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基于此,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探究有效的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阅读教材,归纳清朝前中期鼎盛的具体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通过地图、文字、图片等史料,归纳和分析清朝经略边疆的史实、方式、特点和作用;归纳和分析清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的表现和双层影响;将中国置于同时代的世界,分析清朝鼎盛局面下掩藏的内外危机,树立居安思危、全球视野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三、教学重点
1.国家版图的奠定。
2.专制集权的空前加强。
四、教学难点
认识清朝前期鼎盛与危机并存的特殊社会状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用清史专家戴逸对清代评价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18世纪的中国“为前代所不能企及”和“黯然失色”?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课标题中心词“鼎盛”与“危机”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清朝前中期鼎盛的具体表现。
第一,大清帝国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第二,经济总量巨大,国家财力雄厚,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第三,人口达到空前的数目,以10亿亩上下的耕地养活了30%左右的世界人口。
第四,军事力量强大,对版图内的土地做到了有力的控制和管理。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史料和教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对清朝前中期“鼎盛”表现的初步认识。)
◆主题一:疆域的稳固
【问题探究】
通过观察清朝和现代中国疆域图,结合教材,归纳清朝经略边疆的史实和方式,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材料:明朝对东北辽东以外,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很薄弱……明朝对新疆的关系更谈不上,连新疆发生什么变化都不晓得。要是没有清朝200多年的经营,就不会出现18世纪的大统一局面。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由清朝经略边疆的史实可以分析其治边方式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抵抗外来侵略;平定叛乱;册封;设置机构管辖;采用法律手段。再进一步分析其治边特点是:方式多样化;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因地制宜。最后通过材料和对比清代与现代中国版图可以得出其作用:对边疆的治理空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为后世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理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本环节的学习。同时利用历史地图、史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清朝治边的成就,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主题二: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
【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归纳清朝前中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达成对清前中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表现的初步认识。)
(1)奏折制度
通过对比明朝官员上奏的流程,引导学生思考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迅速、机密)和作用(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军机处
材料一:清代皇宫布局图(略,突出军机处的位置)
材料二: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大臣承旨,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引导学生依据军机处的位置和材料,得出军机处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承旨传达。这些措施起到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强化专制皇权的作用。
(3)“文字狱”
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通过讲述清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得出文字狱的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问题探究】
依据上述结论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强化专制集权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置和文字狱的影响得出清朝前中期强化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保证政令畅通,使得统治高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强化专制集权也有严重的危害〉,从而自然过渡到“鼎盛”之下的“危机”,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主题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归纳清朝前中期统治危机初显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达成对前中期统治危机初显的初步认识。)
(1)人口膨胀、资源危机,传统农业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问题探究】
清政府是如何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危机”问题的?效果如何?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呢?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清]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口的急剧膨胀已经超出了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承载能力,仅仅依靠垦荒、精耕细作等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农耕经济繁荣下掩藏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困境,为后面讲“闭关锁国”埋下伏笔。)
(2)体制僵化、政治腐败。
【问题探究】
请依据材料归纳清朝前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进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材料二:到了(乾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政局稳定下掩藏着的“体制僵化、政治腐败”危机,并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个危机的原因就是专制集权空前加强,从而加深对清朝前中期加强专制集权双重影响的理解。)
(3)闭关自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探究】
英国国书反映其企图是什么?对此,清政府的态度是什么?这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机?
材料一: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以为乾隆祝寿来到中国,并递交英国国书提出如下要求:
(1)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
(2)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
(3)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
材料二:中国的回复: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清高宗实录》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英国政府企图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的态度则是闭关锁国,拒绝扩大交往。再引导学生将中国置于18世纪70年代的世界去分析: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向我们展示一条技术革新,突破传统小农经济危机的新途径。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国大革命爆发,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突破专制统治危机的新道路——民主。但闭关锁国使我们失去了突破统治危机的机会,也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带来“万邦来朝”盛世下是“闭关自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危机。)
(4)故步自封,看不到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问题探究】
请依据材料归纳清朝前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
材料:清朝统治者仍然沉迷于“羁縻”“怀柔”等以“内边”防务为主的传统边疆政策中不思进取,盲目地沉浸在中国历史“以夏变夷”“以夏化夷”的旧日春梦中,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
(设计意图:依据史料和中西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积极对外扩展,但清朝仍然固守“内边”防务为主的传统边疆政策,“疆域稳固”下掩藏的是“故步自封,看不到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的危机。)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问题设置的有效性、逻辑性、多样性原则,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徐成伟(198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