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2024-06-28 10:00姚毓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摘要】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够从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各方面革新农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要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难点,以绿色可持续为原则,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底线。为此,要加大农业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全过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构建新型食物供给体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科技创新  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0.004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产量常年稳居世界第一,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也能大量出口,农产品出口额也已跻身世界前列。[1]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方面,我国农业总体上仍是大而不强,农业大国地位的取得有赖于农业技术进步和经营体制改革,但更多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辛勤付出、农业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2]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呈现出从农业大国逐步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发展势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将农业强国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使命,[3]其中,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其本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升级和深化。[4]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塑造和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5]鉴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差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因地制宜”,[6]也要“因业制宜”。农业作为天然依赖自然界而存在的产业形态,其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紧密交织,在农业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然呈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为此,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明确:第一,建设农业强国为什么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第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有哪些内在要求?第三,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7]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够从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各方面革新农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供给保障强。农业供给保障强主要表现为“量足”、“质优”、“类多”和“供稳”。“量足”是指农产品特别是重要农产品供给量充足,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确保传统粮仓持续丰收,[8]而且可以让盐碱地变稻田,[9]荒漠和戈壁滩变良田,[10]从而有力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质优”是指农产品品质优良,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在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电子杀虫技术等一系列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阻断农业污染源,确保农产品绿色无污染。[11]“类多”是指农产品种类丰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在单倍体育种、雄性不育系育种等一系列先进育种技术的作用下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不仅加快了农产品品种的创新迭代速度,而且能够培育出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的农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12]“供稳”是指农产品总体供给稳定,能够应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在新一代气象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和智慧设施农业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可以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形成“天基”和“地基”系统,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减少因“谷贱伤农”而带来的农产品供给大幅波动。

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科技装备强。农业科技装备强主要表现为“智能化”、“多样化”、“体系化”和“生态化”。“智能化”是指农机装备操作的自动化、远程化、精准化,其突出作用是可以有效减少农民体力劳动,解放农民双手。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LPWAN、5G、LEO卫星等新一代数字和通信技术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促使农机装备从一般性的自动化设备向着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向手眼协同、人机协作、多机协同的趋势发展。[13]“多样化”是指农用装备类型不仅要涵盖耕、种、收及加工各环节,而且要有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装备。随着各大科研院所以及农机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农用机械的种类和功能不断丰富,不仅涵盖农用动力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机械、作物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具、农产品加工机械,而且涵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用机械、平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农用机械。“体系化”是指农用装备实现设计研发、产权保护、生产推广、售后服务全链条产业化发展。在科研攻关、管理创新、支农金融创新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筑牢农业各产业发展的机械化基础,引领中国农机跑步进入“4.0时代”。[14]“生态化”是指农机装备的动力系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逐步从依靠传统能源向依靠清洁能源转变。在新型固态电池、氢能发动机等新能源动力技术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会逐步推动农用机械电动化、氢能化,有效推动农业“低碳”发展。[15]

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经营体系强。农业经营体系强主要表现为“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规模化”是指通过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进而增加收益,实现规模效益。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应用平台、土地流转台账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助力下,加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专业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企业专门经营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或从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某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农业生产分工水平的提升。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化经营、合作组织支撑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助力农业生产形成专业育种育苗、集中化种植、企业化加工全体系,推动专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提升。“社会化”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经济组织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而构成的体系。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环节越来越多、生产关系越来越复杂,新质生产力促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16]

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产业韧性强。农业产业韧性强主要表现为“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和“抗击能力”。“自主可控”是指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农业生产不被“卡脖子”。在政策与科研力量的作用下,近年来,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在粮食种源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并推动其进一步向生猪、蔬菜等其他重要农产品核心种源、先进大型农机、高端精密科研仪器等方面突破。“稳定畅通”是指在整个农业供销体系中,拥有多元化的上游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客户群,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通过统筹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平衡对外开放与农业安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新质生产力能够确保农业及其附属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抗击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应对农业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突发事件。在农业科技革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极大压缩农业的自然属性,拓展农业的产业功能,充分释放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形成农工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17]

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竞争能力强。农业竞争能力强主要表现为“质量优势”、“价格优势”和“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是指同国外同类农产品相比,国产农产品不仅在外观、色泽和口感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而且在化学残留物和重金属等质量检测标准方面要求更为严格。在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土壤调理剂、生物农药、理化诱控、碳化还田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的综合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助力农业绿色优质发展。[18]“价格优势”是指国产农产品的综合生产成本更加低廉,因而在价格方面可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随着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集中化、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将会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技术优势”是指国产农产品最终实现“质优价廉”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革新,这无疑也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既要考虑到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也要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只有将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与农业的特殊性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核心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9]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不仅是整体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创新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法宝。依靠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农耕手段和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的累进提升、农业新品种的渐次发现和应用等,古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1世纪以来,全球的农业强国依旧是在农业科技方面拥有领先地位的国家,例如,日本领先的农业化学技术、美国领先的生物信息技术、以色列领先的灌溉技术、荷兰领先的农艺技术等。根据农业发展的规律,未来农业发展将会愈加依赖科技的主导和拉动,农业强国地位的取得和维持需要持续不断地突破和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当前,我国农业整体上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和愿望更为迫切,要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此引领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

重点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20]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一般而言,先有科技革命后有产业革命。如今,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科技创新成果出现后,新质生产力将会快速演变为产业创新形态。对于农业而言,产业创新无法完全脱离原始的农业形态,而更多的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形态总体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进而导致农业综合收益不高、产业韧性不强、竞争力偏弱。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以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落地为重点。具言之,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多途径探索数字与农业、康养与农业、减碳与农业、旅游与农业、文化与农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技术链接,培育和创造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质态。

难点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1]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形成与现代农业科技相适应的、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就是需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这也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土地改革,有力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旨在盘活农地资源,促进农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但面对城乡要素权能不对等的客观现状,土地制度作为农业经营体制的核心和关键,与之相关的改革仍旧任重道远。[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23]因此,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革新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既需要保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也需要激发土地流转活力,进而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整体创新发展。

原则是突出绿色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4]作为天然依赖自然界而存在的产业形态,“绿色”也是农业的“底色”。农业生产对象包括以山、草、林、田、湖、海为依托的人类生存及发展所需的各种动植物,农业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紧密交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经济规律的运用要特别注意与自然规律的结合,忽视这一点将会造成难以修复的后果。然而,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自然和环境生产力,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不可持续,也不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5]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包含了“两山”理念,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以绿色可持续为原则,聚焦农业生态技术,将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

底线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26]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依旧面临不少挑战:从产量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能够基本满足口粮消费需求,但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国内外粮价长期倒挂,饲料和工业用粮依旧大量依赖进口;从种粮收入来看,由于种粮成本高,产业链条短,农民种粮利润微薄,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撂荒现象频频发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农业粗放型生产方式大量存在,粮食生产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时刻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致力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任务,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协调和统筹,推动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的质变和改良,以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加大农业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依托各类农业科研项目和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财力保障。要强化问题和需求导向,改革完善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机制,合理安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稳定基本科研业务经费,持续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第二,支持农业科技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对于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要组织全国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联合攻关,政府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为目标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要完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网络,借助国际一流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世界前沿农业科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为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既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工作者,也需要依靠广大普通农业劳动者,尤其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一,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优质师资队伍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提条件,要以各地农技专员为依托,加强师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要领,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师资人才。第二,明确培育目标,因材施教。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此外,对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等重点群体,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课程,进行全产业链综合培训。

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承载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形成适应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第一,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为想种地、会种地的人提供有力政策保障。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保障各类资源的顺畅流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同时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既扶优扶强、又不“垒大户”,既积极支持、又不搞“大呼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全过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其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销全过程。第一,构建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是指将绿色理念和绿色技术融入农资研发,物料获取,农资生产,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以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要引导消费者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农产品,在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农业资源,从消费端倒逼农业转型发展。第三,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追溯机制。要构建基于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优化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制、追溯机制,实现农产品交易流通全流程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督和防篡改,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构建新型食物供给体系。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仅要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也要优化粮食生产思维,贯彻落实好“大食物观”。第一,推动科技创新,突破食物供给边界、拓宽食物供给范围。扩大食物供给体系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要聚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大力发展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人工合成蛋白技术,推进“植物工厂”建设,将食物供给的初始来源从大自然拓展到工厂。第二,因地制宜挖掘食物来源,创新食物生产模式。要通过技术改良、管理创新有效挖掘大自然的食物供给能力,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林下经济、海洋牧场等充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向海洋、森林、草原、沙漠、沼泽、盐碱地要食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阶段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和吉林大学青年师生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协商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2BJL068、2022-JCXK-05)

注释

[1]杜志雄、肖卫东:《中国农业发展70年:成就、经验、未来思路与对策》,《China Economist》,2019年第1期。

[2]成升魁等:《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透视——问题与建议》,《科技导刊》,2018年第11期。

[3]刘海启:《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考和工作举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3期。

[4]洪银兴:《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经济学动态》,2024年第1期。

[5]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人民日报》,2024年3月1日,第9版。

[6]刘坤、訾谦、苏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光明日报》,2024年3月9日,第8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1版。

[8]《黑土地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好“丰”景》,2024年1月12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79/202401/c00_31702340.shtml。

[9]《我国今年首次大范围试种海水稻,包括176份品种》,2018年4月8日,http://www.moa.gov.cn/ztzl/2018cg/dtxw/201804/t20180408_6140057.htm。

[10]《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传统产业?山东援疆推进农业现代化》,2024年3月2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631110305503790&wfr=spider&for=pc。

[11]张懿璇:《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中国环境报》,2024年3月24日,第3版。

[12]《农业科技让“菜篮子”更丰富》,2024年2月18日,http://www.moa.gov.cn/xw/qg/202402/t20240218_6448650.htm。

[13]王雅婧:《由一般自动化向高度智能化转变 更聪明的农业机器人》,《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12月18日,第5版。

[14]《进化与变革!中国农机跑步进入4.0时代,大势所趋》,2023年10月3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237614441622838&wfr=spider&for=pc。

[15]《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深入解码中联重科全球首创新能源农机产品》,2023年11月9日,https://mip.nongjitong.com/news/2023/518213.html。

[16]刘慧:《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经济日报》,2024年3月21日,第5版。

[17]李萍、何瑞石、宋晓松:《有效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宏观经济管理》,2024年第2期。

[18]李丽颖:《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农民日报》,2021年12月17日,第1版。

[19][21][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0][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94、57页。

[22]姚毓春、李冰:《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挑战与路径》,《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25]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26]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责 编∕包 钰  美 编∕周群英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