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教学反思是对已完成工作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将要展开的教学活动的思考和预设。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动态优化和进步的过程。在深度教学视域下不断融入教学实践的感悟和经验,有利于教学思维、教学主张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可遵循常态化教学的“课例拍摄-剪辑处理-观察分析-优化设计-实践检验”的思路,利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通过“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应用中评价问题”三个阶段审视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形成课程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实现自我反思,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切片处理
教师拍摄并观察自己上常态课的录像,利用视频切割软件和技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剪辑和处理,形成教学研究所用的教学片段。从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二个层面入手,将课堂划分为n个环节。选择最为典型的教学环节来进行观察,可以是优秀的教学环节或是不足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相对于整节课来说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设计活动,体现教师某一个教学技能。
二、运用“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评价问题”3个步骤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形成教学改进方案
笔者在一次省、市级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中观摩了两名骨干教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本节课两位教师都将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动植物所含细胞器的不同”两个环节来处理。因为学习背景、课堂习性差异,两位教师显示了不同的课堂特点。下面就以“问题解决学习模式”以“细胞器之间的分工”这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开篇来自问题,学习来自兴趣。案例1从课本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克劳德分离细胞内不同组分的方法”,展示离心机,以问题链“用什么方法→离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差速→分离出哪些细胞器”引入。案例2从生活出发,通过视频展示电视机生产线流程,提出问题:工业生产上各部门的分工有什么意义?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是如何分工的?怎么做到既协调又不相互干扰?【反思】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深度学习首先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案例1的教学情境“离心机”的出现可以吸引同学们的眼光,但没有动手实践就缺少体验,对问题的回答也就止于教材。案例2的教学视频有着视觉的冲击但没有生活的经验,没有找准学生心灵的触发点,例如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且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性。课堂观察发现并没有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因此该情境问题的创设仅仅起到了引入课题的效果。【改进方案】深度学习与否首先取决于深层动机的激活。以“一个病毒的励志演说”视频来展示新冠病毒从传播到被免疫系统消灭的过程作为开篇,从整体上展示细胞的整体结构和多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防疫政策,做好自我保护和健康监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接着通过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探讨分泌蛋白合成的动画激发学生研究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2.“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过程关注活动,体验培养思维。案例1的活动设计是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观察教学图示,认识各种细胞器,比较动植物细胞亚显微镜结构的异同,然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疑问卡上提交给教师。教师整理汇总后进行讲授。案例2的活动设计将“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自主学习放到了课下,让学习者通过查询有关资源分别研究各种细胞器的分布、构造与特性,做成PTT报告介绍研究结果,完成细胞器识图分类的任务。【反思】切身感受与高阶思考,是深度学习设计的二个重点,它们都必须依托特定的情境并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才能发生。案例1学生学习与活动仅限于教材,解决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知识的内核,更多还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传递知识。案例2的学习活动相比较而言就更为丰富些,创造了协作、讨论、展示和互动的平台。【改进方案】探究活动一是两人一组完成实验探究“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选什么材料进行观察?②为什么线粒体要染色,叶绿体不用染色?③除了线粒体和叶绿体,你还看到了什么细胞器?④为什么有些细胞器看不到?⑤这两种细胞器有什么异同点?探究活动二是小组合作完成细胞结构模型建构。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