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2024-06-30 00:32吴义娜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2期
关键词:松花江爹娘乐句

吴义娜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合作。音乐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审美性,应践行跨学科合作要求,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跨学科教学契合新课改要求,以高中音乐为主体,选定一个中心主题,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美育价值的同时,也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多学科思维的培养。

本文以《松花江上》教学为例,试图与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打破学科间的自我束缚,寻找两者之间的纽带,推进跨学科教学。

音乐作品的创作多与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要素息息相关。音乐作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我国经历了特定历史时期,在此时期,音乐工作者以自身的拳拳报国之心谱写了大量的写实类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嘉陵江上》,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我国伟大战争中凝聚的精神——“抗战精神”。这些歌曲至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传唱度,是高中音乐鉴赏必学曲目。抗战时期,歌曲的创作与特殊历史联系密切,大部分是作曲者有感而发。《松花江上》是作曲者张寒晖在西安创作的,参照北方女性哭坟声调,经过加工改变,进而形成现在的曲调。

一、以史料为基,导入新课

基于《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教师查阅相关史料,如文字、视频等,并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播放。

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以及当时国破家亡的视频。

全班学生都眼含泪水,静静地观看。

教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的行为?

学生:南京大屠杀。

学生:731部队细菌战。

学生:旅顺大屠杀。

……

教师:是的,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诸多惨剧,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历史事件吗?

学生:九一八事变。

学生:卢沟桥事变。

……

教师:同学们对历史事件都有着深刻的认知,那大家知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这首歌歌名中的松花江位于我国东北。

学生: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及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就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对,看来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我来详细和同学们说一下歌曲的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整个东北。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消极对待关东军的挑衅,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而东北军官兵不得不扶老携幼,远走关内,集中在西安城外。东北是东北军官兵的家乡,但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胸腔中充满着悲苦怨愤,情绪十分压抑,需要宣泄。张寒晖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带有悲剧色彩的《松花江上》。这首歌问世后,悲怨壮烈的歌声触及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尤其是东北军的官兵,听到歌曲后,忍不住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松花江上》已经在西安城中广泛传唱,并且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

教师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后,为学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上东北军官兵携家带口逃亡、日本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加深对歌曲的感悟。

(设计意图: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单纯讲解歌曲相关内容,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积极运用跨学科教学模式,与历史学科相结合,以史料为音乐鉴赏课程助力,可提升学生赏析音乐、以史为鉴的能力。)

二、歌曲讲解,解读情感

教师:初听歌曲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整首歌曲中,情感有着强烈的对比性。

学生:歌曲为■拍,且强弱规律为强弱弱。

教师:是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为带尾声的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第1~20小节;第二部分:第21~40小节;第三部分:第41~52小节;尾声:第53~61小节。

教师:同学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有几个乐句?分别描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有两个乐句,采用反复咏唱方式。第一个乐句为第1~10小节,第二个乐句为第11~20小节,第一乐句中描述了富饶的东北,不仅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描述当下的实际情况,在东北既有富饶资源,也有“我的同胞”“衰老的爹娘”,表达了流亡者被迫离开家乡、亲人的悲痛心情。

教师:那让我们看一下第二部分有几个乐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第二部分有三个乐句,在第一个乐句转入g小调。在第21~30小节这十个小节中,共有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乐句在结尾三个音上降低八度。这两个相同的乐句反复强调“九一八”,控诉“九一八事变”,让人铭记这一历史,旋律带有明显的哀伤感情色彩,让听者饱含泪水。

学生:第二部分的第三乐句是第31~40小节,以悲愤交加的音调表达了东北同胞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与愤恨。“脱离……,抛弃……”,体现了东北人民背井离乡的无奈与痛苦。

学生:三个“流浪”,强调了东北人民不得不忍受的流浪之苦,且带有强烈的控诉感,既控诉国民政府,也控诉日本侵略者。

教师:那歌曲第三部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在歌词“流浪”后,有两个“哪年,哪月”,表示对日本侵略者行为的无助,对国民政府行为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赶走侵略者,收复家乡、收回宝藏。

教师:在这两部分乐句中反复用词,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前两个“流浪”表达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最后一个“流浪”表达出无奈、苍凉的情感。两个“哪年,哪月”表示东北人民处于无尽等待状态,人民情绪十分压抑、痛苦。

教师:《松花江上》的尾声部分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老师,“爹娘啊……”这部分运用了十分具有特点的“哭坟”音调,使得情绪达到高潮,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的控诉、愤懑也达到了顶峰。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呼唤,激发更多中国人民的血性,激励中国人民拿起武器捍卫家园,赶走日本侵略者,回归以往平静的生活。

教师:《松花江上》采用反复的歌词创作方法,深化情感,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松花江上》歌曲结构以及歌词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张寒晖作曲的创作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并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那段时期历史的敬畏,重塑学生心目中人民英雄的形象,提升学生音乐学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聆听感悟,情感共鸣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歌唱歌曲是重要的教学实践手段,既是学生情感外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理解的升华过程。教师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

教师:让我们再次聆听《松花江上》这首抗战歌曲,回想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与歌词表达的情感。

学生闭眼聆听歌曲。

教师:同学们对歌曲内容、曲式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抗日战争时期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抗日战争精神、人物情感虽有感悟,但感悟还不够深入。那我们采用不同歌唱技巧,再次回顾这首《松花江上》。

教师:在歌曲叙事性乐段,全班齐唱;在控诉段落,采用轮唱与齐唱方法;在歌曲第三部分,采用齐唱方法;尾声部分采用齐唱方法。

全班学生:“我的家……高粱”,“我的家……爹娘”。

教师:同学们在处理这两句时,要注意歌词表达的情感,第一句描述富饶的家乡,这句要表现得骄傲,音色清亮;第二句预示侵略者来临,要面临悲惨的事件,音色不应该是清亮的,要表现得较为低沉、暗淡。尤其是“爹娘”二字,要略带哭泣的声音。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再次歌唱《松花江上》的前两句。

全班学生齐唱:“我的家……高粱”,“我的家……爹娘”。

教师:采用轮唱方法,“九一八,九一八”一声部学生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全班同学齐唱。

一声部学生:“九一八,九一八”。

全班齐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一声部学生:“九一八,九一八”。

全班齐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教师:我们来看简谱,在四个“九一八”上都有重拍,在演唱的时候要加重声音,应用控诉的音调表达对九一八事变的控诉、不满。在齐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要用哭泣的腔调,为了凸显当时那种悲惨时刻,在演唱时要应用较弱的力度。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演唱这两句。

学生演唱。

教师:在演唱第31~40小节时,应用齐唱与轮唱的方法。

全班学生齐唱:“脱离……,抛弃……”。

二声部轮唱:“流浪”。

教师:在演唱这几个乐句时,应用中等力度演唱“脱离……,抛弃……”,表达出无奈、悲苦的情感;二声部轮唱“流浪”时,要运用较弱的力度,将流浪的凄苦情感加以表达。仔细品味一下,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这两个乐句。

教师:采用齐唱方法演唱第三部分。

全班齐唱:“哪年,哪月……无尽的宝藏”。

教师:情绪处理过于平淡,这两句是为了积蓄力量,将在下一句“爹娘啊”达到高潮。所以这两句要回归歌曲速度,合理分配气息。连续的两个质问,要传递出一种义愤填膺的情绪。同学们再次演唱这两句。

全班学生齐唱:“哪年,哪月……无尽的宝藏?”

教师:尾声部是情绪达到高潮的部分,采用齐唱方式。

全班齐唱:“爹娘啊……欢聚在一堂”。

教师:歌曲采用“哭坟”的曲调,是全曲情绪最高潮的部分,采用先快后慢的演唱速度。第一个“爹娘啊”要依据情感需要,演唱要洪亮,是第一个高潮,第二个“爹娘啊”又向下,声音内敛,再次积蓄力量,在“欢聚在一堂”处全部爆发,推进最后的高潮。演唱声音的变化,将内心深处撕心裂肺的痛呐喊出来,最后再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同学们,让我们按照情感变化再次演唱最后一个乐句。

全班再次齐唱:“爹娘啊……欢聚在一堂”。

(设计意图:《松花江上》歌曲较为简短,情绪对比强烈,透过作品分析,驾驭歌曲表达的情绪,并通过歌唱实践,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小结

抗战歌曲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特殊的文化产物。赏析抗战歌曲,要充分结合史料,了解抗战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环境,才有助于学生体会抗战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从而实现历史学科和音乐学科的充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松花江爹娘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人间最亲是爹娘
松花江
老爹娘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爹娘
松花江緑石硯
松花江上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