理念、原则、原理的理解,使教师能够根据理论指导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随着教师的经验积累和专业发展,其教学主张会持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教育领域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四、教学主张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作为一位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及教师培训工作累计40多年的教育人,我认为,从价值论与功能视角思考教学主张是必要的。我当下的认知是:教学主张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首先,教学主张作为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学理性上体现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提供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指导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这些理论帮助教师构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从而能够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逻辑性层面,教学主张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教育理论往往是高度抽象的,而教学主张则是这些理论在现实教学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比如,约翰·B.彼格斯的SOLO分类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落到实处。
从实际的教学发生场域看,教学主张必然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教室里,理论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生评估等多个方面。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主张,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发展。比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主张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一个持续的反馈和迭代过程。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成功经验,可以反馈到理论研究中,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也可以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动态的、互相促进的循环。
教学主张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中,更体现在将教育理论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智慧上。比如,约翰·B.彼格斯的建构一致性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确保其教学主张与教学实践相一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需要的不仅是知道,更是理解,是运用,是创造性的实践。
从研究者的立场审视,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以检验和完善其教学主张。比如,通过行动研究,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试验新的教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评估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专业社群和学术会议,与同行分享经验,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或许还能够对教育理论作出贡献,推动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教育实践更为科学、更为艺术。
总之,教学主张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念,既凸显教师的个人风格和技能,又建立在深入理解教学原理的基础上。它不仅为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策略参考,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教学主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元发展而非固定不变的。教学主张可能也必须随不同的情境和学生需求而变化,教师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主张,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凌宗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