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融合是各级各类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农村信息报》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推进“三农”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并就进一步推进“三农”媒体深度融合提出现实路径。
【关键词】“三农”媒体;融合发展;现实路径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作为创办近40年,浙江省唯一一张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专业报——《农村信息报》,紧跟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于2021年3月正式上线“浙农号”新闻客户端,被中央网信办批准为全国首批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浙农号”成为浙江省内首家专注于“三农”的专业性新闻客户端,2023年总阅读量达2200万次,截至2024年1月20日,客户端注册用户达11.83万。目前,《农村信息报》形成了包括报纸、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在内的融媒体矩阵,致力于多平台、多渠道、多元化讲好浙江“三农”故事,唱响浙江“三农”声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本文结合《农村信息报》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总结推进“三农”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并就进一步推进“三农”媒体深度融合提出现实路径。
一、借势借力,写好“三个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2.4%[1]。在这样一个“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的互联网时代,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权威性、专业性强的优势,克服单向传播带来的互动性不强、移动性不足等劣势,继续牢牢占据主流舆论阵地,成为亟需破解的一个现实课题。为此,各媒体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依托先进技术和报道手段,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农村信息报》也不甘落后。从其实践看,可用“引”“融”“专”三个字来概括。
第一是“引”。包括引技术、引人才等。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三农”媒体要顺应深度融合态势、跟上行业发展节奏,必须借势借力。
《农村信息报》从谋划创办新媒体那一天起,就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展开战略合作,从该集团引进天目云采编平台,有效整合自身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该平台支持线上稿件编发和实时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生产,可随时随地在云端进行新闻编辑、制作、审核、签发等,形成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新闻内容生产体系。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依托《农村信息报》近40年办报经验,报社抽调10余名拥有多年“三农”新闻采编从业经历的记者、编辑,引进多媒体运营专业人才,组成融媒体团队,为新媒体生产提供人力保障。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采编人员加速转型。一方面,报社通过开设采编云课堂等方式,邀请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杭州爱摄摄影俱乐部等单位专家、行家上门授课;开设小时课堂,由报社拥有一技之长的采编人员,围绕视频拍摄、图片处理、稿件采写等内容担纲主讲,一周一期一主题,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提升融媒体业务水平,实现一专多能。另一方面,报社外派记者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相关企业开展为期数个月的脱产锻炼,学习他人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为我所用。
第二是“融”。融合是新的传播环境下各级各类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3]。传统媒体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展全媒体报道,实现一体化发展,才能重获新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年4月,《农村信息报》联合“浙农号”新闻客户端,开启了以“追寻红色记忆 逐梦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庆祝建党百年融媒体新闻行动,组织10余名融媒体采编人员,成立党员采访小分队,兵分六路,在全省11个设区市,各选择一个红村、小康村或脱贫村等,通过入户采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烽火岁月,深入挖掘每个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11个村的采访要求做到“五个一”,即有一个红色故事,有一组精彩照片,有一段现场视频,有一句百年祝福,有一篇记者手记。报道采取融媒体报道方式,从当年4月下旬开始,分别在《农村信息报》和“浙农号”联动推出,每周一期,文、图、视频结合呈现。此次报道前后历时两个多月,一些年轻记者通过这种“兵团作战”方式,融媒体报道水平明显提升,融合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2023年,恰逢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杭州亚运会召开。其间,《农村信息报》与“浙农号”开展联动式跟进报道,策划推出“‘千万工程之浙江实践”“浙里乡村 共享亚运”等系列报道,为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全方位阅读体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是“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前的“人找信息”转变成了“信息找人”[4],促使媒体细分市场、细分用户,垂直深耕特定传播领域,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三农”媒体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凸显了它的专业属性,也是其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优势。
十多年前,《农村信息报》就在分众传播上作过创新性探索,先后创办了《浙江畜牧》《浙江农机》《浙江林业》《浙江海洋与渔业》等系列专刊,凭借较强的权威性、针对性,颇受业内好评。在融媒体时代,“浙农号”借鉴之前报纸在分众传播上积累的经验,推出畜牧、水产、种植等服务版块,以融媒体传播方式,介绍相关新品种、新技术、新政策,吸引目标用户关注,增强目标用户黏性。
2021年4月至6月,“浙农号”曾推出“品质‘浙梅成长记”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浙江最具辨识度夏季水果之一的杨梅,组织记者走进杨梅主产区,探秘“指甲盖大小”青果,如何成长为“优质、安全、美味”的浙江杨梅,最后成功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杨梅不同生长阶段,记者邀请合作社负责人、果蔬专家,现场介绍杨梅的品种特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等,让用户对杨梅有一个全新了解,直观感受一颗绿色、安全、优质杨梅的来之不易。该系列报道历时一个多月,采用现场直播等方式,将杨梅从青果到熟果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呈现,并通过互动环节,就用户关注的问题,请专家答疑。该报道推出后,“浙农号”的用户活跃量明显上升,还为杨梅主产区吸引了一大波采摘体验者。
二、创新深化,把握“三个点”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不仅能巩固自身的新闻舆论主导地位,而且可以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延伸。从实践看,“三农”媒体要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需要把握“三个点”。
第一点,创新专业用户生产。全媒体时代,用户生产内容(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GC)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5]。这种生产模式,既有媒体专业性,发挥把关人作用,确保信息质量,又能调动用户主观能动性,挖掘用户生产力,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因为新媒体信息容量大、更新快,而“三农”媒体的报道对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仅靠自身人力、设备,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把传统媒体与通讯员、读者的联系制度实现融媒体化,调动在图片拍摄、视频制作、文稿写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新媒体用户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为媒体提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内容。媒体对用户生产内容进行专业把控,确保导向正确,内容符合要求。
“浙农号”上线不久,其采编团队就建立了一个浙江农业农村摄友群,根据不同时段的报道需要确定主题,在群内征集摄影作品、短视频等。目前,该群成员超过200个,包括来自省级机关、科研单位的摄影爱好者,以及全省11个市的融媒体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等,他们已成为《农村信息报》新媒体生产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实行专业用户生产,媒体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坚定“政治家办媒体”理念,无论是内容、文字、图片,还是背景音乐、视频等,都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能“放到篮子里都是菜”。要坚持“内容为王”,培育自身品牌,以品牌影响力吸引、聚合用户,实现媒体、用户优势互补,促进媒体融合走深走实。
第二点,深挖技术设备潜力。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之迅猛,超出很多人想象。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更是让“人工定要求、智能秒出稿”成为现实,也预示着智能传播新时代已经到来。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内容是一体之两翼,缺一不可。一方面,“三农”媒体要时刻紧盯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兄弟媒体融合发展新态势,学会用新技术、新应用优化完善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等流程,不能只顾“埋头耕地”;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现有技术、设备的生产潜力,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就“三农”媒体而言,要拥有先进传播手段,实现技术升级,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现实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深挖内部潜力和多项功能,才能满足新媒体作品生产需要。这方面,融媒体个人号中国蓝“小强说”的亚运会短视频报道是一个范例。在去年举行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小强说”共发布170条短视频和7场直播,网络触达10亿,其中点赞10万+短视频14条。这些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审核、发布、运营和直播,全靠1台手机完成。
当然,在技术、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生产出又快又好的新媒体作品,在前期策划、素材采集、后期制作等方面会有更高要求。创作者事前要充分准备,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多种不可控因素,采取灵活应对措施。素材采集阶段,要加强与后方编辑的沟通,前后联动,确保素材采集不跑偏,选题执行能到位;新闻制作阶段,除了文字以外,图片、背景音乐的选择等,都要紧紧围绕主题,相互映衬、画龙点睛。创作者还要以一种新闻人的执着和情怀,弥补技术、设备短板,力求多出精品。
第三点,注重媒体运营维护。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互动是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三农”媒体实现融合发展,要注重内外联动,扩大“朋友圈”,增加日活量。对内,要发挥行业媒体优势,坚持“新闻+政务”定位,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力量,与省、市、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在新闻报道、政务服务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增加用户阅读量。对外,要通过外宣渠道,向省媒、央媒等媒体及时报送优质新媒体产品,借用高能级平台,使生产的新媒体产品被更多用户看见,进而得到二次、多次转发、传播。另外,还要与兄弟省“三农”媒体开展合作,实现新闻资源共享。这些年,浙江“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枫桥经验”等引起全国关注。在为兄弟省“三农”媒体及时提供新闻素材的同时,可以联合开展融媒体报道活动,相互链接融媒体产品,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音量。
用户是“上帝”。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具有各自的分发机制和流量逻辑。在开展融媒体报道中,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在语态、标题制作、分发渠道等方面合理选择,遵循传播规律,强化用户观念,注重用户体验。产品发布后,要时刻关注用户反馈,认真对待用户留言,并妥然处置,防止发生负面舆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对待用户留言,上海《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该工作室有一个以“晏秋秋”名字命名的视频号,由晏秋秋一个人自说、自拍、自编,针对时事热点输出高质量观点,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其视频号粉丝达到13.2万,多条视频曾出圈传播。晏秋秋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23年度“记者之家”大学堂网络培训平台授课时提到,其视频号粉丝很多来自国外,为了第一时间看到他们的留言,他不顾时差,用手机设定闹钟,每天半夜准时醒来,目的是浏览用户反馈和留言信息。对一些理解有误或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留言,及时介入,妥善处置,正确引导舆情走向,体现了一位职业新闻人的敬业和担当。
关注用户的反馈和留言,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3月25日,在浙江杭州工作的“90后”王女士,获悉父母投资几十万元、历时60多天培育的沼虾苗出现死苗现象,心急如焚。她通过网络辗转找到由《农村信息报》融媒体采编团队负责运营的官微后台留言,寻求帮助。让王女士没想到的是,官微小编不仅及时回复了她的留言,还帮她联系上了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于当天下午对其父母开展了远程指导,问题得到解决。满怀激动的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发大量网友关注,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
融媒体产品发布后,在关注用户反馈的同时,还要挖掘有价值的用户资源,吸引“三农”领域的“意见领袖”到平台上来,凭借他们的号召力,拓宽媒体用户触达面,提升媒体影响力。还要善于复盘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分析短板不足,在实践中完善,让正能量持续发展为大流量。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6]“三农”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根据自己的技术基础、人才现状,善于借势借力,又要把握自身的专业属性,发挥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优势,更要在观念上强化融合意识,开展专业用户生产,创新传播技术和手段,大胆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完善,把“三农”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8-28),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4][6]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3]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
[5]夏康健.浅析“视界”客户端PUGC战略路径[J].传媒评论,2023(12).
(作者单位:农村信息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