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仪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生自发、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深度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并对方法策略进行灵活迁移运用。这更需要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中各观点或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难度,而是应该丰富教学的层次,最大程度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而课堂主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环节,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堂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效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一、主问题设计符合逻辑性,能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指向深度学习,意味着要帮助学生在知识本身和自身发展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对话”,在此对话过程中发现知识本身具备的“理性的光芒、无限的智慧和严密的逻辑”,这更需要我们注意主问题的逻辑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符合“逻辑”,即符合人们认知和思维的规律,要求主问题必须有内在关系,如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等,能一步步推动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
讲授《老王》一课时,为促进学生深入挖掘角色设定对文章深度意蕴的揭示作用,感悟作者创作的意图和对那段难以忘却的灾难的反思。设计了如下几个主问题:①给这篇课文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老王?②老王帮我的原因是什么呢?③作者帮老王做了哪些事?④作者为何对老王感到愧疚?⑤作者为何说老王是不幸的,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通过第①问,对老王的身份职业、经济收入、身体状况等获得浅表性认知,也驱动学生继续深挖老王的精神品质,深入了解人物。观照老王和作者行为表现,到探讨其行为背后的思想内核。老王帮作者“我”,是因为把“我”当亲人般对待,朴素真心真诚。问题③④,“我”明明帮老王做了这么多事,为什么感到愧疚,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和感受,蕴含无限深挖的可能。引导学生基于对前面问题理解逐步深入人物内心思想,体悟不同阶层的隔膜,逐步逼近本文主旨内核。
学生说,老王是可爱的也是简单的,他朴素地去关心照顾杨绛一家。作者杨绛是知识分子,虽然善良,但多少站在知识分子立场,难免带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帮扶以及回报等。这五问呈现阶梯状分布,问题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感性到理性。从感知人物身份阶层和性格品质,到分析推断人物行为表现背后的思想动机,再到分析人物因角色定位不同引发行为表现的错位,逐层推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思维连贯且渐次深入。在主问题逐层驱动下,学生有逻辑地解读、慎重地探究、批判性地思考,从而走向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思维如同小船,经过浅表小河,慢慢进入深沉大海,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便水到渠成。
二、主问题设计具有融合性,能引领学生融通跨学科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各学科互相渗透、融通增强的今天,需要着眼拓宽语文学科广度,实现多学科融合,促成深度学习,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基于知识所具有的丰富性,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来说,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学科实践活动中,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不同思维角度下,其现实意义是多元的、多样的,意义的实现方式也是无限的。
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融合其他学科特性,丰富教学的层次,综合作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具有融合性,在学科间找到恰当契合点,引领学生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思维特点和表达形式,指向学习深度,走向意义建构。
在执教《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中,为了从更广阔角度出发,更好调动学生原有的各学科知识储备,驱动学生运用不同学科思考方式去综合理解本文思想观点,我设计了以下主问题:如果我们也给雨果写封信,进行云端寄语,向雨果先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结合所学你会谈哪些方面感受呢?要求:融合语文感受、历史知识、道法格局、时事热点等,综合谈感受。
在主问题驱动下,学生从语文文本阅读,融通历史史料实证,谈到家国情怀;也有从道法视野去思考,谈到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也有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的战争硝烟去谈国家强大之重要和平之可贵等。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促成学生运用不同知识,发挥不同学科思维方式,既深化理解文本,又集中强化了语文的语言运用,强化了文化自信。在主问题驱动下,学生可自由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科知识、情感体验、观点态度、价值取向等因素,达成深度学习,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切实在文本和自身发展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对话。
学生1:雨果先生,您让我回顾了落后挨打的历史,英法联军行为是可耻的,缺乏大国风度,掠夺他国财物。在当今社会,文化是全人类财富,我们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当为维护和平做出贡献。
具有融合性的主问题,促成学生在更广阔视野,以更丰富的知识,实现更深层思考和更有效言语实践。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所期望的有意义的、有自主思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中来,确保具有不同学科气质的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满足感、创造感和成功感。
三、主问题设计注重生成性,能驱动学生深度延伸学习
在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观,知识是动态生成的,是“基于前人的认识成果,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意义系统”。教师所设计的主问题是否能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教师、同伴、自我形成不同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不仅考虑预设,更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体现的非预期成果,结合学生生发的新问题新发现,及时调整课堂内容,生成新问题新设计。
分析雨果人格魅力,是学习《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其中一个重点。我在讲授本文时,一开始设计了常规主问题:雨果是个怎样的人,这问题没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没有适切在语文学习和学生成长之间搭建桥梁,课堂几乎陷入一潭死水。有个学生在座位上小声嘀咕,雨果是个不太聪明的人。在关注学生“雨果不太聪明”的新发现和新学情后,我及时调整,故作不懂问该生:“雨果哪里不聪明呢,假设他在你面前,你想问个究竟不”?于是,在课堂上,我生发出另一个活动,如果有栏目组进入我们班,拍摄“伟人风骨”访谈节目,以角色模拟进行“访问”,如果你是记者你会问什么?如果你是雨果你又会如何答呢?要求:以文本为依据,提出访问或回应访问,感受作者雨果的人格魅力。
1、2大组模拟记者。3、4大组模拟雨果。1、2大组同学再次研读课文,想想如访问雨果,你想问什么,请列出问题清单。可以自主挑选3、4大组“雨果”来受访。3、4大组的同学也要研读课文,结合文本,商讨可能出现的访题及如何应答,列出回应要点。让学生再次把握作者的观点,并感受雨果的人格魅力。
这一访一问给予了学生巨大的思考空间展示平台,点燃探究热情,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学生积极深入阅读文本,体悟人物人格魅力,合作探究列出问题或回应要点。学生踊跃上台扮演记者或雨果,代入角色积极思考,并综合运用原有语文学科知识,融通个人体验和结合文本来应对课堂中未知的挑战,做好访问和被访问的知识储备。关注生成,基于学情,调整设计,能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让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与他切身相关,既而让学生觉得他有能力和信心去解决它,最后获得探索完成后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在生成性问题引导下,促进学生自身以及在和文本、老师、同伴对话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走向深度学习和共同成长。
总之,立足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一个高质量的主问题必然能“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在问与答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发展思维,生发新意义,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