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她的悲剧性格和“我”对旧中国劳动妇女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广大劳动妇女的摧残、迫害,深刻地表现了旧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文中如“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无可奈何。《祝福》中塑造的“看客”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一种丑恶现象。“看客”形象在鲁迅先生笔下并非只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它实际上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一种社会现象。《祝福》中“看客”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而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除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外,还有一批“杀手”——看客,在《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看客”麻木不仁、冷眼旁观、自私冷漠等。
一、麻木不仁
小说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她其实是大多数旧社会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她勤劳、善良、朴实,却身份低微,在旧社会里她被很多“看客”践踏、鄙视、迫害,最后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刚到鲁镇不久,就被鲁四老爷觉得“晦气”。在鲁镇的人们看来,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在别人家里干活,又不能再嫁人,这是很晦气的。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这就是典型的“看客”心理。
在祥林嫂第二次到了鲁四老爷家时,主人家觉得现在的祥林嫂和之前大不相同了,手脚不灵活,干活也没有之前那么灵便了,四嫂已经很不满了,在祭祀时也不让祥林嫂动手了,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祥林嫂不干不净,祖宗可能不吃,这就是典型的“看客”心理,对于祥林嫂的遭遇,他们没有丝毫的同情,多的是麻木,特别是四嫂,她不让祥林嫂干活,她亲力亲为的行为,也让祥林嫂觉得自己已经回不去从前了,因此,一天可做的事情只剩在灶台烧火了。
镇上的人虽然也叫她祥林嫂,但是这语调却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笑容冷冷的,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些人对祥林嫂所遭受到的苦难没有怜悯之心。
在鲁镇上,祥林嫂反复讲述着她的悲惨故事,从起初人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祥林嫂遭受的苦难似乎还是有点同情心的。但是从后来的描写来看他们似乎把祥林嫂视为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人来看待,他们认为祥林嫂讲述的悲惨故事就跟听书一样,他们是来凑热闹的,以至于后来对她所说的遭遇都已经“厌烦到头痛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所遭受的苦难就是她自己应该承受的,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看客”的角度描写了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鲁迅先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他是在批判“看客”的冷漠与麻木。他们对于一个将要死去的人,不但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还用十分恶毒的话去挖苦他。“看客”们对祥林嫂是冷漠的,他们只会对祥林嫂进行嘲笑与讥讽,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她。在鲁迅先生看来,祥林嫂是一个受害者,而“看客”们是施害者。
在鲁镇中,在封建礼教思想下长大的“看客”们不关心祥林嫂的遭遇,对祥林嫂的麻木不仁,使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绝境。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看客”们麻木不仁的性格特点。
二、冷眼旁观
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令人悲伤的。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她被践踏、被当作笑柄、被评头论足。祥林嫂先前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中失去了光芒。但她没有就此被打倒,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但是,她遇到了一个让她变得更加不幸的“看客”——鲁四老爷,虽然鲁四老爷很有钱,但他还是赶走了祥林嫂,被赶走后,祥林嫂沦为乞丐,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鲁镇。
被赶走后,祥林嫂没有得到鲁镇人们的同情,柳妈就是一个典型的“看客”,她与祥林嫂一样,同是农村妇女,同样勤劳、善良,本应该和祥林嫂同病相怜,也应该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同身受,可对祥林嫂满是嘲弄,祥林嫂也只能默默地听着、忍受着她的嘲笑,因为对于那些不堪忍受的遭遇,她也没有办法否认。在祥林嫂的心目中,她反复讲述的那些悲惨遭遇可能并不是要博取别人的同情,而是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可是人们非但不理解她,反倒是冷眼旁观,甚至是戏谑嘲弄,让祥林嫂的眼中尽是绝望。
小说中的“看客”们对祥林嫂的遭遇并不关心,更多的是冷眼旁观。在鲁镇上,“看客”们很少去关心祥林嫂,他们不愿意去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也不想去帮助她。在小说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死后,祥林嫂不得已再次到了鲁镇,这时候的祥林嫂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打败,虽然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但此时的她还是心怀希望的,但是鲁镇中鲁四老爷的数次皱眉、四婶对祥林嫂的嫌弃、鲁镇男人们对祥林嫂的鄙视、柳妈的讥笑,这些都使得祥林嫂无法在鲁镇立足,他们的冷漠、毫不关心、嘲弄讥笑更是如同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尖刀,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刺在了祥林嫂的心中,看似热心肠的鲁镇街坊邻居们,他们那比冰雪还冰冷的心,比刀刃还锋利的心,让祥林嫂的希望一点一点破灭,她精神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被压垮了,让祥林嫂走向生命的终点。
三、自私冷漠
“看客”们的自私冷漠,这是指他们在听说祥林嫂悲惨命运时,表现出的一种冷漠和麻木不仁的心理。他们不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祥林嫂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灾星”而已,没有半点同情和怜悯。
《祝福》中除了“看客”们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我”。“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年轻又受过教育的人,“我”应该比鲁镇的其他人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能他更能理解、帮助和同情祥林嫂,但从文中看来,“我”并没有付出任何帮助祥林嫂的行动,“我”虽同情祥林嫂却无法帮助她摆脱悲惨的命运。而在祥林嫂看来,“我”应该知道很多鲁镇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于是问了“我”很多问题,可是“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的问题,表现得很惊诧和恐慌,在后面的问答中含糊其词、吞吞吐吐,“我”也怕自己的回答会让祥林嫂更加悲惨。其实,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回答会给祥林嫂增添更多的苦恼,也正因如此,“我”并没有改变祥林嫂的命运。
四、“看客”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剧人物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他们麻木不仁、冷眼旁观、自私冷漠,他们的麻木、冷漠、愚钝,让人感到悲哀。他们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没有良心和道德感,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只是麻木地看着别人悲惨的命运。在《祝福》中,“看客”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祥林嫂的命运,他们把祥林嫂看成一个笑话、谈资和笑料。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了这类人物形象,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摧残、迫害,揭示了社会上“看客”们麻木不仁的态度和丑恶灵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这类人物形象既是社会罪恶的化身,也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剧人物。他们在封建社会中充当着“看客”这一角色。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了许多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四嫂、柳妈。他们都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剧人物。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身上有许多美好的品质。然而,祥林嫂又是一个不幸的人,她遭到封建礼教无情的迫害。在封建礼教面前,她总是被嘲弄、讥笑,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祥林嫂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更没有人愿意可怜她、同情她。“看客”们只关心自己的“闲事”,他们总是用冷漠和麻木来对待祥林嫂。鲁迅先生把这些人物形象描写得生动、深刻、感人,使他们成为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悲剧人物形象。
这些“看客”也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卫道士们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们对封建礼教缺乏清醒的认识。比如,“鲁四老爷”这个卫道士是一个受过封建教育的人,他要维护封建道德,要维护封建礼教,不让别人做任何违反礼教的事,否则就要受到“道德”的审判。他对祥林嫂的死抱着一种冷漠的态度,他认为祥林嫂不值得同情,于是他把祥林嫂赶出了家,让她沦为乞丐。虽然他有能力让祥林嫂吃饱喝足,不让她忍饥挨饿,但他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多次皱眉,多次不满,让祥林嫂的命运苦上加苦,将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入绝境。这样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麻木冷漠的人物形象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看客”中的典型人物。
五、“看客”的悲剧根源
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有着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但她所受到的是封建势力对她思想和心灵上的双重迫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不得不选择了死亡。
首先,《祝福》中“看客”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人们对当时社会上“看客”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看客”们,他们不仅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群体而存在。他们在冷眼旁观中慢慢地麻木、冷漠,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尊严。鲁迅先生通过对“看客”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人性的冷漠与麻木。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这些“看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对人性的摧残,并且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封建社会里,人的思想被禁锢,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与冷漠。“看客”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冷眼旁观别人的遭遇和生活,他们不会为别人着想。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了“看客”们对祥林嫂的冷漠与麻木,这是对人性自私赤裸裸的揭露,特别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变成这样与人性脱不了干系。
其次,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情。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在贫穷、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包围的中国农村,“看客”们将会继续上演悲剧。鲁迅先生通过《祝福》中多个“看客”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看客”们的命运。
鲁迅先生通过对“看客”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势力对老百姓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正是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导致祥林嫂这样一个悲惨人物在悲剧中挣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看客”们冷漠、麻木、无情等落后的思想情感。“看客”们既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又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虽然是个人行为,却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他们是被时代所淘汰、被历史所抛弃的群体。
最后,《祝福》中的“看客”其实是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看客”们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对他人不幸的漠不关心和冷眼旁观,甚至于嘲弄和讥笑他人的不幸,不理解、不同情、不帮助他人,他们是一群没有是非观念、自私自利、被封建礼教毒害的“看客”,鲁迅先生通过这些“看客”的行为表现,刻画出了内心孤独、空虚的“看客”群体,虽然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了,但他塑造的这些“看客”是否还存在于我们身边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淘汰,但我们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我意识和尊严,不要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
总的来说,《祝福》中塑造的“看客”形象是当时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看客”们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他们冷漠、麻木,以旁观者的身份旁观别人的悲剧。在鲁迅先生眼里,他们是封建制度下社会病态的代表。鲁迅先生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揭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看客”们麻木不仁、冷漠麻木、漠视他人苦难和命运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反对“看客”这一社会现象,不做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看客”。
(作者单位:甘肃省礼县第二中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