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涵文
关键词:“信息茧房”;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认同感
当前智媒时代下,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流、算法推送等程序,将无序的信息规整、排列重组,形成了针对互联网受众的“信息围墙”。虽然这一形式能够将信息精准化推送给互联网受众,但是出现了“信息窄化、信息割据和信息迎合”[1]等问题。大学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面对多元海量信息浪潮的冲击,学生易受到泛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影响,丧失理性思维、消解认同。如何摆脱“茧房”束缚、破除“茧房”效应,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破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让多元的网络信息资源化“茧”成“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回音室”效应,“信息茧房”建构了一个割裂、分离、同质的网络世界,把一切不同频声音和异质性信息隔绝在外,导致整个网络信息池的割裂化。同质内容的堆积生成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当信息流通性下降,一旦不良圈群文化渗透到青年人观念中,长久占据到头脑中,就易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倾向,不利于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同时,圈层与圈层之间的文化割裂,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青年容易借网络受到各种“反马”“非马”思潮的侵袭,这就大大消解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首先,社会比拟和劝服性辩论催生群体极化。当学生在进入“信息池”输入和获取信息时,如遭遇观点反驳,受顺从心理和群体劝服性辩论的影响,会主动修正观点,产生群体极化。受“蝴蝶效应”“破窗效应”等冲击,群体极化出现负面化倾向,出现恶意攻击、人肉搜索等一系列网络问题,非理性思维群体占据网络。在“信息茧房”看似造就了一个没有矛盾的、观念一致的世界,但一旦意识形态的方向发生偏航,则难以构建理性认同。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些低俗文化、“审丑”文化逐渐悄无声息地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而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当学生加入新团体,被各类新奇、娱乐化的网络信息所吸引,五感得到沉浸式体验,精神获得愉悦放松,理性却被高高抛起,置身于感性化的信息世界。同时,为攫取高额利益,资本在文化领域和娱乐行业疯狂扩张和野蛮生长,科学理性的信息逐渐被挤出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娱乐至死带来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疏忽,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淡化。曾经枯燥、严肃的主导意识形态知识难以发挥作用,已经建构的肯定、积极的情感认同也在娱乐化内容中被逐渐消解。
“信息茧房”的架构起因于网络,“信息茧房”的破除也归功于网络。正所谓,“宜疏不宜堵”,防范“信息茧房”不能依靠强制执行力。一味的禁止,只会产生“潘朵拉效应”。因此,需要“遵循圈群生成规律,回应受众现实诉求”[2]。一方面,要增强网络信息流动性,实现全圈层互联互通以及跨圈群互动。通过技术改革优化学生社群交流方式,优化互联网传播矩阵和推送机制。另一方面,要弱化信息的标签化。标签的产生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难度,使学生身份认同固化。所以在网络平台搭建时,应有意识地弱化信息标签,信息输出时,用简单全面的内容代替复杂简短的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规范管理的失调。在疫情时期,由于意识形态舆论监管不到位,部分学校出现了舆论激化的情况。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强化对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以主流意识形态导向驾驭平台算法推送。要严把信息出口。信息发送与信息甄别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在时间差中足以使不良信息暴露在信息库中。时间差间隔时间越长,不良信息就越容易在“信息茧房”中发酵。这就要保证在信息生产时要严格把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人工审核比例,弱化“信息茧房”的负面作用。
当代青年成长于应试教育下,思想长期受制于“标准答案”权威,也容易听信网络虚假信息,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只有拥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坚定自身政治信仰,才能立于“信息茧房”之外。为此,高校需要相关教育引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开展解读。同时在课外,可以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实践活动,搭建网上思政教育平台,让学生坚定自身立场,自觉抵制负面舆论、恶性谣言,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
[1]李红坦,谭思玲.“信息茧房”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传媒,2023(07):71-73.
[2]阎国华,韩硕.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与促进策略[J].探索,2022(04):171-184.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