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耕读文化是建构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自然经济、血缘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上,以乡村为场域,以家庭为单位,以儒家伦理为思想根据的亦耕亦读独特文化形态,它既凝结着传承几千年的教育、学习、伦理等哲学理念,也包含着中国古人“修齐治平”的智慧。尽管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总体态势良好,但仍尚存部分问题,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经典代表,不失为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的重要参考。本文关照古代耕读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挖掘传统耕读文化蕴含着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理念,旨在促进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耕读文化;家庭学习理念;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34-03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题中之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谈到家风建设问题时强调:“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家庭学习是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的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知识互通、品德共塑和文化影响活动,是具有全民终身学习特点的学习形态,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进步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延续至今的耕读文化应融入新时代家庭学习与教育理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生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理念,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一、传统耕读文化的理论意蕴
(一)勤耕苦读、弘毅自强的生命观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的农耕时代,土地及其基于土地的物质生产活动理应成为古代美德形成的来源。因此,古人极其注重对勤劳品质的培养。《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言:“民生在勤,勤而不匮[2]。”人民生计的根本保证在于勤劳,通过辛勤耕作方能有所收获。但古代“勤”的内涵并不局限于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同样代表刻苦求知的精神。如颜真卿写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3]。”劝勉子孙珍惜时光、刻苦读书、早日成才。值得注意的是,耕读文化这种勤劳勇毅、勤学不辍的品质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衍生为中国人弘毅自强的生命观。如,彰显列子家训精神的《列子·汤问》中所描绘的北山愚公以身垂范,带领子孙挖山不止,以移去横在家门隔挡去路的两座大山,便是个人在处世中意志坚定、自立自强的体现。此外,中国人在学习中的踔厉奋发、永不懈怠也是践行弘毅自强的方式。如,耶律楚材在训子诗中写道:“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德业时乾乾,自强当不息。”(《为子铸作诗三十韵》)以此来告诫正值学习最好时光的儿子要有进取精神,勤学不怠、自强不息、不可自误。时至今日,古代耕读文化中这种勤耕苦读、弘毅自强的生命观,亦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二)躬耕实践、读书求知的知行观
传统耕读文化躬耕实践、读书求知的知行观主要表现在古人以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为导向,形成的知行合一哲学理念。一方面,古人躬身农耕实践的同时,高度重视知识的学习,致力于书写与总结经验,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相关经验撰写了《齐民要术》,以及晋代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反映田园生活体验和耕读志趣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4],皆为后世的农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依据。另一方面,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局限性的影响,古代家庭教育通常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工商技艺的剥削阶级思想。如颜之推告诫儿子:“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氏家训·勉学》)认为,读书识字方能为君子,否则,只能做耕田养马的小人。而耕读文化知行观中提倡的耕读并举、知行合一的理念有效避免了受这类教育的士人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养成了士人理论结合实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此外,耕读文化中的“耕”也是激发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指出:“吾家子侄半耕半读……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5]”表明,“耕”的内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同样譬喻一种勤奋治学,身体力行的精神,从而引领人们自觉结合自身知识储备,躬行实践的精神力量。
(三)耕以养家、读以济世的家国观
农业社会,耕作田地是家庭生活稳定的基本营生方式。颜之推有言:“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颜氏家训·涉务》)意在教导子弟要以农耕为本、勤于劳动、以此保障家人衣食无忧。陆游在《示儿》中告诫儿子重学的同时,务必重耕务本,说道:“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这些均是耕以养家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同样重要的是,读书学习是古人博取功名、兴家报国的普遍社会价值追求。对于读书人而言,科举考试是步入上层[3]士大夫殿堂的铺路石。隋唐以来,平民被允许通过科举入仕的举措激起大量读书人的学习热潮,而耕读生活最具魅力之处就在于其是帮助寒门子弟、落第士子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光耀门楣、施展宏图的生活方式。致使寒门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景成为可能。无数读书人满腔热血地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为济世而读”的人生信条,勉励自己达则治国理政、胸怀天下;穷则自食其力,保持自身高尚节操不断提升自己,为将来通达四方,为世人与国家尽力做准备。可以说,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共有的耕以养家的朴素愿景与振兴祖国的理想追求,厚植殚智竭力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家庭责任感,推动自我紧系家庭,个人紧系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价值观念。
二、传统耕读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现代家庭教育观念重知轻德
传统耕读文化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以德为本、德育结合,是中国家庭道德教育传统的光辉典范。现代性背景下,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发展导致家庭在育人中的地位走向失落,家庭教育的德育旨归也随之式微,知识教育取代道德教育成为主流。受此影响,部分家长将从根本上否定了家庭成员美好品德的塑造高度依赖于家庭教育正确有效地履行这一传统理念,把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优良伦理道德的观念完全转换为家庭教育服务于知识学习的观念。呈现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首先,大部分学校模糊了自身教育主体的边界,把其教育内容作为任务转交布置给家长,使家庭学习内容越发集中于知识学习中,窄化了家庭学习的内容,偏离了家庭育人的目标。其次,“智育”家庭教育理念下营造的学习氛围对比古代家庭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学习氛围增添了更多的严肃性与苛刻性,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此外,家长为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的学习,通常利用节假日为孩子找家教,上补习班,不断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忽视了家庭教育所应具有的本体功能,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实上,家庭学习理念理应拥有自己的德育目标与内容,不应是侧重于“智育”的学校教育的附庸,而应是其保障与补充。
(二)现代家庭学习方式知行脱节
耕读文化中的学习理念注重亲身实践所带来的知识体验,在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但自近现代以来,传统耕读结合的社会基础被颠覆,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发生改变,知识学习、文化交流呈现虚拟化、全球化的特点。这使得现代家庭学习方式区别于古代传统家庭以家长为教育主体,通过言传交流、身教影响、知识互通、品德共塑等家庭内部活动开展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大众媒体、课本书籍等外部资源来开展家庭学习。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往往是通过资源整合所呈现的间接经验,是学习内容的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缺乏实践对于知识的检验与加深。正是基于此影响,现代家庭学习方式往往重视知识的获取却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实践知识的获得。这就导致现代家庭学习活动的价值导向过度注重学生的成绩,甚至家长灌输给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错误理念。由此,家庭学习方式割裂了社会实践获取认知的基础,形成了“闭门只读圣贤书”“自然界的认知程度较低”的现代家庭学习现象。
(三)现代家庭学习理念薄弱淡化
耕读家庭学习理念深刻牢固的根本原因是血缘宗法制度的存在和延续。对于传统耕读家庭而言,血缘宗法制度不仅是其政治、经济、生产、祭祀活动等家族大小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习、教育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负责承担家族子嗣教育与学习任务。但伴随血缘宗法制度逐步解体,家庭正面临全方位的冲击与改变,学习也面临去家化的困境。首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等构建,终身学习成为时代对于全国人民的必然要求。但部分家庭学习却缺乏终身性与全体性的观念,将学习的开展范围定义为青少年,将时间向度局限于成年以前,否定了家庭学习是一个持续与不间断的集体性学习过程。其次,家庭育人功能普遍弱化。幼有所教是传统家庭的重要职能,但现代化社会发展历程中,个人在家庭内部更多视自身为独立的存在,强调自由和发展,使得传统家庭育人功能受到现代性价值观的冲击,不再是需要服从的绝对性权威。此外,由于现代化教育体系与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家庭会主动将自身在学习体系中的职能排除在外,顺应社会学习与学校学习的趋势,把学校、社会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淡化自身地位,使得传统家庭崇文重教的学习理念难以继传。
三、对培育和践行家庭学习理念的启示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家庭学习理念培育根本任务
育人之要,首在立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能担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在家庭学习理念培育中融入耕读文化中凝结的道德精神资源是各领域、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其道德、生态、品质与家庭学习相融合可以起到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双重作用,从而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此外在家庭学习中倡导耕读文化中的生态伦理与劳动思想可使个人将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热爱,提高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其精神生活,增强其实践能力,加深其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总之,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理应挖掘耕读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精神资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家庭教育始终,融入家庭学习的全过程与全方位。
(二)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的方式方法
耕读文化变迁与撕裂的历程表明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过程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实现培育方式、方法的发展革新。一方面,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统耕读家庭开展学习活动的历史实践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审视。但工业文明的兴起使得耕读文化知与行相结合的学习形态发生改变。因而,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要始终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家庭学习增强理论认知的同时,用更加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进而增强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的实效性与持续性。另一方面,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耕读文化体现在家庭学习上,就是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传统的家长制教育单向支配家庭成员习得“礼义仁孝”的道德规范。但新时代家庭学习是家庭民主制教育的产物,其学习内容及知识体系也远超于传统社会。所以,新时代要在家庭学习中形成多项互动、知识互通的学习环境,冲淡传统社会残留的“家长制”不良风气,注入平等、友爱、互教、互学等体现新时代特征的鲜明元素,不断推动家庭学习理念培育的方式、方法顺应创新,体现时代性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课题。
(三)弘扬家庭学习理念培育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6]。”耕读传家作为传统家庭美德之一,其蕴含的价值意蕴凝聚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一方面、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应传承耕读文化凝结的高尚价值观追求。耕读文化所展现的生命观、知行观、家国观,归根到底是民族精神的栖身之地,是学习与生活的导向与行为准则。其蕴含的身体力行、勤奋治学、勤俭节约等精神力量对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具有精神支撑功能。有助于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新时代家庭学习理念的培育应树立耕读文化蕴含的崇高精神旗帜。耕读文化中凝聚的劳动精神、治学精神同样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历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笃定向前、艰苦奋斗。
结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在民间的核心内容,耕读传统见证了社会变迁,承载着文化传承,也维系着民族精神。它既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文化标识,又是反映中国农耕社会价值取向的观念系统,更是厚植于百姓生活的民间智慧。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明确耕读文化在倡导家庭学习理念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认清现代家庭学习理念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把耕读文化凝结的核心价值融入家庭学习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家庭学习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探索,是建设和谐家庭、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点,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赵逵夫.先秦文学编年史: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刘亚玲,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J].图书馆,2021(04):89-93.
[5]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范宝文(1999.09— ),男,汉族,河南省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