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蓓蓓?石蕾
摘要:在新经济、新业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革新办学模式,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作为基本思路,构建四链协同的新型办学模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地走向完善,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切实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顺利实现提质培优的目标,不断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四链协同的战略特征,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
引言
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当深入解读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此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将上述战略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职业教育类型自信,采取产教融合策略,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贯通起来,力求通过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提供优质服务,逐步构建起产教融合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让四链融合发挥出裂变效益,持续推动高职教育的长效健康发展。
一、四链协同的战略特征
(一)引领全民终身学习
实现中国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这种富裕并非局限于物质丰富,还必须保证精神富有。不论是科技发展、经济振兴还是社会进步,与劳动者素质、人才培养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革,给予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校教育必须发挥职能作用,面向全体人民,以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作为终极目标,为全体人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以此来促进人才的专业化成长、个性化发展[1]。在促进四链协同的进程中,人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要素,通过大力培养坚持终身学习、不懈追求科学前沿的卓越新型人才,不断纠正劳动者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进程,有助于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人才队伍,按照一定规律紧密联系起来。在四链协同的实践中,学校应当始终以个体终身成长为导向,将职前在校教育、职后继续教育进行精准衔接,尽量丰富教育体系的服务种类,积极与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办学主体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汇集多方力量合力促进产教融合,让终身成长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二)支撑结构功能发展
受到历史存量、现实发展之间张力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正式启动了重点大学建设工程,这一举措让很多高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相应地也使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所加剧。四链融合战略突出了全域特点,也就是要基于特定政策的引导作用,按照分类构建思想,推动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从而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最大限度满足初创企业、成长期企业、成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2]。
(三)支撑可持续发展
风险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在深入推进四链协同时,必须有意识地识别市场中潜在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当为校级形成部门和二级学院放权,督促二级学院主动与企业沟通,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畅通学校、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沟通渠道,依托健全机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避免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构建稳定和谐的创新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整合校内校外、科技与经济、国内国外的优势资源时,在所难免会遇到各类研发损耗、欺诈、投资等风险,针对此种情况必须提高警惕,对各种场景中潜在风险进行提炼,以风险为导向精心规划应对策略[3]。
二、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教育链,汇集人才培养力量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在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应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加以巩固,加快推进产教的深度融合,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应有力量。具体到实践中,高职院校首先要着眼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梯度清晰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体系,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实现互联互通、同步发展,让优势、需求不同的学生能够有更多选择空间,为其个性化成长、多样化成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对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进行革新,以“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作为基本的实践思路,合理地延长教育链触手,确保现代职业教育结构能够切实满足市场需求,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匹配。其次,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职业教育虽然与常规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战略定位却是相同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应当保持平等交流,启动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给予认可,并适当提升他们的福利待遇,让知识和技术受到青睐,让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受到应有尊重,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专业供应链,使人才供应链得到有效延伸,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2.健全职业教育制度
在延伸教育链的进程中,关键是要以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核心,对制度内容加以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打通升学通道,有效缓解教育焦虑问题。在各地率先进行职教高考的先行先试,除了做好单独招生、对口招生工作之外,兼顾长学制,启动中高职“3+3”衔接、中职本科“3+4”衔接、注册入学等贯通式项目,由试点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内容精准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教育的选择,让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呈纵向贯通形式。
(二)改善人才链,对接产业人才需求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贯穿于人才培养、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采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课堂与网络课堂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协同育人3项策略。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引领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其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逐步成长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时代新人。加强德育实践,并对德育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寻访英雄人物、参观革命遗址、旁听模拟法庭等,借助活动契机带领学生在回顾历史中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对未来展开合理展望,从中汲取精神动力,牢固树立努力成才、报效社会的信念,并不懈地为之奋斗。由德育教师协同辅导员共同打造三下乡、创新创业竞赛、社团文化节等德育项目,带领学生分批次地参与其中,确保学生通过活动对自我、对社会建立更加清晰地认知,将学生的创新热情、奉献精神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有效强化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让立德树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2.人才链匹配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充分发挥专业智慧、贡献青春力量,强有力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加大专业机构建设力度,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更加适配。聚焦区域产业链,深入分析人才个性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现状,重新定位专业群建设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匹配度。针对当地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分析当下迫切需要的技能人才,然后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多师融合,按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尽可能培养拥有多技术多技能人才,让高职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可靠服务。当然,高职院校、企业还可以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库、编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科研项目等,总之就是要探索出更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优化人才供给,最大限度满足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
(三)衔接产业链,促进现代产业稳定发展
1.打造校企合作新格局
在新时代、新形势中,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长期发展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逐步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特别是在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已经呈现出与产业链融合的趋势,在产业链的支撑下学校办学产出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当再接再厉,聚焦校企合作育人,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等优势资源,合力构建现代学徒、新型学徒的人才培养制度。同时,校企业双方共同在校内和校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共同负责基地管理,结合行业标准针对性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计划,以此来为产业、专业、就业的融合发展赋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稳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接下来,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把企业培训认证体系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实行分级分段、分层教学,构建课证融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知与行实现高度统一,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适应企业岗位需求,顺利实现进阶式培养的总体目标。
2.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展现出良好预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有所增长,相应对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一些专业单体由于存在着资源少、规模小、实力弱的现实问题,因此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阶段,需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精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形成[4]。具体到实践中,首先要合理调整专业机构,以产业服务面为核心,打造富有特色的办学传统,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为导向,充分应用基础资源,对专业组合、专业方向进行动态灵活式调整,赋予专业群更多生机活力。其次,精选专业课程内容,聚焦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统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精心筛选对应的课程内容,并对课程内容及时地进行开发、更新,用于支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职业规划自由地进行选择,通过系统化教学帮助学生对职业领域建立全面认知,扎实掌握职业通用技能,促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四)推动创新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产学研协同供给
高职院校在建设产学研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应用创新两项要点,根源在于各个行业领域对创新发展的需求存在着些许差异,为了确保各个元素均能深度参与进来,切实保障参与者的利益,必须保证产学研体系的均衡性,针对行为规范尽快建立对应标准,让各个体系之间相对独立、互相渗透。产学研体系主要是指产业、教育、科研3个领域基于现有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创新链,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为高职院校提供理论、技术、基地的支撑,而高职院校则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地为产业、科研项目提供创新意识强、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政府部门在其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力在校内或者校外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由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分别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技术指导工作,定期启动科研项目,鼓励感兴趣、专业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有效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各个组织及部门的支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充分释放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生产价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进程,为企业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在实践环节,高职院校首先要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对科研成果开展综合管理,重视革新科研制度,把国家及地方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依托制度约束有逻辑、有秩序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将产教融合策略落实落细,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借助人才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人才红利最大程度释放出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全局思维,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及特征展开深度解读,接着着力深化教育链、改善人才链、衔接产业链、推动创新链,构建良性循环的产教融合生态链,不断地增进四链协同深度,充分彰显出高职教育的定位及价值,让学生个个精彩、人人有梦。
参考文献:
[1]孔凡士,华平,李秀玲等.“四链”协同耦合下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4(04):75-79.
[2]王久梅,崔晨秋.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1):11-15.
[3]赵鹏燕.产教融合视角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0):19-24.
[4]陈山源,林丹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 (06): 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