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趣味教学,提升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024-07-01 20:54:45吴明辉叶苡真
新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趣味教学

吴明辉 叶苡真

【摘 要】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儿童正处于数学学习的重要起点,也是发展数学语言表达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创设趣味情境、构建趣味课堂、组织趣味训练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减少各种不适应,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幼小衔接 趣味教学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这一过渡时期,其本质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缺陷与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上进行弥补。数学语言是学生思维的载体,学会用精确、简洁的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现象和算术原理表达出来是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幼儿阶段到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关键。而趣味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幼儿园的认知基础上对一年级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的一年级学生,巧借趣味教学既能够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也能够为小学阶段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需要一定的环境,数学语言亦是如此。数学语言是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互动,还可以激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知识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创设趣味情境时,可以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1. 借助儿歌,创设故事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识和记忆数字时,可以利用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及他们喜爱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上“数的认识”相关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并交流每个数字的特点,再出示数字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风中飘,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能盛饭,10像烧饼加油条。”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数字的特点。课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发挥想象力编一个“数字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字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网络快捷支付的普及,使用现金交易的机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元、角、分”的认知更是具有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要想把知识进行内化并应用,教师可以设计“逛文具店”的活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具进行标价,如一个文具盒9元,一支笔2元,一块橡皮1元,一套尺子4元,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购物”,并给每个学生发放15元的购物津贴,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购买。在“逛文具店”的活动背景下,让学生对自己的购买行为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选择购买一个文具盒、两支笔、两块橡皮;也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购买一个文具盒、一套尺子、一支笔等等。教师鼓励学生在购物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而教师可以在旁边适当地对学生的不足予以补足和纠正,确保他们的语言表达是正确且合理的。

二、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且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如果仅仅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活动,通过构建趣味课堂,借助数学课堂游戏和趣味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进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的有效结合,在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相关内容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并告诉他们物体名称,学生对各种图形的特征可能掌握得不够深刻。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骰子、魔方、牙膏盒、茶叶罐、乒乓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带来的物品按不同的形状分类,并鼓励学生观察每一类物品的共同点,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随后,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把搜集到的立体图形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请一个同学摸一摸,并说出所摸图形的特点,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的内容猜出这位同学摸的是什么图形。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组织趣味训练,培养学生语言逻辑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词汇比较缺乏,大多数学生的表达都是不清楚、不完整且无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语言训练,将繁琐的文字内容化为丰富的实践操作,组织趣味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的状态,转向大胆说、积极说的状态,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1. 动手操作,探究知识本质。

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以直观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图像。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教学“比大小”这一课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分别说一说猴子分别与香蕉、梨、桃的比较情况。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停留在谁多谁少的阶段。接下来,给学生发放学具,通过摆一摆、排一排,使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楚猴子与三种水果的比较情况,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口头表达。这样比较大小的过程性语言在操作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可谓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手合一,一举两得。最后,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符号的意义以及正确的读写法,感知符号语言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2. 自编故事,感受语言魅力。

学习了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创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文字描述信息与问题。例如,教师出示算式10-3=7,生1:“原来树上有10个桃子,摘下来3个,还剩几个?”生2:“原来树上有10个桃子,现在还剩3个,摘下来几个?”通过创编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图、文字、符号等形式多样的数学表达中,进一步明确整体与部分、增加与减少的含义,实现对加减法意义的深刻理解。并且在编题的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年级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做好衔接工作,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让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也能妙口生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趣味教学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8:27:59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11:26
浅谈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5:37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趣味拉丁之斗牛舞教学实践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08:15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