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二冬诗歌的时空体验及其观念嬗变

2024-06-30 05:23吕周聚杨文杰
百家评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时空观

吕周聚 杨文杰

内容提要:不同的时空体验影响着王二冬的时空观,这在他的诗歌中有突出的反映。王二冬的早期诗歌立足乡土经验,将“东河西营”作为自己的文学方位,热衷于表现一种“从前慢”的乡村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意识。在当下的“快递中国”系列诗歌中,王二冬借助于“快递”之链表达“万物互联”的空间观念,从地方性写作转向更为辽阔的文学空间,呈现出宏阔的精神气度。身处“加速”发展的时代,王二冬对时间更加敏感,在时代歌咏与个体叙事之中融入对于时间的思考。他意识到现代时间对人的异化,并通过“劳动过程”和“劳动之余”的诗意抒写为时间“减速”,找到了一条加速时代诗意“突围”的路径。

关键词:王二冬 时空体验 时空观 文学方位 时间异化

王二冬是近年来创作较为活跃的青年诗人,凭借其快递系列诗歌声名鹊起,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快递诗人”。这是一种显性的身份标签,与其所处的行业有关,展现出其当下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但并不能概括其诗歌创作的全貌。从《东河西营》(2020)到《快递中国》(2022)再到《该怎样将一个快件递给你》(2023),跨度并不大的出版周期之内,这三本诗集融入了诗人十几年的心路历程。这些诗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如王二冬所言,从乡村走向城市,他的诗歌始终有积少成多、生生不息的流动性。“人生是一条河流,分拣线也是一条河流,河流无非是无数滴水汇聚在一起。每一个快件就是一个点、一滴水,越来越多,靠得越来越近,就成了物通其流;每一个脚印也是一个点、一滴水,越走越紧,追得越来越快,就成了人的一生。”a不同的是,随着认识视野的拓展,诗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其诗歌中体现出的时空观念。

从空间维度来看,诗人起初将“东河西营”视作自己的文学方位,致力于乡土诗歌写作,对于诗人来说,东河西营有时就是整个世界。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以后,诗人跳脱出自我的小圈子,重新体认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又通过“快递”之链联结世界,将乡村经验植入其中,世界有时不过是一个东河西营。从时间维度来看,诗人起初从乡土经验出发,热衷于回忆一种“从前慢”的生活。进入快递行业工作以后,身处争分夺秒的快节奏氛围之中,诗人对时间更加敏感,切实感受到现代“速度”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往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诗人也在工作中意识到时间对人的异化,开始自觉探寻加速时代的诗意“突围”路径。在时空观念的变化背后,不变的是诗人以其求真意志对生活细节的探察,以及对不同群体精神症候的客观反映,从而开拓了诗歌表现的维度。

一、作为“文学方位”的东河西营

东河西营是鲁北平原上的一个偏远村庄,地处沟盘河(老黄河)沿岸,相传曾是杨延昭设立营帐驻军之地,县志则记载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可谓历史悠久。王二冬出生于此,从小在这里生活,对东河西营有着深厚的情感。东河西营既是他的生命之根,也是其文学之源。王二冬的诗歌创作从东河西营出发,乡村经验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他将东河西营视作自己的文学方位,早期的诗歌多以此地为中心。这些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乡村意象诸如河流、麦田、炊烟、牛羊、鱼群、飞鸟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承载着诗人对于东河西营的各种情愫。诗人从现在回忆过去、从现在想象未来抑或从未来反观过去,多以东河西营为参照点,现实与梦境在东河西营交汇,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也在这里形成。

文化地理学者克朗认为,人从自己生活的地理空间出发,总是通过一种“地区意识”来定义自己,“每一个地方代表的是一整套的文化,它不仅表明你住在哪儿,你来自何方,而且说明了你是谁。”b人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会逐渐熟悉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运行秩序,并将自己的身份归属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东河西营》这本诗集的第一辑名为“凤栖于林”,集中抒写王二冬对于家乡东河西营的情思。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方言》中,诗人将方言与自己一生的履历相结合,用方言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养育子女,“当我老去,我希望亲人用方言为我送行/把我的小名刻上墓碑”c。这首诗呈现出诗人鲜明的地区意识,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地域文化对诗人心理的影响,并经由这首诗进入诗人笔下的东河西营。同名诗歌《东河西营》则像是一部“家族小史”,诗人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祖父叫坡,祖母叫英;父亲叫新,母亲叫兰/还有一个远嫁的姑姑,叫玉/他们都喊我小儿或冬冬——我们都姓王”d。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姓名将自己的身份归属从乡村具体到家族,并通过家族成员的经历展现出人与村庄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地域身份。

王二冬对东河西营的景致了然于心,他热衷于观察周遭的世界,常以诗人的敏锐感知捕捉到村庄的细节,将众人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体悟投注笔端。相比于城市来说,乡村的生活节奏更加缓慢,人可以通过季节时令感知时间。走在春天的田野上,一切都在生长,诗人感受到村庄充盈的气息,“初春的东河西营用几百亩麦苗呼吸”,从植物的生长再想到人的生活,“劳动就是乡亲们的呼吸方式”(《呼吸》)e。王二冬熟悉植物生长的规律,常以其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建立起人与植物的关系。他在《冬天的菜园》一诗中借助“苦瓜”这种植物思考祖父母的关系,“我的祖母就像那一棵爬满东墙和竹竿的苦瓜/也许是前世欠下的债,这辈子要一点点地来还”f。祖母是旧时代女性的代表,终其一生独自承受命运的苦涩,她的经历是东河西营乃至乡土中国许多女性的真实写照。在不眠之夜,诗人像守望者那样观察村庄,“我的责任/就是保持清醒,在村庄睡去之前/大鸟一般停靠在最高的树上/看灯火逐一熄灭,倾听一村人的/磨牙声、呼吸声”(《村庄睡去之前》)g。“我”是村庄的成员,此刻又游离于村庄之外,将村庄的细节一览无余。无论是置身于村庄之中观察东河西营还是化作“大鸟”俯瞰东河西营,诗人都是以在场者的姿态体认东河西营,其观察视角还没有真正超越其外。

因为赴外地上大学以及工作的缘故,王二冬与家乡渐行渐远,在还乡(回原乡)与离乡(去远方)的空间转换过程之中,他开始从外部世界回望东河西营。这一时期“乡愁”成为诗人内心挥之不去的情感,“还乡”成为其诗歌鲜明的主题。诗人既在现实中还乡,也在梦中还乡,在纸上还乡。王二冬目睹了东河西营的衰落,这种“衰落”既是地理层面的,诸如坍塌的房子、干涸的河流、荒废的田野等,“没有一寸土地可以/盛放记忆中的时光,如今的东河西营/也不再是我在几百里之外的想象”(《春天》)h;也是伦理道德层面的,家族纷争、邻里矛盾、婚姻问题逐渐增加,诗人在错愕中感觉到,东河西营已不再是自己理想的栖居之地。《回家的路程》这首诗可以视作一种现实的隐喻。诗人先是以实际的数字丈量自己和家乡的距离,“十年前,从小学校到家不足一千米/四年前,从无棣到村庄大约三十里/而如今,从东昌府到县城四百多里”。伴随着东河西营的逐渐消逝,还乡的距离将难以用精确的数字去衡量,只能借助于寄情之物的诗意表达,“回家的路程,等于父亲年迈的烟圈/到秋天的距离;也等于/母亲手中的针线到儿子脚步的距离”i。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j,无论是现实还乡还是精神还乡,都是王二冬寻找自我、疗愈自我的一种方式。他在外地遥望家乡,以此获得一种与身在此地相互对照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在“还乡”的过程中安顿自己漂泊的心灵,匡正自己的文学方位。

段义孚用“恋地情结”这一概念阐释人对于地理环境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k作为王二冬的家乡,东河西营具有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将他的回忆与当下融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文学方位,东河西营不只是自己的情感寄托,王二冬试图赋予东河西营一种普遍性的象征意义,“只要你认可这个文学方位,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故事就都可以在东河西营发生,找不到或回不去故乡的人,也可以把东河西营当作自己的村庄。”l面对家园衰落的沉重现实,王二冬依然孜孜不倦地抒写东河西营,不断深入到村庄的内部,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着东河西营的各种变化,用诗歌为自己心灵的乌托邦增添注脚。

二、“快递”之链与中国的想象

科技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也为新行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快递业即是新兴行业的代表。这一行业培植了新的工作群体,密切了中国城乡之间的联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王二冬大学毕业后进入快递行业工作,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快递主题诗歌,他对这些诗歌有朴素的期许:“作为一个快递行业与诗歌创作的双重在场者,我有责任用诗歌的方式让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了解这个行业,重新认识每天跟他们说‘您好,您的快递到了的小哥,每一个包裹上的诗意,值得我们去挖掘、阅读和传播。”m他的诗集《快递中国》作为聚焦快递行业、反映快递生活的第一部诗集,入选“新时代诗库”,“他用这部诗集为中国‘新事物进行了庄严而神圣的命名”n,拓展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表现领域,凝聚着自己对世界的新思考。

王二冬的快递系列诗歌以普通快件为媒介,每一个快件都被诗人赋予意义,快件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聚合成一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王二冬的快递诗歌一方面为新时代歌咏,他以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无人仓等新科技名词入诗,新科技服务于新业态,它们有效地提升了“中国速度”。另一方面为小人物立言,王二冬笔下的宋学文、春海、尚明远、阿力、石莆田等人都是奋斗于一线的快递员,他用诗歌记录着普通人的辛酸荣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学界将王二冬的快递诗歌视作“新工业诗”的代表作品,优秀的新工业诗不应该局限于时代的歌咏,“对人的关注是诗歌的核心,也应该是新工业诗的核心”o,新工业诗同样要表现工业文明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二冬的快递诗歌在诗歌的题材(广度)和意义(深度)方面都有所突破。从济南到北京,多年的快递行业工作经历改变了王二冬对世界的认知,在万物互联、物通其流的时代,他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不断转化为实际的生活经验和诗歌经验。从一系列快递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逐渐从早期的东河西营的地方性写作转向更为辽阔的文学空间。王二冬以“快递”之链联结城市与乡村、快递员与大众,将城乡经验有机统一起来。

从城市到乡村,中国快递以其无远弗届的力量跨越山海,打通了空间上的阻隔,将远方的美好传送到人们的手中。“快递重塑了中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快递重构了人间思念、人际温暖的内涵。”p在王二冬的诗中,快递经常与城乡相互联系,快递员是乡村的使者,“小小的包裹填补了城乡的裂痕/她把瓜果交给快递员,父母尝到女儿的甜蜜/她把围巾交给快递员,丈夫在异乡不再寒冷”(《乡村使者》)q。“快递”之链将城乡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流动的中国,“每个快件像一块土、一滴水,连在一起/就是祖国的连绵山川、大江大河/新的光芒正在跨越山海、洲际和时空的快件中闪耀”(《飞驰吧,青春中国》)r。同时,“快递”之链还将快递员和大众联系起来,快递在王二冬笔下往往是人际情感的投射。湄洲岛的快递员石莆田每天登岛配送,坚持等待渔民出海归来,“快件,早已成为他与岛民的约定/这小小的灯塔,照耀着茫茫的海面”(《等待的守岛人》)s。新街口街道的快递员老马四年间派件无差评,深得当地居民的信任,他将在家乡种庄稼的经验运用于工作中,“他把每一个快件都当作一株幼苗/小心呵护,移植在每一个收件人手中”(《播种者》)t。作为多年的快递行业工作者,王二冬对快递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快递把乡村和城市结合在一起,有效填补了彼此对立的鸿沟,像是一条线,把自己紧紧牵在手中;也像是一个网络,把每一个点上的个体串连成面上的人生百态。”u王二冬在诗歌中构建的“快递中国”既是一张“地理之网”,连通了祖国山河;也是一张“人际之网”,连通了天下人心。

快递是王二冬诗意想象的媒介,他善于将快递术语和快递逻辑融于诗中,通过“同构”的想象表达自己对人与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快递可以与世界同构。面对春意萌动的世界,王二冬在《春耕图》一诗中这样写道:“种子已经过季节的分拣/和岁月的运输,即将被投递/大地是唯一的签收人/大地是万事万物唯一的签收人”v。类似的表达还有《春风吻过的快件》一诗中的句子:“春风是时光的快递员”,“快件一层层打开春天/山河转身,一年之计从此开始”,“春雨是天空送给大地的快件”w。对比早期的乡土诗歌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新的万物互联的空间观念,王二冬当下诗歌中的风景抒写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呈现出一种更为宏阔的精神气度。另一方面,快递也可以与个体同构。如果一个快件不能被顺利投递,就会变成无着快件,如同离散的生命个体。“我们都是快件,不应没有着落/被定义一个身份,被孤立或消失/我们都曾是快递链条的一部分/时间的辉煌中到处都有我们奔跑的身影”(《无着快件》)x。在这首诗里,王二冬以快件的遭遇隐喻人的命运,从浩渺的时间中找寻失落的尊严,为积劳成疾的快递员的暗淡生命增添了一抹光彩。王二冬在快递与世界和个体的“同构”想象中表现出一种更为高远的认识视野,实现了自我精神与诗歌的双重超越。

从“东河西营”到“快递中国”,新的时空体验影响着王二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他认识自我和世界、构建自己文学空间的方式。他逐渐跳脱出自我的小圈子,通过“快递”之链联结更加开阔的世界。“所谓跳出自我不是放弃原来的经验,不是将自我感受屏蔽在外,而是不要以自我世界为唯一世界和创作界限,要放眼量世界、看当下,实现以个人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转变。”y从地理版图上来看,东河西营只是中国的普通一角,但它却是王二冬认识中国的原点,是其构建自己文学空间的重要坐标。身处东河西营向外遥望,王二冬对中国的想象主要是一种城乡间的流动;从东河西营走向广阔天地,王二冬对中国的想象则从当下延伸到未来。科技为国家的发展赋能,借助于“快递”之链,王二冬对中国的想象跨越城市和乡村,面向中国的未来。王二冬的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快递中国”既反映了当下中国的面貌,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构想。

三、加速时代的诗意“突围”

我们当前正生活在一个“加速”的时代,各行各业的新旧转换屡见不鲜,追求速度与效率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速运转的社会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中国速度”作为一张举世瞩目的闪亮名片,成为关乎民族复兴和未来发展的理想寄托。中国速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速度”既是反映时代变迁的方式,也是贯穿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主题。“‘速度在当代诗歌中首先指涉飞速提升的机械速度及各种表现形式,其更深广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加速所带来的个体精神变化、社会心态转变以及诗歌审美的整体变迁。”z当代诗人体验速度、感知速度、抒写速度,从想象未来的国家速度,到生命个体的心灵体验,从单一抒情到智性思考,当代诗歌的速度抒写经历了从“向外看”到“向内转”的审美变化。

快递是中国速度的典型代表,快递业的兴盛是中国社会高速运转的一个缩影。常年置身于快递行业,王二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速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借助于新兴科技的力量,快递服务不断提速升级,“从入库到出库/数字加持的旅程,每一步都精准无误”,“一个快件/每加速一分钟,行业就前进一大步/快件背后日夜奋战的人们就欢欣鼓舞”(《亚洲一号》)。王二冬的快递诗歌不乏深情的歌咏,他的《快递宣言》《中国快递员》《青流方向》《飞驰吧,青春中国》等诗歌既赞美快递行业工作者,也描绘了一幅幅新时代中国的繁荣画卷。同时,他也自觉地反思速度对人的异化,体恤那些不堪重负的劳动者,其诗歌具有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在《丰收的季节》这首诗中,快递工作者杨志广昼夜奔忙,“拣货再快一点、奔跑再快一点/扫码再快一点、封装再快一点/传送带再快一点、集包再快一点”,他盯着显示屏上跃升的数字,沉迷于速度奇迹之中。分拣线上的快递员循环往复,“从一个自带编码的快件开始/纷纷跳进同一条分拣线/让一条集包袋成为无数条集包袋/一条路成为千万条路”(《循环》)。他们来回转动着身体,灵魂也跟随着转动,在抑制性的管理模式中成为“单向度的人”。王二冬的快递诗歌凝聚着他的“速度辩证法”,他敏锐地意识到速度的两面性,在“大歌咏”与“小叙事”中融入自己对于速度的思考,二者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

竞速的背后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对时间的关注,追求速度和效率反映了现代人对时间进行充分利用的需求。从“东河西营”到“快递中国”,王二冬对时间更加敏感,以往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他不得不遵守现代社会的时间法则,四季交替的乡村慢速时间观逐渐让位于昼夜轮转的城市快速时间观。结合行业工作经验,诗人为时间“赋形”,将自己对时间的理解融入快递之中,“五颜六色的快递员奔忙着/他们的手中抱着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快件的形状就是时间的形状”(《时间的形状》);“每一个快递,也是时间之门/它以物通其流的方式,指引我们向前/只是在一次次配送中,快递员把青春还给了时间”(《时间之门》)。分拣中心的流水线不曾停歇,运送快递的车辆前后接续,快递员的身影一直在路上。王二冬称快递员为“奔跑者”,为了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博弈,在奔跑的过程中逐渐消耗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高强度和技术性的工作看上去是拒绝诗意的,与“从前慢”的乡村生活节奏形成对照。王二冬在工作中意识到时间对人的异化,他用诗歌为枯燥的工作赋予情感,在加速的时代思考让时间“减速”的方式,探寻诗意“突围”的路径。

一方面,王二冬试图捕捉“劳动过程”的诗意。从喧嚣忙碌的市井到庄严静穆的博物馆,快递员可以暂时停下奔跑的步伐,化身为历史的“搬运工”,与时间达成和解,“这一次传递,跑得越慢越好/脚步不能误入王侯的宅院/汗水不能流入汉唐的麦田”,“一定要轻轻折叠每一幅画/不要惊扰熟睡的美人和低垂的叹息”(《博物馆搬运记》)。在配送图书时,快递员要格外小心,“投递一本回忆录时,要轻轻叩响门扉/那是一个人的一生,一群人、一代人的一生”(《图书配送守则》)。这两首诗如同现代社会的时间寓言,提醒人们不要让日益“加速”的时间吞噬掉自己的审美能力,表现出诗人对于现代社会时间观的一种反思。另一方面,王二冬也在探寻“劳动之余”的诗意。这其中有基层劳动者的爱情,在加速停止的时刻,“他们每一次抬头或擦肩/彼此眼中都有一个最美的自己”(《化妆品仓的爱情》);有旅途上的动人风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仰望天空,“繁星满天/装进我的眼睛,银河欲投入我的怀抱/整个宇宙都在我的心中”(《那日真好》);也有休憩之时的美好一梦,来到自己的工作区域游览后,“祖父笑出声来,像一个吃了蜜的孩子”(《地盘》)。王二冬的诗里经常出现梦境,“诗歌给予了我造梦的空间,得以将梦境与现实模糊区隔”,他在梦中回到家乡东河西营,或是与自己的亲人朋友短暂相处,梦醒之后在现实世界中重新奔走。

王二冬通过“劳动过程”和“劳动之余”的抒写为时间“减速”,找到了一条加速时代诗意“突围”的路径,在与时间博弈的现实之中实现了心灵的自洽,并将自己的时间想象升华为一种关于个体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王二冬的诗意“突围”实际上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深入洞察,他从日常生活中找寻疗愈自我的美学质素,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诗歌经验。从“第三代”诗歌以来,当代诗歌逐步从宏大话语转向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还原生活本相,关注个体命运。“新工业诗歌”同样超越了以往工业诗歌慷慨激昂的时代歌咏,开拓了一种“工业日常”的表现维度,“恢复了一种古诗传统,使诗歌具有自内向外的特征,通过捕捉日常生活的乐趣,呈现出了行业日常向自然宇宙拓展的广阔视角。”王二冬的快递诗歌既有关于时代发展的表现维度,也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诗意,主题性写作与个人化写作之间优势互补。正如霍俊明所说,“诗人与现实话语、公共空间和当代经验并不是割裂的,优秀的诗人能够将个人视域和现实纹理以及历史褶皱彼此打开、相互激活。”王二冬的快递诗歌融合了公共事件与个人生活、城市经验与乡村经验,展现出一个青年诗人不俗的诗歌表现力。

王二冬的早期诗歌以乡土经验为主,他笔下的“东河西营”与江非的“平墩湖”、徐俊国的“鹅塘村”、辰水的“安乐庄”等山东诗人的文学方位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东河西营是其心灵永恒的归属之地。进入快递行业工作以后,新的时空体验改变了王二冬的时空观念,秉持“万物互联”的空间观念,他的快递诗歌呈现出更为宏阔的精神气度。王二冬不再以东河西营作为其唯一的文学方位,并不是说彻底舍弃了乡村经验,他从外部世界观照东河西营,逐渐将其转换为一种寄托乡愁的情感表达。“还乡”依然是其当下诗歌的主题之一,他在“快递中国”的空间维度思念东河西营,以此纾解自己身在异乡的漂泊感。置身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王二冬既见识了国家的腾飞,也体会到了现代时间对人的异化,自觉探索诗意“突围”的路径。现代化是一个朝向社会“加速”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罗萨指出,社会的“加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在全球化与时空扭曲的互联网时代,时间越来越被认为压缩了,甚至消弭了空间。空间似乎可以说被运输和传播沟通的速度给缩小了。”现代社会的“时空压缩”经常让王二冬的城乡经验产生交叠,广阔世界有时与东河西营合为一体,城市体验与乡村想象相互契合。同时,诗人也会在新的时空体验中惶惑不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

注释:

am王二冬:《链接的力量》,《快递中国》,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第2页。

b[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cdefghi王二冬:《东河西营》,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第23页,第8页,第9页,第30页,第68页,第13—14页。

j[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k[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刘苏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36页。

l王二冬:《为什么是东河西营?》,《山东文学》2018年第3期。

n刘广涛:《诗歌是一种庄严的命名——〈快递中国〉简论》,《诗刊》2023年第11期。

o蒋登科:《新工业诗:历史、现状与可能》,《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5期。

p张厚刚:《〈快递中国〉的“物”与“物感”》,《百家评论》2023年第2期。

qrst王二冬:《快递中国》,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版,第6页,第176页,第33页,第49页,第65—66页,第74页,第38页。

uy王二冬:《一个快件的诗歌意义》,《聊城大学报》2019年10月16日。

vwx王二冬:《该怎样将一个快件递给你》,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67页,第88页,第77页,第44页,第37页,第13页,第85页,第72—73页,第99页,第12页。

z马春光:《“快慢之辩”与当代诗歌的速度诗学》,《诗刊》2022年第11期。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王二冬:《梦与现实的分界》,《阳光》2022年第8期。

王四四:《新工业诗歌的审美向度、诗意生成和文学意义》,《百家评论》2022年第5期。

霍俊明:《现实诗辨与诗性正义——论诗歌的现实感与当代经验》,《南方文坛》2017年第5期。

[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15页。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时空观
从色彩感知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文人创伤记忆的时空积累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浅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概念的建议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尝试
谈历史时空观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
浅谈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高中狭义相对论的教法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