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有“向”义吗?

2024-06-28 15:31吴慧欣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杂诗异文陶渊明

摘要:陶渊明《杂诗》中“泛舟拟董司”一句,注家多将“拟”解释为“向”,但考察所举例证,结合“拟”的词义演变情况,可以确定“拟”虽有“用(工具)指向”义,但未能发展出泛指的“前往”义。“泛舟拟董司”于文意不通,而异文“沉阴拟薰麝”在版本、语义上稍胜一筹。

关键词:陶渊明;《杂诗》;异文;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2-0008-(04)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2.002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沉阴拟薰麝”,有异文作“泛舟拟董司”。今存的宋本陶集都将“沉阴拟薰麝”置于正文,其中宋刻递修本、曾集本在“沉阴拟薰麝”句下注“一作泛舟拟董司,又作泛舟董司寒”,在“寒气激我怀”句下注“一作悲风激我怀”,苏写本注“一作泛舟董司寒,悲风激我怀”。而现今流行的逯钦立《陶渊明集》、袁行霈《陶渊明集》、龚斌《陶渊明集校笺》等陶集注本,皆取“泛舟拟董司”。宋人与今人取舍不同,其中对“拟”的理解值得注意。当代注家大都将“拟”理解为“向”。徐复云:“《玄应音义》卷十六引《字书》:‘拟,向也。诗即用向义。”[1]袁、龚两位皆从之,又增补若干书证。然而考察注家所举书证,结合“拟”的词义演变情况考虑,此说恐不能成立。

一、注家对“泛舟拟董司”之“拟”的理解

逯钦立注:“拟董司,‘拟当是‘诣之讹字。诣,去见尊长。董司,都督军事者。《晋书·谢玄传》:‘复令臣荷戈前驱,董司戎首。据《晋书·安帝纪》,元兴三年,刘裕伐桓玄,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董司当指刘裕。”[2]但“拟”“诣”在古籍中罕见相讹的情况,各本陶集俱无作“诣”的异文,改字的依据稍欠缺。

徐复云:“‘拟非讹字。《玄应音义》卷十六引《字书》:‘拟,向也。诗即用向义。《后汉书·周NE6F9亏传》:‘皇后弟黄门郎窦笃从宫中归,夜至止奸亭,亭长霍延遮止笃,笃苍头与争,延遂拔剑拟笃,而肆詈恣口。《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二‘拟字皆谓向也。诗意亦同,改为‘诣字,疏矣。”

袁行霈《笺注》中有:“意谓泛舟向刘裕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拟,向也。原用于以武器指向某人,后向往某人某地亦可曰拟。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云:‘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萧纲《奉和登北固楼诗》:‘皇情爱历览,游陟拟崆峒。”[3]

龚斌《校笺》:“拟,向也。王洽《与林法师书》:‘后学迟疑,莫知所拟。《晋书·文帝纪》:‘治兵缮甲,以拟二虏。”[4]

徐、袁、龚三家都将“拟”解释为“向”,共举书证七例。事实上,这些书证涉及了“拟”的四个义项,现辨析如下:

例1: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僧祇戒本》“刀拟”注:“鱼理反。《字书》:‘拟,向也。《说文》:‘拟,度也,比也。”

“刀拟”的“刀”非真刀,而是“掌刀”。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若比丘,瞋恨不喜掌刀拟比丘,波夜提。”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十八记载了此条戒律的渊源:“尔时六群比丘于禅坊中起,以侧掌刀拟十六群比丘,作如是言:‘我以掌刀斫堕汝面。……佛言:‘痴人!此是恶事,恼诸梵行人而言戏乐。……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以掌刀拟比丘者,波夜提。”经文下文云:“掌者,手掌。刀者,手指。拟者,现打相。”唐大觉撰《四分律行事钞批》亦有解释:“侧掌刀者,举手侧掌,其形似刀。”“刀拟”即“以掌为刀,做出要打的样子”,六群比丘用动作、言语恐吓十六群比丘,实际没有打到对方。

例2:《后汉书·周NE6F9亏传》:“皇后弟黄门郎窦笃从宫中归,夜至止奸亭,亭长霍延遮止笃,笃苍头与争,延遂拔剑拟笃,而肆詈恣口。”

例3:《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王云路、方一新已说明“拟”有“向;指向;对准”义,举例颇详,其中包括例2,并指出“各例‘拟均指用某种器具(多为兵器)对准、指向对方,有的还含有威胁义”[5]。“刀拟”的工具是“掌刀”,在更多时候,工具是某种武器。“拔剑拟笃”与“举刃拟仪”,工具分别是“剑”和“刃”。还可能是其他武器,如“弓”,《北史·贺拔允传》:“天平元年,因与神武猎,或告允引弓拟神武,乃置于楼上饿杀之,年四十八。”

例1、例2、例3的“拟”都是“用某种器具(多为兵器)指向对方”义,这一动作带有威胁意味,是极不礼貌的。

例4: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敬拟灵鹫山”之“拟”的意思,可参考谢灵运的其他诗文。《过瞿溪山饭僧诗》:“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又《山居赋》云:“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谢灵运自注:“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綷容缅邈,哀音若存也。”“鹿苑”“灵鹫山”等是佛陀说法的地方,作者由自身所见景致,情思生发,追想佛门胜境,“敬拟”与“尚想”意思略同,“仿佛在昔,依然托想”即其注脚。

例5:萧纲《奉和登北固楼诗》:“皇情爱历览,游陟拟崆峒。”

萧纲《奉和登北顾楼诗》为应和梁武帝《登北顾楼》而作。《梁书·武帝纪》:“(大同十年三月)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登北顾楼》诗曰:“歇驾止行警,廻舆暂游识。清道巡丘壑,缓步肆登陟。”“皇情爱历览,游陟拟崆峒”即萧纲对武帝诗的回应。“崆峒”是传说中的仙山,也作“空同”。《庄子·在宥》:“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游陟拟崆峒”正是说由武帝巡幸游览中所见的实景,联想到崆峒仙山。

因为二者有相似之处,故由眼前的景致产生联想,例4、例5的“拟”可理解为“比拟,类似”义。袁行霈指出“原用于以武器指向某人,后向往某人某地亦可曰拟”,但这两例中的“拟”是心之所向,而非身之向往、前往。

例6:王洽《与林法师书》:“岂可以通之不易,因广同异之说。遂令空有之谈,纷然大殊,后学迟疑,莫知所拟。”

“拟”有“效法、摹拟”义,王逸《九思》:“拟斯兮二踪,未知兮所投。”自注:“拟,则也。踪,迹也。”《与林法师书》例是说有诸多不同的学说,使后学者疑惑,不知道应该跟从、效法谁。

例7:《晋书·文帝纪》:“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

此例的“拟”是防备、抵御的意思,“息役六年,治兵缮甲”是防备的举措,“二虏”是将要应对的对象。此义中古亦常见,王云路、方一新有论及。如《宋书·柳元景传》:“虏蒲城镇主遣伪帅何难于封陵堆列三营,以拟法起。”

综上,注家所举的七例书证,皆非“前往”义的“向”,与陶诗文意不谐。

二、“拟”无“前往”义

“泛舟拟董司”之“拟”,是否有“前往”义?

“拟”的本义是“揣度”。《说文·手部》:“拟,度也。从手,疑声。”段玉裁注:“今所谓揣度也。”《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孔颖达疏:“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

揣度、推测是不断接近正确答案的过程,最终结果与实际相近而又不完全一致,核心特征义是“近似而不完全相同”,引申出“比拟、类似”义。《荀子·不苟》云:“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拟于舜禹”即“可与舜禹相比”。两者相似是“拟”,一方要效法另一方,追求同样的境界,即“模仿、效法”义,如《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拟”的“指向”义产生路径比较特殊。《晋书·刘迈传》:“桓玄之在江陵,甚豪横,士庶畏之过于仲堪。玄曾于仲堪厅事前戏马,以矟拟仲堪。”“矟”是一种长矛。事亦见于《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拟者,举矟向之,若将刺之也。”胡注指出了“拟”这一义项的三个特征:动作需要借助工具(某种武器);动作表现为施事者用工具指向受事者;好像要攻击,实际未攻击。“拟”的核心特征义是“近似而不完全相同”,因此能够引申出“模拟真实攻击动作而做出的假性攻击”义,具体形式就是“用工具(多为武器)指向对方”。

此义进一步发展,指军事进攻,工具从具体化的剑、弓等武器,替换为“王师”,乃至更抽象的“军威”,同样具有指向的特征。如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于是王用大臣之言,军威所拟,靡不摧伏。”前秦苻坚《下书伐晋》:“今王师所拟,必有征无战。”《魏书·崔浩传》:“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挥军所向处,敌人在威势下自乱阵脚、望风而逃,属夸张、溢美之辞。但除此之外,“拟”没能发展为更宽泛意义上的“指向”义,使用语境仍受限。

在“指向”义上,“指”和“拟”是近义词。“指”的本义是“手指”。《说文·手部》:“指,手指也。”用手指指向某处的动作称“指”。《诗·墉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词义扩大,用手指以外的工具指向某处也称“指”。

从“指向”到“前往”的语义演变,“指”相较“拟”更为深入。《汉语大词典》“指”字条义项⑥“向,向目标前进”,首证引《战国策·楚策一》:“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此义的用例颇多,如:

例8:《管子·七法》:“故攻国救邑,不恃权与之国。故所指必听,虽有权与之国,定宗庙,育男女,天下莫之能伤,然后可以有国。”

例9:《汉书·朱买臣传》:“是时,东越数反覆,买臣因言:‘……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

例10:《汉书·吴王刘濞传》:“吴王内以朝错为诛,外从大王后车,方洋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

例11:《世说新语·豪爽》刘孝标注引《翼别传》:“于是征役三州,悉其帑实,成众五万,兼率荒附,治戎大举,直指魏、赵,军次襄阳,耀威汉北也。”

但“指”也没有真正发展为泛指的“前往”义,多限于军队进攻的语境。例10中“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连言,“向”也有此类用法。如《韩非子·饰邪》:“初时者,魏数年东向攻尽陶、卫,数年西向以失其国。”作为位移动词,“向”“指”“拟”同样暗含向目标转移的运动趋势,由此分别从“朝向”“指向”义发展出“向目标前进”义。“向”后来进一步虚化为介词,“指”“拟”则停留于此,并没有发展出泛指的“前往”义。这应与“指”“拟”的语义色彩有关,无论是用手指指,还是用武器指,都不是礼貌的行为,因此“拟”在向“前往”义发展的过程中,使用情境受到限制。

要言之,虽然“指向”义与“前往”义之间有联系,“拟”的语义色彩使其未能发展出泛指的“前往”义。“拟”的“向,向目标前进”义受限于征战的语境,“拟”表示“用武器指向”的含义更使其具有威胁意味,显然不宜代入“泛舟拟董司”。

三、重新考量异文“沉阴拟薰麝”

我们回到对陶诗异文的抉择上来,注家对“泛舟拟董司”之“拟”的理解显然不成立,那么,在版本上占据优势的异文“沉阴拟薰麝”是否可通?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中云:“沉阴不破,拟薰香以敌之,庶几香烟升而阴况开乎。此中藏多少感愤。阴结而为寒,彼气愈盛,我力愈弱。”[6]丁福保《笺注》采纳黄说,解释说:“薰香甚烈,拟薰之所以散沉阴也。”[7]《礼记·月令》:“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蚤降,兵革并起。”徐幹《室思》:“沈阴结忧愁,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沉阴”则少阳、多雨、天寒,使人心生忧愁,与下句“寒气激我怀”正相对应。但将“拟薰麝”解释为“准备薰香来驱散沉阴”亦有不妥。从创作背景看,麝香是贵重品,与生活朴素的陶渊明格格不入,放在艰辛跋涉的行役诗中更显突兀。

王瑶注:“拟,似。麝,鹿类动物,它的腹部分泌出的东西叫麝香,熏之有浓香。这里薰麝指香烟弥漫。” [8] 丁、王两位选择“沉阴拟薰麝”,除了语义上的判断,还受上句“轩裳逝东崖”及组诗的上一首影响。丁笺:“轩裳逝东崖,舍舟而陆也。”王注:“轩裳,指车。上一首写舟行,这首写陆行。”我们倾向于将“拟”理解为“类似,比拟”,中古诗歌中不乏用例,如:

例12: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轮重对月满,铎韵拟鸾声。”

例13:鲍照《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

例14:萧纲《美女篇》:“粉光胜玉靓,衫薄拟蝉轻。”

《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鲍照《代苦热行》:“瘴气昼熏体,草露夜霑衣。”暑气如此,寒气同样迫人,天气阴沉时节,寒气萦绕于渊明周身,仿佛麝香点燃后弥漫的烟气,驱之不散。

“沉阴拟薰麝”不仅于意可通,“拟”的“类似,比拟”义用法也符合中古诗歌的习惯。版本上,“沉阴拟薰麝”更胜一筹。从语义的角度,“拟”并无“前往”义,则“泛舟拟董司”不可通。即使在文学欣赏的层面,“泛舟拟董司”也过于写实,正如王叔岷所言:“‘沈阴拟薰麝句嫌质拙;一作‘泛舟拟董司,又作泛舟董司寒,则更拙劣不类陶公句矣。”[9]此外,从异文演变的规律看,“沉阴拟薰麝”与“泛舟拟董司”在字形上有密切联系,显然不是由于作者修改产生的异文,而是传写过程中字形讹误造成的,这种形误多由繁向简变化,“薰”“董”互为异文时,往往是“薰”讹作“董”,如南朝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薰祓三阳暮”,《初学记》中误作“董”。

综上所述,中古时期“拟”有“向”义,但实为“用工具(多为武器)指向”义,未能发展出泛指的“前往”义。陶渊明《杂诗》“泛舟拟董司”之“拟”不能理解为“向”。比较“沉阴拟薰麝”“泛舟拟董司”,前者应当更接近陶诗原貌。

参考文献:

[1]徐复.《陶渊明集》举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13.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1.

[3]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359.

[4]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07.

[5]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288.

[6]黄文焕,析义.陶元亮诗四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影南京图书馆藏明末刻本):第三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7]丁福保,笺注.陶渊明诗笺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4.

[8]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1.

[9]王叔岷,笺证.陶渊明诗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429.

(责任编辑 程荣荣)

收稿日期:2023-11-07

作者简介:吴慧欣(1996—),女,福建南平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文献、词汇语义学。

猜你喜欢
杂诗异文陶渊明
杂诗四首
你好,陶渊明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杂诗六首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不为五斗米折腰