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整合式教学实践

2024-07-01 20:54:52翁志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

翁志文

摘 要 群文阅读中的整合式教学,是一种主题统领下促进群文阅读统整性、融合性、创新性、精准性的教学模式。本篇以“问己知心谈东坡”为整合式教学主题,选取并串联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诗词,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苏轼群词阅读教学探究,为实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整合式教学提供实践示例。

关键词 群文阅读 整合式教学 苏轼群词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课堂步骤安排合理、知识结构讲究系统,思维提升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提升知识技能,锻炼思辨能力,感受人文情怀。群文阅读作为“双新”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模式,正顺应了课程的改革要求,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整合式教学”作为群文阅读中的一种教学样式,其落脚点应在于“整合”二字。其不仅仅在于筛选文本范围的整合,还在于优化文本之间的可读性、可比性的整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古诗词名篇,其中苏轼的诗词值得教师重点研究。苏轼作为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其在诗词歌赋方面均有重要成就。尤其是在词作方面,苏轼堪称开辟“豪迈派”词风之大家。因此,针对苏轼的词作开展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据此,本文以“苏东坡的心迹变化及成长”为比读角度,整合了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四首诗词,开展“问己知心谈东坡”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

一、问己:发人生之问,解本心之答

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苏轼的一些诗词作品,对于苏轼的生平背景也有初步的了解。进入初中后,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得到了提升,可以透过作品的现象逐步理解作品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初中学段指出学生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因此,对于苏轼作品的分析,学生不应仅停留在作者的文学成就层面,还表现在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上,从而对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产生理解和共鸣。

1.因声求气,感悟诗词情感基调

要想顺利开展古诗词的群文教学,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节奏和韵味进行整体性的感受,尝试把握诗词情感基调。在本次苏轼群词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作者的创作时间,将所选编的诗词韵律情况进行了大致梳理(如表1所示)。

通过引领学生朗读,并进行表格梳理,可引导学生借助韵律来感知苏东坡的情感乃至于心境的变化:“ang”宜表达爽朗大气的豪迈之情;而“an”相较而言开口度小,发音稍短,从壮阔之意向温柔舒缓的方向过渡。后两首词相隔时间不长,且都押“ing”韵,仿佛作者孤身一人于空旷之地低声沉吟,很明显在情感表达上就更显哀愁。学生通过因声求气的学习方式,可以初步通过韵部感悟诗词的情感基调。

2.扪心发问,从己答中解读本心

在把握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由此发问,让学生探究思考:从押韵角度可以看出四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能否从语言表达和语气态度方面看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之变?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层面,展开更深入的探索与解析。

上述四首诗词按时间为序,可以分为密州时期和黄州时期。苏轼因一些原因而屡遭贬谪,远离京城,担任地方官员。在地方为官的苏轼对待回京任职这件事是什么态度?据此,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每小组负责一首诗词,要求他们找到每首诗词中作者的自问句子,以及在诗词中是否有对应的自我解答(如表2所示)。

表2 作者自问答己诗句

从自问诗句和答己诗句的内容中,以及炼字的推敲品读,可以看出,面对重回京都任职这件事,苏东坡的态度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江城子》时期,他意气风发,认为自己仍值壮年,可为国家施展抱负,因而“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正是以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内心是充满自信,非常渴望回京的。《水调歌头》虽为一首中秋思亲词,但其中的一些语句依然暗含了作者的庙堂之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据此可以看出,对于重回京都朝堂之事,苏轼显然是有些失意怅惘的,回京之心渐淡。身处密州,与弟弟相见无期,只能心期“千里共婵娟”。被贬黄州之后,《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这一字,于简朴中见深意。此时的苏轼已无意回京为官,也颇具安逸闲适、从容镇定之态。到了《卜算子》这一首诗词中,苏轼以孤雁自比,借在月光下孤寂徘徊的身影,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由此可见,苏轼的情感、心境变化,在其诗句的自问己答上便早已有了清晰的答案。从密州时期再到黄州时期,苏轼的回归朝堂之心日益淡却,他开始回归己身,正视本心,甚至慢慢适应时下的处境,心态也逐渐趋于安适旷达。

二、知心:昔报国壮志,今安守民乐

导致苏轼有如此心境变化的重大事件,无疑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像一个鱼钩,苏轼就是被钩住的活鱼,他无论怎样挣扎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恶意和摆弄,仿佛在时代的风波中,苏轼早无反抗的力量和资本。然而,他在乌台诗案中经历的痛苦没有让他走向愤世嫉俗的极端,鱼钩将他带到了黄州,黄州的江月水云给了他安慰,他时常驾着一叶小舟,在长江之上追问,并陆续写下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最终完成了由痛苦到旷达的自我超越,终由问己走向了知心渡己的终点。

在品鉴词韵、把握关键语句和重点字词之后,整合式教学还需落脚于对作品的主题体会上。为了更好体会主题思想,回观每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物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同一作者的诗词学习中,对创作时间的概念较为模糊。而整合式的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梳理时间线,更为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的苏东坡的理想抱负。同样的,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补充资源,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在梳理中形成链条式线索,理解苏轼之心。

探究的脚步先是落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上。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在某次出游中写下了这首最可以代表他早年积极入世思想的诗词。一个“狂”字就足以见得其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英姿。在这场密州围猎的盛大景象中,苏东坡就是最亮眼的主角,他立下了“射天狼”的抱负,决意抗击西夏和辽的侵袭。这时的苏轼之心,是肆意欢谑、渴望立业的。

待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的情感似乎不再张扬,变得柔和却也有些复杂。苏轼作此词时,已经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异乡望见中秋明月,思念之情尤甚。在遥远的思绪中,作者面对仕途失意,却依然努力保持积极的乐观心态。这时的苏轼之心,是自我慰藉、勉励而行的。

到写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时,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免于一死却贬谪黄州。初到黄州,苏轼是忐忑的、窘迫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逐渐寻得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早年的轻狂,却多了一份对世事、人生、理想的思索。苏轼坦然地选择了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这时的苏轼之心,是平静安适、自我释怀的。

最后,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可以看到,苏轼似乎已然适应了黄州的生活。然而,毕竟早年是有报国壮志之人,面对接连的贬谪遭遇,又有谁能轻言放下?夜深人静,独在寓居,仕途不顺和幽居生活的空虚寂寞之情得以释放。然而,失意总归是一时的。苏东坡已习惯了仕途的风雨,并用他强大自勉的内心,去轻抚失意的伤痕。月夜的孤鸿,正是苏轼认清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体现。这时的苏轼之心,是坚守理想、高洁自许的。

纵观这四首诗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苏轼的心迹变化,尝试了解苏轼这漂泊、失意的人生,从昔日的报国壮志,再到最后的安守民乐,苏轼逐渐完成了人生的困境突围。

三、谈东坡:合三家之观,品精彩人生

苏东坡自愿退出血雨腥风的朝堂,但终被朝堂的刀光剑影所伤。在黄州之后,他被一贬再贬,直至惠州、儋州甚至是更遥远的琼州。苏轼的魅力,正是在于他能够苦中作乐。贬谪就意味着朝堂失宠,可苏轼依然在每个贬谪的地方爱民帮民,留下自己的印记。

支撑苏轼知心知意、遵循本心的精神力量,正是儒、释、道这三家的观念。林语堂曾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在整合式课堂学习的尾声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四首诗词中儒、释、道三家观念的流转和影响。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强烈的报国杀敌之志,正是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心理落差何其之大可以想象。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风格也开始从豪放向旷远转变。道家老庄主张的无为和超脱物外的思想极大地缓解了苏轼当时心中的苦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正是苏轼以通达的态度寻找到的精神寄托,道家对苏轼旷达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家强调人生如梦,一切皆空,人生的痛苦是盲目追求“虚妄”的结果。这也给予了苏轼敢于苦中作乐、追求本心的力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活体验之中。后来流放至海南岛上,苏轼依旧是愈挫愈勇、豁达乐观。儒、释、道三家之观的混合,让苏轼曾在政治上受伤的心灵找到了心安之乡,帮助其创造了独此一家的精彩人生。

苏轼群词阅读教学以“问己知心谈东坡”为主题,跨越并整合了初中不同学段教材篇目,分别从问己、知心、谈东坡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地分析解读,鉴赏品味。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整合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对话文本、主动求知、深层思维的一个有效尝试,实现师生在课堂场域中的共生共长,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整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码:D/2021/02/466)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银杏分校]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
连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20:01:32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4:35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