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2024-06-30 00:32郭禄清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语句教师教学

STEM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运用STEM理念时,应注意情境构建的全面性,即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思考信息技术内容的实际作用。现以“while循环的应用”教学为例,对此问题展开具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题名称:运用循环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while循环的应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程序循环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2)要求学生明确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循环结构的while循环通常方式,并了解其具体运用方式。(3)要求学生借助循环结构对问题求解过程加以描述。(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并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发展。

教学重点:使学生顺利掌握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循环结构的while循环方式,并了解其具体运用方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应用此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本次以电脑机房作为授课环境,并综合应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等教法,以及自主探究法等学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可用演示方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某同学今年17岁,她是在3月12日植树节这天过生日。今年植树节,老师和大家去公园参加植树活动。这位同学很开心,自己完成了栽4棵树的任务,这次生日很有意义。这位同学思考:假设由下一年开始,每年这天都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年均较上一年多种一棵树的话,那么我到多少岁的时候才可以栽完100棵树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while循环格式是:

若想保证程序始终循环,那么循环条件应当

问题二:需要利用什么条件才可确保程序始终循环下去呢?

A.True;B.1=1;C.3>5;D.4<5

问题三:如何才可以将“您好!”循环显示出来?

问题四:随机函数randint(1,5)形成的值有可能包括。

问题五:如果想让出现的值处于10至20之间(包括10和20),那么随机函数需要如何写randint( )。

在导入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独立思考后给出答案,或者稍稍留置,待本次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做补充。

(三)以导入问题为载体的知识讲授

教师以导入问题为载体,向学生讲授知识。要求学生领会Python之中的while循环结构。教师在向学生说清本事例后,提出:是否可以用for循环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假设年龄是age,种树总数是tree,那么tree能够表示为tree=4+5+6+…,与之相对应的age=17,18,19…,据此可将本问题转化成当tree>=100时,求age的值。分析至此,学生可从信息技术领域的while循环应用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实际应用问题,明确:解决本问题时的while循环属于当型循环,也就是把while翻译作“当……时”,若条件得到满足便可以不断循环,若条件得不到满足便跳出循环。在每次循环时,均为执行完循环体语句之后回到表达式处重新进行判断,并做表达式值的重新计算。此时可出现两种情况,若为假便跳出循环,若为真便使循环体语句继续执行。

代码示例为:

在此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继续以案例为载体,思考可否以while循环求得1~100之和,要求学生先观察for循环,再观察while循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要点。

(四)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知识引导

教师利用项目任务搭建能够体现STEM理念的引导框架,围绕学生常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项目设计与使用。

给出项目任务之前,教师先与学生做基础知识梳理。如教师提出问题:while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可根据自学与教师讲解回答:先判断表达式,再执行循环体。同时表示:循环体可以是任意类型语句;有下列情况出现时退出while循环,即条件表达式不成立(为零);循环体内遇break,return,go to;无限循环:while(1)循环体。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围绕现实中具有普遍性的点名现象,完成随机点名程序的设计开发工作。

由于处理实际问题较单纯学科问题更为复杂,教师给出的引导问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例中,教师可基于此程序设计要求,先由最基础性的学号抽取启发学生探究,要求其探索:怎样以Python语言产生班级里全部成员学号盒子,并做到随机抽取呢?学生思考后再引导:如果需进行多次抽取,在无法明确抽取次数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利用这个程序来实施控制呢?因为不知道抽取次数,则无法运用for循环语句来回答,此时学生便自然接受通过条件控制的while循环语句,并对其进行使用。

在学生进行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探究时,教师应引导其注意一些事项。例如,教师应及时提出:若循环体包括多于一个的语句,则需要用复合语句“”形式。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给出:

程序段1:

程序段2:

并同步思考程序段1与程序段2执行后i、sum的值。此类问题对学生完成STEM式的探索任务具有借鉴意义。与之类似,教师也可提出“在循环体中应有让循环趋于结束的语句”等问题。

教师在任务研究中给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好此程序学号随机抽取以后,怎样进行本学号所对应学名关联呢?怎样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姓名顺利导入程序内并生成姓名列表呢?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或者协作了解文件读取等拓展方面的知识,使既有知识体系得以持续巩固,不断完善。

(五)为学生提供独立练习问题

在教师讲解学生倾听、学生分析教师引导两个环节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练习问题,让其基于已经掌握的while循环语句使用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项练习任务。本次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堂练习任务包括以下几个。

任务1:如果k是整数,下面所列while循环执行次数是同次吗?

任务2:请完成基于本问题的编程:一张白纸大约有0.05毫米厚,将其对折1次它有多厚?在对折多少次之后,白纸厚度将超过1米?学生将得到:

任务3:已知S=1+2+…+N,请找到一个最大整数N,满足S<30000的条件,试以编写程序的方式解决本问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明确答案,以for语句进行验证,分析答案是否正确。

(六)重视总结与展示交流

教师以板书设计的形式总结。在此之后,教师通过展示交流帮助学生优化算法。

在本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享机会,使其能够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互相学习的状态下,感受到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从教学整体效果看,展示性评价是一个可起到较好教育引导作用的教学环节。表述作品设计思路能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而与之相对应的评价工作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人的思路,从而加强学习与自我反思,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在持续优化程序期间深化理解while循环与循环控制语句。

为了取得良好的展示交流评价效果,教师设计以学生计算思维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表,在评价表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组评与自评,再由教师总评。评价表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情感态度,对本次的编程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思维品质,能够客观理性分析与while循环的应用有关问题,并善于做出总结反思;合作学习,可以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去,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练习题。除此以外,评价量表中还包括更为具体的内容,如能够分析复杂问题,可借助流程图的描述抽象出问题解决过程;可编写解决问题的程序;可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可完成程序的测试、评估和解释,等等。总的说来,评价量表中的各项内容与教学初期预设目标总体吻合。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知循环语句功能及格式,且可由for循环结构给出while循环语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教材中的循环语句知识,是当学生完成三种程序框图学习,完成输入输出语句和条件语句学习之后,应当面对的关键性内容。本节课教学需要学生基于程序框图内的两种循环结构的语句,即while与do语句,领会基本格式和运行方式。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时,教师尝试从STEM理念出发,先基于导入案例做细致讲解,再逐步使学生过渡到独立解决问题,教学层次性较为显著。与此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如这节课基于学生的认知习惯进行新知识引入,但引入资源不够新颖,没有充分体现出STEM理念及其应用价值;再如课堂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情境构建方面的表现不够多样化。除此以外,本次教学还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的应用不够明显,未能使学生高效辨析循环结构的特点,以及给予学生操作时间不够充分等,导致个别学生在课后依然未能理解while循环和for循环二者间的区别,且难以做到二者的快速转换。

(作者单位:福安市第八中学)

编辑:曾彦慧

作者简介:郭禄清(1981—),男,福建福安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语句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重点:语句衔接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