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丰
摘要:本文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为例,探索了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项目设计的一般路径,形成了一套项目设计方法,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概念图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2-0018-05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教学提示和建议中,课标强调要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单元项目开发以明确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聚焦学科大概念,重组和优化教材内容,从关注单个知识点、课时转向关注单元整体设计,形成相对完整、内在关联、目标一致的整体教学单元。因此,大单元项目成为落实学科大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非常缺少聚焦学科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资源来支撑教学。因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项目设计的一般路径,并与日常教学充分融合,形成了一套项目设计方法。
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促进深度教与学的实现
1.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让教学和学习更有深度
大单元教学的精髓在于将学科内容划分为数个大型单元,每个单元均承载特定的主题与目标。教师整合学科内容,将知识和技能要求巧妙融入各个教学模块,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而系统的学科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式学习则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探究与反思,最终呈现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还能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大单元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巧妙融合,使教与学更有深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理解
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背景下,“单元”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指代教材中分散的各个内容单元和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更多地指向素养单元,这是一个围绕达成某种素养目标而集结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以“大概念”为核心纽带,凝聚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在整体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单元进行系统性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他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初级阶段问题。同时,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课程内容之间的孤立现象,以及教学模块间的分离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核心理念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在学科关键能力方面的培养。
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路径
以大概念为统领开展单元教学,涉及提炼大概念、教材内容重组、构建学习单元、确定单元主题与目标、设定单元核心任务、子项目开发等内容。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形成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提升以及能力培养的期望和全面考量。基于这些理解和期望,笔者构建了一种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融合教学模式,并制订了以此为基础的单元教学项目开发与设计方案,形成了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一般路径。
1.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的融合模式
通过“学科核心素养→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大概念→内容重构”的融合模式,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路径,提炼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内容重构,加速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实践,是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必经之路(如图1)。
①研读课标,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路径。教师要以课标为纽带,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找到实实在在的落点。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以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为例,“信息意识”在课标要求中的具体指向为“2.1 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3 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2.6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2.3对应到具体的教材内容为“物联网与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和“信息系统中的控制”,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如上页图2),笔者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②以学科大概念为导向,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关键概念,构建学科概念图谱。明确素养与课标指向,以学科大概念为导向,结合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的相关要求,有利于聚合相关概念,形成有意义关联的概念图谱,帮助施教者把握和明确单元教学的核心。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信息系统与社会》的深入分析,认为围绕“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信息系统的应用”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可以抽取“信息系统”这一大概念,围绕这一大概念,可以抽取相关的“数据”“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关键概念,依此类推进行概念的分离与聚合,构建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概念图谱,如上页图3所示。
③解析概念图层级关系,聚焦学科大概念,重构学习单元,搭建教学框架。构建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确保教学章节间的相互关联,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的核心任务是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学习目标。同时,在制订单元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根据概念图谱,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搭建大单元教学框架。结合概念图谱的分析,笔者设计的《信息系统与社会》大单元框架如上页图4所示。
2.大单元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在明确核心素养培育指向下的单元教学主题及框架基础上,笔者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每个单元子项目的名称、内容、学习目标、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在每个子项目中,设计多个子任务来完成该单元项目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子任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估手段,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大单元教学项目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最终形成了大单元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模板,具体如左表所示。
3.围绕学科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一般路径
在研究过程中,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深入反思与不断优化,笔者构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统领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方案,并提炼出了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一般路径。
前期分析与开发设计是教学项目设计需要经过的两个必要环节。前期分析环节共三步:第一步是整个大单元项目建设的基础,设计者要明确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课标内容要求,分析和挖掘具体内容背后的学科大概念,这一步需要设计者具备较强的学科素养及理论基础;第二步是以学科大概念为视角梳理相关内容,形成有意义关联的基本概念图谱,结合学情分析及概念图谱,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这一步需要执教者具有较强的系统建设能力;第三步是梳理学科大概念的进阶发展,明辨大概念的学习进程及重要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确定各单元项目主题及目标。开发设计环节是指针对前期分析中的单元项目主题及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子任务、学习活动及评价活动,将大概念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可复制移植的大单元教学项目。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意义及启示
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构建的大型单元项目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励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探究。此外,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关键理念的理解,为培养他们在该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
1.教师开发与实践大单元项目教学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进行围绕大概念的大单元项目教学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大概念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重组和整合学科内容,设计出符合大单元项目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需要主动与学生、同行、专家等进行交流和合作,积极探索如何将项目化学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还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项目开发的探究与实施,教师能逐渐掌握教学主动权和话语权,不再是教材、课表被动的执行者,而是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创新者。
2.学生学习方式由浅层学习转为深度学习
在实施大单元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积极参与项目探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强调对表面现象和具体实例的记忆和识别,而是追求对深层结构和抽象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李刚.围绕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转化模式研究:从方法到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1(01):10-15.
[2]葛燕琳.关注大概念 立足单元设计 发展核心能力[J].初中地理,2019(15):29-32.
[3]张翰.构建大概念教学目标,绘制素养落地“路线图”——以思想政治学科“我国的社会保障”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9):28-34.
[4]茹萍.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5]李学书,胡军.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1(10):72-78.
[6]何彩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大概念单元教学探讨[J].化学教学,2019(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