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类型多样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01 23:01:41李子强刘振华
公关世界 2024年10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

李子强?刘振华

摘要:伴随高校教育大众化、招生录取多元化进程,生源类型多样化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背景和新出发点。在生源类型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就业部门需要根据就业创业的政策和生源的类型与质量,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重心,做好信息系统的监测者、服务系统的构建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以新的探索与实践扩容多元化服务的层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生源类型多样化;高校就业创业;探索与实践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类型多样化,毕业生规模和增量逐年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外部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发生改变,大学生就业求稳,毕业后考研、考公比例过高等“慢就业”的现象日渐凸显。面对生源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新形势,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如何提供分层分类的多元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生源类型多样化背景及其对就业创业指导的影响

生源类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的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面临“供给侧”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普及,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供不同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人才。

以江苏省为例,随着专转本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不断发展,省内多数本科高校生源类型日趋多样化,包括高中生源、三年制高职生源、五年一贯制高职生源等,且不同生源类型的人数均达到了一定的占比。生源类型多样化为办学方式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提供了生源基础,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既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对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本、教学内容带来挑战,也影响着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对高校如何落实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效果提出了要求。

生源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年龄段不同、素质不同、需求不同的多类型学生,其在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既往以高中生源为对象的比较完备的高校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已愈发难以满足生源多样性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

二、生源类型多样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定位

(一)高校就业创业信息系统的监测者

在原有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中,因为生源来源的单一,就业部门只需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与专业目标,按照时间节点有序地展开常规工作即可,其工作对象比较明确,工作内容比较清晰。而在生源类型多样化的背景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变得复杂而系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庞杂。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面对的对象难以像以前一样简单“画像”,普本学生的就业与转本学生不同,普通类学生的就业意向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意向也存在较大差别,学生的夙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信息必须及时地收集、整理。

就业部门需要成为高校就业创业信息系统的监测者:(1)监测不同类型生源的特点,这是学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基础,没有掌握不同类型生源的特点,没有掌握关于他们普遍共性与类型差异的第一手信息,就无法展开分类分层的精准化教育与针对性指导,就无法从就业创业角度为专业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2)监测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这是就业创业指导的指向与目标,在不同的政策推动下,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人才需求的层次与数量是不同的,生源类型多样化也就意味着就业去向的多样化;(3)监测就业创业指导的新动向,这是就业创业指导与时俱进的保障,就业部门需要对涉及的政策、指示,不同学校的创新、探索,不同专业的区别、融合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梳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与信息监测的敏感,是新时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基础[2]。

(二)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者

在单一类型生源的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部门更多是指导者的角色,它们在人才培养体系及其运行中,以课程和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指导,在学生培养的终端以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者与程序执行者的身份进行引导,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以宣讲会、招聘会等形式建立就业平台。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到底如何,就业率到底怎样,往往从数字的角度进行直接考量。如果说,之前生源类型的单一化还给就业创业指导部门以缓冲的空间和余地,多类型生源的就业和创业现实就让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模式陷入了无法应对新形势的困境。

这就需要高校就业创业部门改变工作理念,从单一的指导者角色变为服务体系的构建者。这个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系统的建构,这是保证整个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数字化基础。同时,这个服务体系还包括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在就业创业服务中,有一个主导性的服务对象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它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在洞察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做到对接市场的精准培养,这都是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容。考核这个服务体系的指标不是简单的就业率达到多少,而是每个学生是否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获得了真实的就业力和创新力,是否在主动的就业和创业中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多元的服务内容为构建多元的服务体系夯实了基础,不断拓展着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边界,提升着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质量。

(三)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动者

就业创业工作需要企事业单位的助力。高校产教融合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新途径,在产教融合基地和专业、课程、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可以引进校外优质办学资源、实践型导师,精准设定人才培养标准,提前布局人才培养格局,在与机构、企业、单位等主体的合作中,优化人才培养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育学生就业创新力,让人才在市场化指向的培养与因材施教的培育中获得显著的就业力与创新力。产教融合是对传统校企合作的理念超越,它需要更多的多元市场主体提前参与到融合过程中,成为深度融合的推动力和全面融合的突破点。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应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首先,就业部门应联合产教融合专业和课程的负责人,一起构建学校关于产教融合的用人单位库。根据多类型生源的特点,不断地丰富、调整、完善用人单位库,建成开放的、分层次的产教合作对象,有效推进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通过产教融合课程、专业、基地申报与建设等方式,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师型建设等方法,不断打通校内校外的壁垒。其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多类型生源的特点,打通校内各专业之间的屏障,整合校内的专业资源,利用多类型生源的差异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性,组建产教融合的专业团队、专业集群,通过与合作单位的全面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辅助专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深度构建产业、教育、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课程教材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提升。

三、生源类型多样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路径

(一)以学生需求导向设立个性化指导方案

生源类型多样化带来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复杂化。针对不同背景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创业挑战,需要设计出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方案:(1)了解学生个性和需求,包括就业意向、就业区域和创业需求、兴趣和目标,确定个性化咨询、指导、服务的重点和方向,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技能、实习经验、学习成绩和个人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优势和劣势,以及适合他们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方向;(2)丰富就业创业教育形式以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因此应当通过丰富教育形式,例如,日常课程、第二课堂、嘉年华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鼓励从基层做起,以积累工作经验来实现质的提高,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3)提供信息资源和职业规划咨询,通过建立一个综合动态的专业属性明显的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招聘信息、创业机会以及相关政策等,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信息。组建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基于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和职业目标,并制定职业发展计划;(4)提供创业支持和跟踪评估,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指导和资源支持,根据学生的创业领域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

(二)整合多元资源赋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

类型多样化的生源背景意味着就业面向的多样化,意味着接受主体的多样化,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部门需要深入了解校内外的就业创业资源,通过整合多元资源为就业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通过有效组织和高效互动,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就业创业支撑体系:(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了解各单位用人需求,与企业、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开展项目合作、组织招聘活动、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2)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讲座、工作坊、宣讲会、体验团、培训课等方式引进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为企业提供广泛宣传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大数据分析,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匹配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3)发挥校友网络作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导师制度或校友企业合作项目,为毕业生提供实践经验分享、职业指导和就业机会。搭建校友与毕业生的交流平台,加强业界校友资源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和使用这些资源。

(三)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适应时代需要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学术、文化、体育等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软技能,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打牢基础:(1)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来提供职业导向和发展支持,建立跨学科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跨越学科界限,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和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3];(2)建立课程共享机制,对全校所开课程进行统筹,积极推进相关院系对相同或相近课程的共享、共用,逐步减少相同课程独立重复开设的问题,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提供跨学科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基础,通过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开放制度,打破课程类型的人为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解锁新技能,并提供学习资源和平台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造,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资源支持,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

推进高校就业创业的指导,不仅需要做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协同推进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包括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模块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育、创造积极的育人环境等。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对现有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引入新的课程内容与递进式培养模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加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经验。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和引进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持续提升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行业了解程度。还需要创造积极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全民创新的良好育人条件与育人氛围,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实践导向更强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支持。

结语

生源类型多样化意味着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服务转向与系统化指导的升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应围绕以学生需求导向设立个性化指导方案、整合多元资源赋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适应时代需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等路径展开,从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全面系统地打造生源类型多样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的指导系统与运行机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玉红.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04):135-137.

[2]董巧连.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11):63-65.

[3]吴钦景,刘建糁.山东2022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析[N].联合日报,2022-06-08(003).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热力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网格化管理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 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44:43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34:49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26:03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50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 “班改” 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3: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