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策略

2024-06-28 11:09:37叶紫欣邱建生
新闻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乡村振兴

叶紫欣 邱建生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阅读推广作为推进全民阅读的主动行为,对乡村文化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智媒时代,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数字资源、阅读平台搭建,提高农民阅读素养等策略,可以提升农村民众数字阅读体验感,推动数字阅读在农村的普及。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化阅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民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农村进行阅读推广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以及“村村通宽带”等项目的推进,使得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已实现大幅提升,但因缺乏统一的阅读平台建设,符合农村民众阅读的内容比较贫乏,农村民众阅读素养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村民众阅读体验不佳。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解决阅读内容、阅读平台以及阅读服务问题,让农民搭上数字化阅读的顺风车,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现状

2023年4月,第九届数字阅读年会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同比增长4.75%,用户规模带动阅读市场繁荣发展[2]。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为50.2%,较2021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3],呈持续上涨态势。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启动了阅读与乡村振兴论坛暨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围绕提升农家书屋服务目标,推出农民喜爱的各类主题出版物阅读等系列活动。根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共建成58.7万家农家书屋,推动12.4亿册图书进农村。[4]这些环境优美、藏书完备、服务优良、纸媒数媒并存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推进农村阅读的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数字化阅读服务。

农家书屋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推广普及的主要承载平台。在浙江,“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数字技术全面应用到经济、教育、民生等领域。农村民众仅需点开“浙里办”App,搜索“浙里文化圈”,就能让知识跨山越海,直抵乡村。“24小时不打烊”在线文化空间,让农村民众在线一键借阅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近300万册藏书。重庆市结合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等特殊市情,把数字农家书屋手机端、电脑端和IPTV电视端等三个终端进行融合,拓展媒体传播渠道,方便农村民众使用。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海量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融入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为乡村开展党的先进理论传播、科普知识学习、电影赏析、信息咨询提供了有力支持。江苏利用农家书屋平台广泛开展数字化阅读活动,“扫码听书”、“码”上阅读、云直播、云讲座等数字阅读体验层出不穷,截至2023年7月,阅读使用量8626万人次、日活量8.4万人次;甘肃庆阳市创新打造出了“智能数字农家书屋”,突破了以往数字农家书屋的Wi-Fi覆盖的局限性。[5]

目前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多数农家书屋通过财政资金补助方式建设,缺乏社会力量参与,后期内容建设和文化服务难以跟上。尤其对于落后地区,需要利用社会力量,如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促进农村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

二、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发展机遇与问题

构建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应考虑使用者和开发者供需关系紧密结合,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让受众认识到数字化阅读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发展机遇

1.外购与自建相结合的数字资源获取方式

数字化阅读区别于传统的纸媒阅读,包括“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和阅读对象的数字化”[6]双重含义。对于农家书屋而言,数字化阅读平台应提供海量数字资源,满足读者的个人需求,建设渠道可以分外购和自建两个方面。

外购方面,供应商可提供如读秀资源库、超星移动图书馆、龙源手机图书室等数字资源,通过手机读书系统为农家书屋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村民众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浏览。

自建方面,农村有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亟需得到妥善的保存。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应合理利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建立文化服务系统,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同时,对农村文化管理者和民俗团体,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保存和开发培训,提高其活用当地文化资源的技能。组织本地受过培训的民众或用引进专家的方式把民俗以声音和影像等方式进行整合,丰富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技术丰富民俗文化传播手段。

2.以大数据方式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供需无缝对接

纸质书刊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据极大比重,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存在购置经费不足外,农村书屋进行书刊购置时还出现时效性差、供需错位等情况,影响了农村民众的阅读体验。为此,农家书屋应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地区受众教育水平和区域文化特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了解农村民众的阅读意愿和阅读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内容,实现以“需求侧”为主的智能化、服务化转型。[7]

通过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汇集整合公共图书馆及地方图书馆持有的大量数字化资源,实现农家书屋的数字资源优势互补;借助微信、小红书等移动社交平台,开设以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特色娱乐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让农村民众获得符合他们需求的数字资源。整合学习强国平台,订阅电子图书、在线报纸、微课视频等数字资源,构建覆盖乡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农村民众提供更丰富、均衡的文化服务内容。根据农村民众的阅读习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字阅读行为进行分析统计,以便为农村民众推送精准化的阅读资源。

(二)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第八条规定:“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8]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等获取方面受资金不足、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中西部和乡村宽带接入率低、农村民众数字素养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农村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短缺、需求不足和供需错位等现实问题。究其成因,除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人口结构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如许多农村民众参与文化活动较少,缺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等。久而久之,政府有关部门容易漠视或淡化公共文化建设,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降低。

2.数字化阅读平台中的内容鸿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9]如今,农村老年人接触到的数字阅读方式和内容开始多样化,数字农家书屋、读书公众号、阅读类小程序等提供的信息参差不齐,老年人无法辨认真伪,容易上当受骗,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对数字内容不认可的境况。此外,农村老龄化较为严重,适合老年群体的阅读内容相对贫乏,也缺乏老年群体适用的高质量、易操作、价格廉的数字阅读终端设备。

三、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的构建策略

农村数字化阅读的推广普及,为农村民众文化素养提升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路径,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契机,为保存和传承农村地域特色和文化创造了条件,增强农村民众数字阅读的参与性。在“互联网+”赋能下,政府部门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村与城市的数字化资源共享互通 。

(一)建立城市与农村地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有学者指出,“文化科技融合在‘数字化这一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已经进入到了‘素材化‘大数据化以及‘应用创新的阶段,必须在国家财政力量的支持下,构建素材化和海量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10]我国的大型城市中已拥有一批藏书丰富、数字化建设基础较好、移动阅读服务系统稳定的图书馆,在改善农村书屋的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技术,链接各大图书馆已有的线上藏书资源,实现农村与城市的数字图书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能够对农村民众的线上阅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便于掌握和了解农村民众的实际阅读需求,给予及时的书籍更新和专业的阅读指导。

(二)为农村民众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环境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仍不够完善,农家书屋建设、书籍的购买、工作人员的配置等都需要投资,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可以解决农村数字化阅读推广中涉及的资金等问题。当前部分试点农村已设立智能借阅系统,开发了符合农村民众使用习惯的线上借阅程序,及时更新扩充线上资源,以提高农村民众对数字阅读的积极性。

此外,配置具有人工智能翻译、语义网络分析(NLP)、文字识别(OCR)、语音合成(TTS)等功能的智能阅读设备,也将帮助农村民众中初步识字的儿童和有视听障碍的中老年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阅读服务

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且农村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平日里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容易受到网络上虚假和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因此,将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推送到农村青少年人群当中,将为农村青少年人群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智媒时代,更应关注的是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养成。智媒时代“人机合一”的内容生产方式,当青少年接触大量碎片化和肤浅的内容时,如果未能养成深度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内容将对青少年的注意力、视力和体质产生长远且负面的影响。[11]为更好地开展针对农村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阅读服务,可招募志愿者和社工培养农村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阅读习惯和兴趣,教授青少年群体使用数字阅读终端进行阅读,推荐可读性强的文化作品,充实“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数字化阅读进校园”活动有利于将数字化阅读资源推广到农村中小学生群体当中。通过成立校园读书社、举办班级读书会、校园读书节等活动,让数字化阅读与日常读书活动有机结合,培育农村儿童的阅读习惯。

(四)发展农村数字化阅读平台的PPP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的现代融资模式,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媒介多为传统媒体,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主要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社会资本引入农村数字化阅读领域,开发基于农村民众阅读需求的数字化阅读模式,有助于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而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当地图书室、博物馆、文化馆、艺术中心,以及政府牵头兴建的广播电视事业用房等工程,在数字化阅读、线上内容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仍然存在瓶颈,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农村数字化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共享文化资源的方式,打破线下农家书屋空间的局限性,拓宽农村民众的阅读空间,有效促进数字化阅读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高农村民众文化知识水平,使农民在数字社会中拥有更好的个人成长和进步空间,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注释: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s://www.gov.cn/xinwen/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2018-1-2.

[2]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R].第九届数字阅读年会,2023.

[3]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R].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2023.

[4]人民日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68857/692

1947,2023-4.

[5]卢凤英.新媒体环境下农村数字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09).

[6]田沈艳.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02).

[7]朱纯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地区图书馆模式建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0).

[8]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017-03/01/c_112054

9372.htm[EB/OL].2017-03-01.

[9]CNNIC.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2.

[10]张晓明.文化科技融合是“十三五”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N].中国文化报,2017-03-21.

[11]王奕飞.智媒时代全民阅读的新趋势、问题与对策研究[J].记者摇篮,2022(04).

(作者:叶紫欣 ,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邱建生,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中心副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创新创业视角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20:11:06
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创业平台构建研究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6:54:52
浅谈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0:14:01
数字化教育内容产品的策划与运营
出版广角(2016年18期)2016-12-03 15:49:31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数字化阅读时代下纸媒副刊发展路径初探
新闻世界(2016年4期)2016-06-20 08: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