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同时又强调“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们重视了面向全体,但却忽视了学生个体,尤其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漠视和对学生个性心理的无知,使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去批量塑造同一规格的学生。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全班学生齐刷刷举起小手,听到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也常常看到全班学生在试卷上书写着统一的标准答案。难道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吗?依我之见,面向全体学生的本质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其内涵一是面向全班所有的学生,不是面向部分学生,也不是面向少数优生,更不是让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坐冷板凳;二是要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还要像著名农村教育改革家丁有宽那样去偏爱学困生;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面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年龄相当,因而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大体相同。但由于学生后天的生存环境和先天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使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千差万别。各人的感知特点、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乃至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甚至他们表现欢乐与烦恼、舒心与焦虑的方式都不一样。我想,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生命体,才使得班级群体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对学生而言,语文能力不仅是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其个性心理的外在显现。如果学生说话时能转换思路,标新立异,见解独特,这样的学生必然是乐于创新的学生;反之,学生如果只会简单模仿,拾人牙慧,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样的学生会有创造精神吗?学生如果说话坦露情怀,言为心声,献言进策,敢为人先,这样的学生必将是热爱集体、克难争先的学生;反之,学生如果言不及义、畏首畏尾,这样的学生能有进取精神吗?如果学生说话时坚定自信、铿锵有力,清楚明白,实事求是,这样的学生必定是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学生;反之,如果学生常常胡编乱造,夸大其词,虚言诓语,油腔滑调,这样的学生能是责任心强、诚实守信的学生吗?
上述例证说明,学生言语的外在表现,不仅可以初步判断出其语言能力的强弱,而且还可判断出其语言品质的高低,进而说明其人格的健全与缺陷、心理的健康与病态。如果不加引导,便有可能导致班级学生集体失语,思想凝固。虽然热热闹闹,但却浅薄、平庸。
有鉴于此,语文教学要重筑语言文字的精神支柱,复苏语言文字的思想活力,唤醒学生对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珍爱之情和敬畏之心,让语文融入学生的血脉和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看见“森林”,还要清晰地看见“树木”,看清楚一行行、一株株各不相同的幼苗,教师的职责是关注幼苗,呵护幼苗,培育幼苗,让每株幼苗都能展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茁壮成长,同时也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