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晴
摘 要:目前,“医学英语”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主体割裂,学生热情不高,阻碍了其继续推进。本研究旨在探讨 “医学英语”课程如何以思辨为媒介链接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使三者充分融合。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三个维度和思辨特质的七个维度进行结合,为素材主题的选择方向提供参考,再围绕课程主题设计语言思辨活动并建立工具箱,促进素材的深度学习和价值观的内化。通过设计思辨任务、铺设教学媒介、丰富课外活动等方式,实现“医学英语”课程中语言水平、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的多元统一。
关键词:医学英语;思辨;课程思政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在构建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要“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医学英语”课程作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载体之一,同样肩负着思政育人的使命。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要在语言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需要通过思维过程使思政内化成为学生认知的一部分。在思辨性培养的框架下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能够理清“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框架,为培养具有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语言类课程的解决方案。
一、思辨链接语言和课程思政
思辨是由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两个方面构成的[3],其中思辨倾向属于情感层面[4],而课程思政正是情感内化认可的过程,二者基础一致。思辨倾向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由七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思辨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5]
(一)思辨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见异于本国的文化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客观、思辨地审视和评价这些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6]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外语教学中深层学习目标和效果的实现。[7]研究发现,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均与思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内容依托式教学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8]研究还发现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高度契合,这使得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思辨能力具备可行性。[9]
医学英语以词汇复杂、措辞准确、逻辑严谨为特征,对使用者的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边学习语言边用语言作为工具思考分析医学领域专业问题和医学人文相关问题,加深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和判断。
(二)“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的互通性
就根本方向而言,思辨能力与课程思政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者互为抓手、互相促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运用比较、对比、讨论、评判等思辨技能,主动完善已有的知识,进而理解新信息;同时,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取得思想认同,在思想认同基础上才能自然地完成价值观的塑造和民族意识的提升。[10]就发挥的作用而言,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思辨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助推器。课堂之内,课程思政正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实践活动;而拥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课堂之外也可以拥有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因此,“医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语言和思维的联动性,将育人和医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转变为培养学生各层次思维能力,切实拓展医学生语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育人成效。
二、“医学英语”课程以思辨之道融入思政的思路基础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技术和人文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医学界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正在重塑医学伦理新秩序和新思维。“医学英语”课程需要明确学科特有的思政导向,结合对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观察分析,以思辨培养为路径,助力这一转向。
(一)“医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应“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应着力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应教育引导医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医学英语”课程也必须以此为思政教育的导向。
孙晓安等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总结为要培育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政治素养的培育强调家国情怀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要在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互鉴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文化学识、审美趣味、生活态度、哲学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育是要坚持精医、尚德、无私、仁爱等素养方面的培养。[11]
文秋芳认为教学内容是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12]“医学英语”教师手头的教材资源和拓展材料,就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素材来源。通过有方向性的素材筛选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医学英语”教师就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深化他们的思考,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医学英语”课堂中。
(二)“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观察发现,目前“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实施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 融入途径不够丰富
“医学英语”课程中思政的融入大多仅局限在课前导入和课后思考环节,和语言教学主体环节割裂,显性有余,隐性不足。例如,教师在课前导入中介绍一个和课文话题相关的医学伦理原则,或在单元内容结束后布置一个和课文话题相关的医德议题的思考作业等。这些方式看似在课程中搭载了思政育人内容,然而在整个主体教学过程中没有呼应,思政内容如过眼云烟。即便在课堂中穿插拓展思政内容,也多是游离于语言教学之外,像是在语言课堂中缝补了一小节思政课。
2. 融入方法较为单一
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展示和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传递思政内容,学生直接参与的实践环节较少,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精心准备的和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或视频等辅助讲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多见,但这种教学方式的过度使用导致学生容易置身事外,错误地认为此环节是教师的任务,而非学生的任务。尽管教师有时也试图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但又总是担心思政讨论影响语言教学进度,因此点到即止,无法深入。
3. 融入过程的阻力强
目前,思政教育环节与医学专业或语言学习本身关联性不强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思政内容的敏锐度和专注度降低,阻碍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继续推进。
(三)融合思辨与思政要素:优化“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选择的方向
鉴于以上不足,联系上文提到的课程思政和思辨培养的互通性,“医学英语”课程需要把思政教育和语言思辨活动进行融合。在融合之前,必须首先确保素材选择的方向恰当,这样才可能实现语言、思辨和思政三者在同一课堂活动中的统一,为后续创设能够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语言思辨活动工具箱奠定基础。因此,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思辨特质的七个维度(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思辨自信心、寻找真相、认知成熟度、系统化能力、求知欲)进行匹配,优化素材主题选择的方向(见表1)。
三、“医学英语”以思辨之道融入思政的实施建议
“医学英语”课程需要教师以上表为参照设置贴合单元主题、符合学生水平、和语言相关的思辨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让技能可迁移。[13]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框架[14],将理解、评价、扩展、应用和反思等思辨能力培养目标置于重要地位,使学生的思考方法、能力和质量都达到更高层次;其次,教师应采用互动帮助学生把主题知识理解、思想观点表达、外语语言能力提升融为一体;最后,教师可借鉴孙有中提出的外语教材内容的思政融入路径,从跨文化对比、价值观思辨、以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验式语言学习四个角度设计任务。[15]
(一)注重思维启发,设计思辨任务
针对融入途径不够丰富的问题,“医学英语”教师应以提升语言能力为目标,围绕课文主题所蕴含的思政素材构建语言思辨任务工具箱,或围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本身设计思辨任务。
1. 立足课文主题建立任务工具箱
根据思政素材内容的特点设置合适的思辨任务,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理解、评价、扩展、应用和反思等思辨能力,同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紧密结合,寓思政教育于无形。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回到课文主题,把语言与情感的目标对接。笔者所在学校两个学期的“医学英语”课程涉及以下主题:人体概况、药物安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医学写作等。将思辨任务汇总后根据课文主题放进工具箱,可供后续完善和推广使用。本研究以表1为框架,围绕以上主题创设思辨任务(见表2)。
这些语言思辨活动可以避免思政和语言教学主体割裂的问题,既不改变语言课堂的根本任务和教学重心,同时又不让思政内容游离在外,而是融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过程中。
2. 针对语言技能的思辨任务
当教材内容中没有明显的思政论题时,应从话语、语篇中挖掘思政元素[16],对语言本身的训练也是思辨任务的重要来源。因此,即便教学过程中并非一直在组织以上工具箱中的任务,让“医学英语”课程全面浸润思政仍然是可能的。
(1)语言输入:思政思维准备。
阅读和听力都是语言的输入方式,可为达成思政目标进行思维的准备和铺垫。教师可采用思辨性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别作者意图、寻找支撑正反观点的细节、分析字里行间的隐含意味、判断作者态度、评判论证有效性等。或者教师可以提供同一论题不同观点的文章,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对论题对比分析和思考。进行思辨性听力时,教师则需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框架性处理,辨析观点,预测结果,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思辨性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遇到不同价值观时能够有清醒正确的判断。
(2)语言输出:检验思政素养。
思辨也包括运用恰当的语言传递信息给他人,即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输出观点。在写作活动中,教师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也能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教师根据表达、逻辑、价值取向等衡量标准给予学生反馈,再通过写作后学生自我修订或同伴修订培养学生的反思判断能力,提高思维的质量。在英文病历写作课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病历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初步诊断后撰写完整病历,培养学生思辨自信心。在口语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医患关系热点、医疗领域重大社会事件等,吸引医学生关注医德议题,以开放性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化医德教育。教师还可设置情境模拟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医疗场景中践行医者使命,在操练语言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反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依托技术赋能,铺垫教学媒介
针对融入方法单一的问题,“医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多线程开展教学,打破课件展示和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行动起来,主动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
在线上,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师可在私播课学习平台发布课文相关的思政主题的讨论任务,让学生用英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回复其他同学的言论,以此达到思维交流碰撞的目的。有趣的讨论任务能激发学生的线上活跃度,如设计体现医生人道主义精神的表情包并描述设计理念、提出本校医学艺术馆的升级建议等。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发挥思辨能力,深入思考职业精神及人文精神。对教师来说,他们不会担心讨论影响语言方面的教学进度,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平台的词云功能统计讨论区的高频词,从一定程度上了解课程思政的成效。
在线下,教师也能开发新模式融入思政。其一,上课伊始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将学生线上发布的留言和汇总的词云和学生分享,进一步巩固思政教育的成效,而不影响授课的主体内容;其二,教师选取一些医学术语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源故事的现场英文分享,学生通过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对比分析等小组活动,自主发掘词汇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在构词方面的异同,同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其三,教师邀请学生共同收集课程思政的英文素材扩充课程资源库,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得到锻炼,且能主动投入思政的思维过程中。
多线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语言教学的主体任务,大大拓展了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思政学习感受和学习体验。
(三)拓展课程维度,丰富课外活动
针对融入过程中的阻力强的问题,“医学英语”课程应以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链接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在各类课外语言活动中润物无声地深植正向价值观。
笔者所在学校“医学英语”课程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活跃思维,巩固和提升语言技能和思政素养。如举办医学英语微电影大赛,学生围绕医学科普或医学人文主题,组队拍摄英语微电影;每年开展以“医学人文”为主题的国际模拟论坛,选手在参与过程中锻炼用英文进行会议汇报和海报陈述的技能,同时对人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每月开展医学英语角,给同学提供自由探讨医学与人文的相关话题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医学英语写作大赛和医学英语翻译大赛,以赛促学,鼓励学生用语言发表有价值的观点、反思两种语言转换所涉及的跨文化理解。
四、结语
教师通过设计思辨任务、铺垫教学媒介、丰富课外活动等方式,可以把“医学英语”学习置于有意义且真实的交流中,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17],在深层次上内化思政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辨培养这一媒介,将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语言教育有机结合,让“医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思辨活力和思想感召力,有效促进“三全育人”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8(9):18-24.
[3] Facione P.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M]. Millbra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2.
[4] Bagheri 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FL Learners[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5(5): 969-975.
[5] 彭美慈, 汪国成, 陈基乐, 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9): 7-10.
[6] 肖琼, 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 2020(5):1,10-14.
[7] 魏朝夕.外语教学中的深层学习与思辨能力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9(12): 237-238.
[8] 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 外语教学, 2011(5): 61-64.
[9] 伊蕊.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思辨能力:“中西文明比较”课堂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 2014(3): 91-98.
[10] 刘桂玲.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外语学刊, 2021(6): 83-88.
[11] 孙晓安, 陈健, 张轶.医学英语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 75-78.
[12] 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13] 叶玲, 吴新炜.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导向的英语学习共同体构建:基于教学管理模式新思维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3): 342-346.
[14] 林晓, 何莲珍.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1): 61-66.
[15] 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46-51.
[16]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 2020(5): 21-29.
[17] 李秀英, 寇金南, 关晓薇,等.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明德”与“思辨”: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中国外语, 2021(2): 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